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
摘要:如何運用互聯網等新媒體、新技術加強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使之富有時代活力、更好立德樹人,增強大學生國家意識、公民意識,與黨同心同德同行,高度認同并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夢想是新時代的重大課題。本文試圖去解析新媒體對邊疆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認知的影響,進而構建起促進邊疆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認知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認知教育;路徑
網絡化趨勢的迅速發展和網絡社會的崛起使得邊疆民族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被不斷地改變,同時,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生態同時被改變。對于熱衷新信息傳遞工具和喜好新事物的邊疆地區少數民民族大學生而言,互聯網帶給他們的不僅是交流的便捷,更帶給他們信息傳遞的自由。他們率先成為邊疆民族地區網絡的使用者和信息的傳播者。鑒于邊疆民族特殊的地理環境,本文試圖從教育學的視角去解析新媒體對邊疆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認知的影響,進而構建起促進邊疆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認知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高校教師的輿情引導能力和信息解讀能力
由于受交通、地理、經濟條件和信息的制約,在邊疆民族地區教師媒介素養不高,輿情引導能力和信息解讀能力較低,對網絡信息的甄別力和判斷力客觀上是有很大影響的,而少數民族大學生是需要可以正確引導網絡信息判斷和認知的教育者的。要改變這一現狀,提升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教師的媒介素養和信息素養是一個必然的途徑。這就需要在對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教師的繼續教育和考核中增加教師的輿情引導能力和信息解讀能力的考核。首先在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教師的繼續教育學習中,不僅要培訓新媒體的信息思想和信息意識,更要培訓使用新媒體的技能,提高教師的信息解讀力、判斷力和信息分辨力;其次,要在職務晉升、職稱晉升中增加對教師輿情引導力和政治敏銳度的考核;另外,要求廣大教師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特別是政治理論課堂教學中弘揚民族文化主旋律,教育和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正確運用網絡媒介,正確分辨網絡輿情事件的善惡本質,自覺抵制網絡低俗信息和不良信息的侵害,學會不信謠、不傳訛、不造謠,自覺維護網絡空間的道德秩序。
二、開通網絡直播
網絡直播是當前新媒體行業中發展最為迅猛的,觀看者與開播嘉賓在同一時段通過視頻軟件,直接聊天、提問和問答,目前的各大新聞發布會、重大賽事常以直播的方式進行。優點在于不受地點、空間的局限,直播過程中可以相互提問解答,增加觀看者的參與興趣。以往高校邀請的名人專家在學校做的學生喜愛的專題講座,受時間、場地空間限制,而網絡直播恰好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局限。
通過直播,少數民族大學生能與對方面對面,互相提問與回答,在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自信心與自豪感的同時,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優秀少數民族大學生可以分享自己是如何從少數民族地區脫穎而出,奮發圖強成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大學生通過傾聽、學習身邊的榜樣,不僅能夠在其他少數民族代表身上學習到如何成長和走向社會,還能更有意義的度過自己的課余時間。
三、重視邊疆民族地區高校的信息化建設和學校
邊疆民族地區高校的信息化建設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雖然取得了重大進展,但相對于整個社會的信息化發展速度,其不同步、不協調、不平衡現象仍然較為嚴重。為了加快邊疆地區學校的信息化建設,應對學校教育受網絡信息化的沖擊和影響,這就需要高校領導層轉變辦學觀念,樹立網絡化、信息化意識,適時跟上信息化、網絡教育的步伐,適應新技術的要求,走信息化教育之路;學校主管部門應把信息化教育考核與信息化建設結合起來,建立起一把手追究責任制度;提高互聯網等硬件設施的使用率,國家和各級政府要在財力和人力上支持和加大對邊疆民族地區的信息化網絡化人才隊伍的建設,加大人才的對口交流和合作;各高校要建立一支包括網絡情報信息員、網絡評淪員、網絡安全監管員和網站管理員,專兼職結合的網絡人才隊伍,并加強對他們的培訓,切實提高這些管理人員的媒介素養和信息反應能力;要加強校園網站的建設,通過一個富有民族特色、內容豐富、互動有序、公開透明的校園網站宣傳正能量,引領學校新風尚,讓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家長與學校聚焦在學校網絡場域,實現理性溝通與情感對話,使之成為師生溝通的橋梁、學生學習的驛站、事務管理的平臺和心靈聚焦的場域,以此為少數民發族大學生建構起一個生活、學習和咨詢的平臺。
四、制作公眾號
新媒體中十分普遍的一種推廣方式是利用公眾號,定期定時更新信息傳輸某種精神或價值觀念。通過每天對社會熱門話題、時事政要、民生關注的推送,引起大眾的共鳴并將其希望傳達的精神內涵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現,讀者在觀看過程中也能夠欣然接受。在對民族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也可制作專門的公眾號,有針對性的進行思想引導。
為少數民族大學生開通的公眾號專欄設置可涵蓋民族學生交流、高校實時動態、民族地區時事等板塊。公眾號推送的文章 也應以民族學生交流、高校實時動態、民族地區時事等板塊。公眾號推送的文章也應以民族大學生關注的新鮮趣事、熱門頭條為主,以圖文視頻等形式推送。鼓勵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文末留言區將文章概要譯成本民族文字并分享到朋友圈,吸引其他民族大學生的關注。與此同時,在網上分享此公眾號的二維碼,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掀起民族大學生關注時事、國情、核心價值觀的熱潮,增進民族大學生本民族之間,各民族之間,全國大學生之間學習交流的熱情,增進彼此的感情。
五、立校園內部師生網絡輿情信息的反饋機制,加強邊疆民族地區本土網站建設
邊疆民族地區的門戶網站是對外信息交流的窗口,是本地區輿情匯聚的場域,更是地區訊息發布的平臺。邊疆民族地區本土網站上的信息大多都會被許多大型戶網站引用。大門戶網站信息的質量與邊疆地區本土網站上發布的信息直接相關,從而影響著輿情的走向。對于邊疆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而言,獲取信息的渠道可能來自不同的網絡媒介,但有關反映地區和民族實際問題的事件多數與地區本土網站提供的信息有關。從這個意義上講,對于引導大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與加強地區本土網站建設有著非常關鍵的聯系。地區本土網站的信息與地區人們的生活、習俗、利益最為直接和相關。在信息化時代,為了理性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看待輿情事件,占領輿論陣地、提高他們的信息認知力和判斷力,邊疆民族地區各級部門應該加強本土網站建設,使之成為政務橋梁、新聞窗口、服務門戶,同時也成為豐富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認知教育的網絡平臺。做到:及時更新網站信息內容,反映邊疆民族地區地方特色的文化訊息要增加;增加媒介的可信度、信息覆蓋率和分布率,整合各種媒介資源信息。及時、準確發布公開各類新聞信息,讓公民的信息知情權得到保證;網絡民意互動欄目建設要進上步加強,對百姓關注的社會話題及問題要及時回復;建立民族語言的信息網絡平臺,服務于少數民族群眾的信息共享;自覺抵制各種低俗、消極訊息在網絡空問的傳遞,傳播反映正能量的信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