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2011)》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和諧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然而,在大多數學校低年級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卻令老師非常之擔憂。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我在數學教學中,有以下一些思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低年級;課堂效率;教學方法
追求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學,是當前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必須研究的重要課題。高效的數學課堂是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通過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機智應對課堂生成,幫助學生在對話交流的思辨過程中、在自主探究的數學活動中探求問題解決策略,充分發揮學生個體智慧和學生群體力量,以知識學習為途徑,以啟迪思維為核心,以培養思維能力為目標,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一、當前低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小學低年級學生愛說、愛問、愛動、愛玩,童心十足,不能持續性地保持注意力。另外,在進行數學學習時,因為學前的教育水平差異,使得同學們的知識水平和基礎相差比較大,而他們又偏好于以自我為起點進行數學知識的構建,樂于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知識的理解,需要不斷地激勵和表揚來維持課堂學習。但是,縱觀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成人化”的意味很濃,直接影響孩子學習的興趣,導致課堂教學效率的低下。古語道:“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作為低年級教師平時教學中做到自己與學生的思想、情感、言行保持童化,以兒童視角鉆研教材,以“兒童方式”展開活動,注意“兒童情感”呵護童心,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興趣,方能提高教學效率。
二、提高低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建議
針對小學低段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經過摸索,提出了一下幾點建議:
1、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對于小學生來說,故事永遠是點燃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及使他們的思維進入最佳學習狀態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教學《探索規律》時,可以用《高斯的故事》導入,高斯是德國著名的大科學家,他最出名的故事就是在他10歲時,小學老師出了一道算術難題:計算1+2+3+……+100=? 這下可難倒了剛學數學的小朋友們,他們按照題目的要求,正把數字一個一個地相加。可這時,卻傳來了高斯的聲音:“老師,我已經算好了!”老師很吃驚,高斯解釋道:因為100+1=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而像這樣的等于101的組合一共有50組,所以答案很快就可以求出:101×50=5050.通過這個故事,告訴孩子們,只要我們動腦筋,我們一樣可以發現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有規律的,實踐證明,孩子們對故事百聽不厭,即使同一個故事講上多遍,他們也不會厭煩;同樣地,在課堂上講故事,學生的注意力自然集中了,要學的也就自然而然聽進去了。因此,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故事教學是一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積極方法。
另一方面,“貪玩好動,嗜愛游戲”是小學生的天性。把數學做成一種游戲,旨在尊重、利用學生這一天性,讓其主動地、自覺自愿地去探索。游戲融入數學教學中會給予學生愉快的情感體驗,這種愉快的體驗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這種愉快的體驗是游戲的趣味性所帶來的,這里的趣味性包括內容趣味性和形式趣味性。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運用游戲,讓學生通過游戲這一載體,發揮游戲的趣味作用,從而使學生主動地、自覺自愿地參與到探索學習中,從而達到高效教學。
2、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情境是聯系生活現實和數學邏輯之間的重要橋梁,是將凝固的課程知識轉化為鮮活的生命形態的重要載體。情境對學生而言應是富有現實意義、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它不能只圖表面的熱鬧,而要為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提供支撐,為數學教學活動提供生長土壤。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段的小學生,他們的心理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他們的學習動機還需要老師通過外部環境的刺激來激發。因此,在小學低段數學教學中,我們老師首先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利用誘因使學生潛在的、無意識的學習需要上升為外顯得、有意識的學習需要。比如,在講授“條形統計圖”這一節時,老師可以安排以下內容:先考察學生關于跳繩、踢毽子等幾種體育活動的喜好水平,然后依照考察的結果制定出統計表,最后像學校提議組織哪種活動的意見。這樣的習題設計,能有效地將學生平時的生活與所學知識相結合,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又學會了應用。
3、加強有效指導,促進學生知識建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生由于正處在身心發展階段,他們缺乏系統的學習方法,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老師的精心指導和幫助,這樣才能使低年級段小學生及時地整理所學過的數學知識,并且促使他們將學習的知識結構化。特別是能夠將學生前面所學的知識通過圖形等形式直觀地展現出來,要時刻的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發現和糾正他們的錯誤,確保他們總是沿著正確的學習方向,建立起立體的知識體系,可以更好的幫助他們學習數學,使得數學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教師要遵照小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和教育的任務要求,及時察覺學習中同學存在的問題,并且運用合理的方法,將學生引領到數學課程中去,增強他們對數學課程的興趣愛好,提升教學成效。
4、注重激勵評價,培養探索信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對學生探究活動的收獲、主動探究的精神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促進其主體性的發展。合理、科學的評價能夠調控探究的進程,讓學生始終保持極大的思維和探究熱情。因此,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心靈深處那種強烈的探究學習欲望,而且還要讓學生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以在探究活動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對于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民主評價,使他們準確、充分和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然后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來。如我和他(他們)的想法是一致的;我想為某同學作一點補充;我是這樣想的……這樣,就優化了學生的評價語言,使他們自然、流暢地展現內心的思維過程,同時還增強了被評價者參與課堂的自信和樂趣。
教師不但要在課內激發和維持學生自主參與的熱情,而且要將課內迸發出的參與熱情有效地延續到課后,以促使其在課外積極主動地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秘,進一步激發其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從而使學生從課內到課外始終處于積極主動、自覺參與的氛圍之中。如:教師在教學后多設計一些這樣的問題:“下節課由你來考考大家,比一比誰是最佳小老師”。我想,這樣有創造性的提議會立即引起學生的共鳴,并在課后引起不小的參與熱情。我想,只要教師在教學中重要,并不斷進行培養和訓練,久而久之會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能力得到發展,使得課堂教學效率逐步提高。
總之,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識水平為立足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為了給每個學生的發展創造適宜的土壤,引領他們健康、和諧的發展,讓我們共同努力,使課堂的有效性真正的發揮出來。
參考文獻:
[1]《數學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2]胡開勇 “基于游戲的小學數學自主探索式教學 ” 《小學數學教育》 2014.3
[3]吳志全“如何提高小學數學低段課堂教學效率”《教育論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