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興亞
摘要: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民族音樂是最寶貴的財富,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精神寄托。隨著社會的發展,西方文化傳入我國,這使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傳承和發揚民族音樂文化就成為學校教育的重任,通過有效途徑及策略開展音樂教學成為必須。本文以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為目的,詳釋了學校音樂教學在民族音樂教學方面的具體做法,強調了民族音樂文化重要性。重視民族音樂教育教學,發展與傳承民族音樂文化。
關鍵詞:音樂教學;課外教育;民族音樂;音樂文化
音樂的屬性是人文,學校音樂教育具有發展音樂文化的任務和責任,對于我們廣大的音樂教師來說,更需要的是加強我們本民族音樂藝術的地位,探索如何堅持與發展以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為基礎的音樂教育,讓具有悠久歷史,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發揚光大。
一、重視課堂教學中的民族性
1、音樂課是民族音樂教育的主陣地。音樂課是學校教育中規定的必修課,是學生獲得音樂基礎知識、音樂感受的主要源頭,更是了解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主要陣地,音樂的凈化、教育功能,可以提高一個人的修養與審美觀念。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興于師、立于禮、成于樂”,這一精辟的論斷,已充分說明了音樂的功能所在。民族的土壤孕育了音樂的產生,優秀的音樂作品都不同程度地體現出一定的民族性。民族語言中的語音、語調、語氣和語感則導致了大量的民歌、戲曲和曲藝的產生;民族的習性和文化及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成百上千形態各異的民族樂器和體裁、調式等多樣的優秀作品,這些民族音樂產生的源頭和發展,是我們課堂教學中大肆宣傳中華民族精神和燦爛文化的重要素材。
2、音樂課怎樣加強民族音樂教育呢?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突出民族性。以民族的自豪感引起學生的共鳴,產生學習的興趣。如在教學中可將我國古代最早的樂器—— 骨哨、陶塤為依據來闡述我們的祖先早在公元前20 世紀已開始具備制造樂器的能力;以戰國時期的曾候乙編鐘為例,來表明在兩千四百年前,我國古代的音樂理論、演奏和樂器制造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從而使學生感悟到民族的智慧。也可以琵琶獨奏曲《十面埋伏》為例。通過演奏者對音樂形象地塑造,展現出我國民族樂器中用一件樂器以獨奏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刻畫出劉邦、項羽幾十萬軍隊作戰的驚心動魄、氣勢宏大的戰爭場面,以這種罕見的創作手法來證明民族樂器的豐富的表現力,使學生領略到民族樂器的獨到之處。還可以通過以不同的形式組織學生開展以中國民歌為主題的賽歌會等,例如: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個組,預選布置作業,讓大家收集、準備,并相應制定一些簡單的規則,如每首歌曲要達到基本完整、任何一首民歌不能在歌會上重復等等,通過這種形式,既能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又能相互學習,積累知識,開闊視野,了解民俗風情,提高學習興趣。
二、重視課外教育的輻射效益
學校課外教育是課堂教育的延續,也是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這段時間里,既可以復習、鞏固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又可以通過實踐活動來發展和展現自己的才能和特長。因此,積極開展課外活動,是培養藝術特長人才,提高藝術素質,更是進行民族音樂再教育的重要途徑。
1、民樂隊是課外教育的有效手段。學校組建民樂隊是課外活動中突出民族音樂較為行之有效的手段,我國的民族樂曲繁多、體載多樣,因此,選擇的范圍較旗開得勝,民樂隊的規模可視條件而定。條件缺乏的學校可先組成民樂小組,選擇一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曲目重奏或齊奏;條件齊備的學校可組建有一定規模的民樂隊,由于條件比較齊全,可以選擇一些輕松活潑的樂曲,如節奏活潑歡快,旋律優美的民族管弦樂曲《喜洋洋》或較有意境的樂曲《春江花月夜》等,讓學生把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用于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加深對樂曲的理解、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2、為學生提供展現藝術才華的舞臺。經過老師的輔導和同學們自身的努力,對樂曲內涵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和基本的表現能力,同學們的演奏形式也從以往的個人行為轉化為集體行為,表現的形式更為豐富,樂手之間或相互配合和整體意識也相應地得到加強和提高,利用一切機會來展示他們的藝術特長,是擴大民族音樂教育范圍的基本開展和輻射效益,學校可充分利用校園藝術節、文藝活動周、迎新演出及各類慶典活動等,好讓他們自由馳騁在藝術天地中。
3、利用社會力量,加大教育力度。學校藝術教育其實質是普及教育,因此,可以說深度與廣度極為有限,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比較膚淺,表現也往往缺乏完整性與藝術性。利用社會力量來加大教育力度,能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民族音樂的精華和巨大魅力。如邀請專業的民族樂團來校作專場演出,把民族音樂中精典的作品,例如大部分觀眾所耳熟能詳的民族音樂家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著名民族音樂家劉天華的經典代表作《月夜》、《空山鳥語》、《良宵》、《光明行》,很多人熟悉的黃海懷的《賽馬》、王國潼的《喜看麥田千層浪》等作品,通過藝術家們高超的演技手法,將作品中的音樂形象通過旋律起伏、力度對比、音樂變化等功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讓學生享受到音樂的美感,同時也提高了他們審美的能力。另外學校可以組織一些專題講座、聘請專家對我國民族音樂的現狀以及發展的趨勢作一些權威性的引導,加強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情感意識和特色意識。
三、重視民族音樂教育的創新
民族傳統音樂并不是凝固不變的。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必然要注入新的血液,不斷地在新的文化氛圍中得到發展,才能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音樂的抽象性為音樂的發展打開了創新的大門。學校的音樂教育必須立足于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音樂文化的情感,造就學生具有維護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責任心和使命感,鼓勵學生開展以民族音樂為主題的討論會,引導、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鼓勵學生闡述對民族音樂的鑒賞等。學校只有通過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和豐富多彩的課外教育,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聯想能力、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才能使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音樂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于文治.學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J].北方音樂, 2015(19).
[2]馬丹.學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傳承[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