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高校學分制的逐步實施,給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改革提出了新的課題。本文探討了學分制在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中的實施所帶來的新問題,從分析高職院校實行學分制的一些難點入手,提出適合高職院校學分制教學管理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學分制;教學管理;思考
在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大好形勢下,高等教育的內外環境也隨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學管理也必須相應的進行制度改革,以適應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完全學分制的實施在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上具有靈活性和優越性,是高職院校教學工作深化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
一、實行完全學分制的利好
學分制是高校實行的一種管理學生成績的制度,它是以學分為單位對學生的學習份量進行計算,用累計平均學分績點作為標準衡量學生的學業成績,并以學生取得最低必須學分作為畢業標準的一種教學管理體制。
學分制的施行會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并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選課制的實行,則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特長,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選課制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業特長、社會需求、發展規劃來選擇不同學時,不同深度的課程;而且同一門課程還允許學生自主選擇不同的授課教師。實行選課制后,各專業選修課程實現全校開放,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跨系跨專業選擇,在學習負荷、選修科目、學習進程上擁有相對自主選擇權。彈性學制又使得學生學習時限變得更靈活,學生可以從自己的學習能力、經濟條件等實際出發,參考學歷教育規定的所需年限,規劃自己的學習時限,提前或延緩畢業。
對學校而言,學分制的實施也利好多多,它有利于學校對學生因材施教,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和喜愛的老師,選課制對教師所產生的激勵機制,也有利于激勵和調動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更新知識和技能、優化教學。由于實行學分制有利于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社會需要、構建自己的知識架構、謀劃自己的職業規劃、提高就業競爭力,從而也不斷提升了學校知名度及競爭力。
二、實行完全學分制帶來的教學管理難點
學分制的推行,給高職院校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管理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
1.缺乏一套完整的與完全學分制相適應的教學管理系統。
目前,高職院校大多采用學年制或學年學分制的教學管理系統,有的院校更是還停留在以往手工操作的教學管理中。伴隨著高校這些年不斷擴招,學校辦學規模逐年擴大,教學管理工作日趨繁重,日常教學管理中龐大而繁雜的數據迫切需要一套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管理系統來處理,從而對教學進行規范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2.傳統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管理思路與學分制人才培養理念不相適應。
目前,大多數院校仍然按照過去以行政班為單位,采用統一的教學大綱、統一的教學計劃來管理教學。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略學生的能力差異和自身需要,教學安排上不以學生為主體,只是強調共性,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及個性發展的需要。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與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缺乏有機聯系。
3.在校生人數的逐年大幅增加與教學資源相對不足的矛盾突出。
選修課是實行學分制的一個關鍵要素。目前多數高職院校由于教學資源、師資力量相對滯后、教學場地和教學設施配套還不盡完善,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實施真正意義上的選修課制度。于是就把原來一個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部分課程拿來設置為選修課,再將有限數量的一些人文課程或者其他專業的基礎課程作為任選課提供學生去選擇。學生迫于獲得足夠選修課學分才能畢業的壓力,于是就隨意性的選一些課程去學,其最后的結果是或由于缺乏興趣、或受制于自身能力限制,拿不到該選修課程的學分,浪費了學校寶貴的教學資源,也浪費了學生的學習時間,限制了學生興趣愛好、專業擅長與特質潛力的發揮。
4.學校對選修課的教學過程及考試的管理重視不夠、監管不力。
就學生方面而言,部分學生只是為了拿滿選修課學分,能夠順利畢業,便以為選修課可以隨便對待,對選修課程的學習不夠重視,表現在練習常常不做,實踐環節經常不參加,上課遲到曠課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另一方面,教師在選修課程上對學生要求也不像必修課那樣嚴格,覺得選修課只要完成教學任務就行了,考試難度也可以相應降低。其最終的結果必然導致認真學習的學生學不到多少知識,不認真對待的學生也能夠通過考試取得相應學分。使得選修課程教學及考試結果不能真正反映教師教學和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真實水平。這種情況的不斷延續又會使后來選修這門課程的學生“學習借鑒前輩經驗”,從而造成“惡性循環”。
5.固化的教學計劃安排與完全學分制靈活的彈性學制相沖突。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實行的學分制仍然是學年學分制,跳不出過去學年制的舊窠。以過去固定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學安排來統一管理現行行政班級的教學,不能兼顧到學生的客觀實際與自身的需求。學習基礎或學習能力差,或者家庭條件困難的學生不能延長學習年限,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也不能及早獲得學分,提前畢業,服務社會。完全學分制的施行仍然遭遇以往那種教學剛性安排的“瓶頸”,完全學分制的開放性和靈活性無法得以充分體現。
6.現行的教學管制度與完全學分制的教學觀念大相徑庭。
完全學分制下的教學管理模式與學年學分制存在很大差異。沒有一個與完全學分制相匹配的教學管理制度和運行有效的教學管理系統,就很難擺脫走上以往學年制或學年學分制管理的老路,最終將阻礙完全學分制改革的推行。
7.社會上還沒有形成一個很好的配合各校實施完全學分制的外部大環境。
例如還沒有形成各高校間彼此學分互認,教學資源共享等客觀外部環境。
三、對解決上述問題的辦法之思考
1.開發或購買適應完全學分制教學管理的系統軟件。
高職院??筛鶕陨硖攸c和條件自行開發或者購買符合本校實際的成熟的完全學分制教學管理的系統軟件,并切實做好相應的網絡支持服務,配備計算機專業人員維護和管理教學管理系統。同時,要求所有的教學管理人員接受教學管理系統的操作培訓,做到熟練掌握和操作。
2.課程設置“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讓全體學生都能“學有所獲”。
根據完全學分制的思路,設想對同一門課程制定不同的完成學時、不同的教學深度、賦予不同的完成學分,供不同情況的學生選擇。同一門課程允許學生選擇不同的授課老師。這樣的安排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特點去進行選課和學習,更加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不會因為課程的難度太大或太小,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體現“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讓全體學生都能“學有所獲”。
3.開設更多的選修課,實行選課“導師制”。
一方面,運用多種手段激勵教師不斷加強自身的繼續教育學習,更新和拓展知識,提高教學能力,來提供更多的既吸引學生、又好學實用的選修課程。另一方面,還要對學生的選課實行導師指導制,指導學生正確有效的選課。
4.強化對選課制的教學督查和管理。
實行選課制,要求任課教師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實行嚴格的課堂教學督查和管理。全程把好教學質量關,學校要對教學質量進行全程動態監控。
5.靈活推行彈性學制,可小范圍“先行先試”。
跳出傳統學制的束縛,可以用條件比較具備的一個或幾個專業先行先試彈性學制,取得和積累經驗,然后再全面鋪開推行。讓有能力的學生可以盡早完成課程,獲得相應的畢業總學分提前畢業。讓完全學分制的開放性、靈活性、優越性得到充分體現。
6.營造有利于各校推行完全學分制的寬松的教育大環境。
實行完全學分制是一個地方政府、全社會、以及教育屆全系統的綜合性大工程。不是一所孤立的大學就可以獨自辦好的。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特點和資源。地方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門應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鼓勵更多的學校在選修課上資源共享,學分互認。同時也可以鼓勵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ハ嘟涣鳒贤?,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更優質的學習機會。
7.大膽創新,改革舊的帶有學年制色彩的教學管理體制,建立起適應完全學分制的學校教學管理制度,并不斷完善。
舉例來說,實行彈性學制,就必須改革原有的學校學籍管理制度,使之與完全學分制度相適應。
實行完全學分制是深化高校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教學管理是高校正常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要建立起一套既適合本校情況、又運行高效的、適應完全學分制的教學管理體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王曉燕 高校學生信用管理
[2]楊志耘 高校學分制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3]王宇月 學分制與高校教學管理體制改革
[4]周正華 職業學校成功管理模式與學分制教學改革實施手冊
作者簡介:張柳娜(1980.5.18-)、女,漢族,籍貫重慶,碩士(在職),助理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鋼琴調律與修造,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