趙敏
摘要:引導學生應用探究性學習方式學習數學,主要是指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境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形成最基本的數學思想,養成學習數學的良好態度和習慣。因此,有必要再對引導探究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價值與意義進行梳理,使之能夠更好地創新應用,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引導式;探究性學習;小學數學課堂
教育家布魯姆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師生互動的活動過程,學生不是配角,而是主角,教師就相當于導演,引導學生如何把主角演好。隨著學習理論的發展,建構主義已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之一,學習被廣泛地認為是學生頭腦中原有認知結構的重建過程,是一種個性化的生成活動。我認為,教學需要引導,尤其是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式探究性學習才能讓數學課堂教學走向精彩。
一、把角色還給學生,是教學的基礎
現在的教育觀認為,數學課上注重讓全體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實踐,主動探究,主動創新,從而成為課堂的主人。盧梭說過:人是“自由”的主體,學生是教育過程的中心,教育者需要尊重學生的“天賦”,那么我們就要自覺調整好角色,成為學生的助手、輔導者、配角。定位于主導,而不是主體。基于這一認識,在數學課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在課堂中學生能做的事情要讓他們自己做;自己能發現的事實讓他們自己去發現;自己能思考的問題讓他們自己獨立完成,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解放學生學習的時空,解放學習心態,解放學習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教學細節處理中給學生以充分自由選擇的空間,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激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路。當然有時設計太死、導的太多,學生就只能依賴教師的導而按部就班地展開學習。而學生一旦離開了導,就無法學,教師的教就變成了講授教材,學生的學就變成回答問題了,由此可見,給學生一個探究問題的方向與路徑,讓學生沿著教師指導的前進方向,認真思考、積極探究、投入學習,必定會收獲“未曾預約的精彩”。
二、喚醒生活經驗,親歷活動過程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豐富的心理世界,都有一個七彩的經驗世界。對他們來說,其經驗世界都是獨特的,對同一個問題帶著自己的經驗背景,滲透著自己的個性與風格,常常表現出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問題解決策略。所以教師不能簡單地按照自己或課本中的邏輯來理解學生,作出非對即錯的評價,而應透視學生的理解,洞察他們的思考方式和經驗背景,作出相應的教學引導,引發學生對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孩子們的經驗如同春天萌芽的種子,充滿著生長的力量;教材如肥沃的土壤,不斷地給經驗的生長提供養料;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把教材這一養料適時、適量,并以適宜的方式提供給孩子們經驗這顆已經萌芽的種子以促進它不斷地生長。教師用教材教學時,應該把教材看作是學生全部經驗生長的相關因素,引導學生對教材所包含的邏輯經驗有一種個人的親身體驗。也就是說,用教材教學要基于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把教材轉化為生活的一部分,用以解釋和指導學生經驗的發展。
三、把握契機,以學定教
葉瀾教授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成了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師生互動的活動過程,課堂中的思維則是師生相互碰撞、相互接納、生生互相容納的流動過程。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的思維不斷得到涌現,隨時會發生一些教師事先沒有預料到的事情,從而打亂教師的教學思路。對學生的“意外”,有的教師可能會視而不見,不予理睬,也有的會冷嘲熱諷、批評指責,這些都違背了新課程理念。教師應抓住課堂上的意外生成點,把握教學契機,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曾經說過:“學生的嘗試越是五花八門,探究活動越是新穎靈活,那么,他們也就是越有可能得到異乎尋常的結果。”因此作為教師更應做到不防意外,不回避意外,正視意外、給意外喝彩、用心善待意外,讓課堂充滿活力。
四、在合作中展揚個性
未來的社會呼喚具有個性和合作精神的人, 探究學習需要博采眾長, 集思廣益, 課堂上合作的對象可以是同學, 也可以是教師。溝通交流, 使得學生有了展示個人才華的機會, 并可得到同學和教師的認可; 溝通交流, 使學生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 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 更利于建構更深層次的理解; 而學生個人的發現畢竟是有限的, 合作交流才得以互補。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中的給三位顧客安排炒菜順序時,同學們設計出了許多的炒菜方案,那哪一組的方案是最優方案呢?為什么?此時課堂立刻活躍起來:有的同學提出先給老人和男的炒;有的提出應該先給老人和女的炒,因為要尊敬老人,而且女士優先……實踐證明, 在開放而自由的空間中, 學生的思維將更廣闊。教師在這里的角色是引路人, 只負責設計一個更利于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情境, 而把“發現問題, 解決問題”的權利盡可能地還給學生。“怎樣給三位顧客安排炒菜順序才合理?”這本是個人的疑問, 但他問題的提出和最終得到解決, 卻影響到全班學生, 不少學生心中都會對此問題進行分析, 有的甚至會為他提供解決的方法, 全體學生都在聽同學交流中受益, 這正是合作探究學習的優勢之一。值得注意的是, 探究性學習所提出的合作交流, 并不是特指小組學習, 課堂教學中當前產生了“只要學生分成小組, 他們就能進行合作學習”的誤區, 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就不應放在小組中, 否則, 會形成個別學生對小組其他成員的依賴性產生思維的墮性。
課堂之所以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就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課堂教學的價值就在于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預設、不可復制的生命歷程。所以教師要把握好課堂動態生成的起點和歸宿。盡管如此,我仍覺得,一方面,課堂中應把角色還給學生,教師當好“引路人”的角色。另一方面,課前預設依然很重要,大家可能會想,既然課堂是動態生成的過程,課改后應該簡化備課,甚至不要備課。孰不知,沒有備課時的全面考慮與周密設計,哪有課堂上的有效引導與動態生成,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課堂中的游刃有余。為此教師需更好地去善待意外,讓課堂的動態生成走向更精彩。最后教師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去引導學生,使他們在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形成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