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冰
摘 要:作為一個具有高度開放性和靈活性的動態教學思想體系,“后方法”為高職英語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視角——超越教學法。這一教學思想讓教師重新認識了自己的角色,幫助教師提升了教學素養,為教師構建個人教學實踐理論提供了工具,同時,為更好地開展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指出了一條道路。
關鍵詞:后方法;英語教學;高職英語;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掌握英語已成為對人才的基本要求。為了使學生將來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各高職院校將英語設為必修課。但目前高職英語教學不盡如人意,學生英語應用能力達不到社會需求。與此同時,長久以來,外語教育者總試圖找到一種最佳的且適合所有語境的萬能方法,然而事實上這種方法并不存在。 “后方法”有助于英語教師超越對傳統教學法的依賴和困惑,辯證反思當前的英語教學環境、教學規律、教學模式和學生需求(蔡基剛,2007),幫助實現外語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突破性創新。
1.學生現狀
近幾年隨著高職院校招生的不斷擴大,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日趨下降。高職高專學生的生源構成復雜,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雖然從理論上講學生已經學習了大部分語法,擁有英語單詞1000個(較低要求)~1600個(標準要求),也都進行了聽說讀寫等各種語言能力的基礎訓練,但真正能運用的學生少之又少,有些學生連最基本的單詞拼寫都存在問題。另外,不少高職學生缺乏自制力、判斷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計劃性較差,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動力不足。
2.教師現狀
近年來,高職院校大力建設發展教師隊伍。首先,年輕的高學歷教師越來越多,在職稱的結構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根據調查,各個學校從各地各行業引進了一批高學歷、高職稱的人員來充實教師隊伍,但仍跟不上高職高專教育發展的規模與速度(許芳梅,2004),存在招聘大量兼職教師的問題。其次,根據調查,英語教師平均周課時在12節以上,英語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很多英語教師安于現狀,沒有主動提升自身語言素質,缺乏科研精神和意識(孫杏林,2014)。最后,英語教師的進修機會不多,缺少相關專業的知識,阻礙了他們在學科英語教學上的發展。
Kumaravadivelu最初在1994年提出了“后方法”理念,標示了“后方法”情形中相互關聯的三大特征:“特殊性”“實踐性”和“可能性”。探討方法的替代品,而不是另一種方法;提倡凸顯教師自主性,發揮教師的潛力和主觀能動性;強調遵循有原則的實用性,并構建了一個整合的框架——宏觀策略框架。該框架包括了10條具有指導性原則的宏觀策略:最大化學習機會,最小化感知失配,促進協商互動,提升學習者自主性,培養語言意識,激活直覺啟發,語境化語言輸入,整合語言技能,確保社會關聯,增進文化意識(Kumaravadivelu,2003)。另外,還對教師、學生和教育者的身份進行了重新界定。“后方法”外語教學不是封閉的理論,而是一種動態開放的理論。它不直接為教師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鼓勵教師構建自己的教學理論,幫助教師開發適應具體教學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教學策略和技巧,將課堂實踐者轉變為策略性的思考者、教學者和探索者。
1.重新定位教師角色,提升主觀能動性
“后方法”理論提倡教師重新詮釋研究者、實踐者和教學決策者等多重角色,成為教學改革的主導者、行動者。傳統方法時代下的教師只是被動地接受已經規定好了的教學程序?!昂蠓椒ā睍r代鼓勵教師利用專業知識進行自主決策,根據教學情境選擇適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昂蠓椒ā崩碚摴膭畲罅Πl展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提倡每位教師都應集教學和科研于一身,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加深對教學的認識和研究,全面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對自己教學理念和方法進行客觀的評價和總結,從而構建出一套屬于自己的有效的教學理論。高職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加強語言的實用性與專業性。行業和企業對英語應用能力要求不盡相同,可以面向特定職業崗位,將語言學習和專業發展緊密結合,打造具有特色的職業英語教學。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還應掌握相關專業知識技能。高職英語教師投入相關專業的社會調查,走進企業和公司,熟悉崗位操作,定期參加實踐培訓,學習相關行業和職業的知識技能,都有助于自身專業水平與職業化水平的提升。
2.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高職高專學生生源組成較為復雜,英語基礎以及學習能力參差不齊。根據摸底英語成績,打破原始班級結構,分為A、B、C三個檔次(A為優良,B為中等,C為薄弱),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跨班級甚至跨專業進行分班,實施分層教學。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找出學生的優缺點,在教學過程中不局限于某種教學方法,教學活動不拘泥于某種單一的形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準確把握節奏,精心設計并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設計規劃不同難度的任務,力求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扎實學生英語各方面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配合專業要求進行相關的職業與行業英語教學,從而達到“基礎英語階段的教學內容與行業階段的教學內容自然銜接”(劉黛林,2009)的目標。
3.實踐體驗,提升學習自主性
注重實踐是“后方法”理論下外語教學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教師應立足于教學實踐,在符合課程目標要求的前提下,從學生實際需求和興趣出發,針對高職英語教學特殊性、實用性與專業性來設計多樣化、個性化、情景化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成為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根據“后方法”理論的宏觀策略框架——確保社會關聯性與提升文化意識——外語教學并非一種孤立的課堂行為,而是傳播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主動走近學生,參與到學生的世界中,將外語學習與學生的日常經驗世界相聯系,讓學生在做中學。教師在實踐中結合教學實情,以教學的特定性、實踐性和社會可行性為參量,有針對性地調整微觀策略,從而更好地促進英語教學并在語言教學中實現多維目標。
為了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強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師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對策來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昂蠓椒ā崩碚摓楦呗氂⒄Z教師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但是也對外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法本無優劣之分,在該理論的指導下,教師更新教學理念,突破方法的概念,拓展教學思路,根據具體情境,不斷調整課堂教學活動,選擇適合的方法群,通過總結教學上的經驗與教訓,構建自己的教學理論體系,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1]B.Kumaravadivelu.Beyond methods:Macrostrategi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3.
[2]蔡基剛.轉型時期的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特征和對策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1).
[3]陳 力.外語教學法的“后方法”時代[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版),2009(3).
[4]鄧志輝.教師賦權增能與后方法視野下的外語教學[J].外語界,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