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華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小組合作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現在已經成為老師教學方式的重點,同時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關鍵期,它將會為學生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所以小組合作對小學數學的教學十分重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關系,提高數學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引言:
合作教學的提出是由前蘇聯教育家雷先科瓦提出的新型教育模式,合作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也是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合作。但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與發展,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已經發生重大的變化,教師的授課方式也由原來灌輸式逐步轉變為啟發式,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學生與教師的溝通變得頻繁和融洽,知識與真理的探討更好地創造出相互尊重和信任,相互理解和包容,使整個教學環境變得輕松愉悅。
一、創設合作情境,培養合作意識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能力還存在很多問題,總是認為數學的內容抽象難懂,因此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能對數學提高興趣,這就給我們的數學教師帶來了很大的難題。因此學生還沒有形成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教師在學習過程中要及時提醒和指導每個組的學生進行相互討論和交流,因而教師就要努力為學生創造合作的情境、提供合作的條件[1]。合理組建學習小組,既是學生進行合作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實現學生群體合作的基本手段。一個學習小組應該是一個班集體的縮影,組建學習小紐的原則應做到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做到每組的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的比例相當。組內成員有明確的分工,在一個階段里每人都應有相對側重的一項責任,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例如小組討論的組長、記錄員、資料員、發言代表等。分組中盡量不為“小權威”、“合作滯后者”的產生創造條件。同時要看到,并不是組建了小組自然就會合作,要避免開小差、說閑話等假合作的形式,需要教師進行長期的培訓。讓學生體會合作的樂趣,逐步培養合作意識。
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參與中探索創新
創新能力是學生綜合素質中的核心要素,是學生創新素質中的最高體現。通過鼓勵學生提問,引導學生提問,使學生敢問、善問。強化了問題,養成了提問的習慣,使學生在思維中提問,在提問中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小組合作學習是在創造性的數學智力活動中相互合作、探究、研討、激勵,在構建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合作精神,掌握與人合作、溝通的技巧,實現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2]。例如:在講《年、月、日》一課,學生分別拿出準備好的不同年份的日歷表,由小組同學一起觀察,再把你們有問題的地方提出來。有的同學提出為什么有的月是31天,有的月是30天?為什么有的年份里2月是28天,有的年份里2月是29天?為什么日歷表中星期六和星期天的數字和別的數學顏色不一樣?……對于上述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帶著這些問題再觀察討論。
三、通過小組合作能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有選擇的、積極愉悅的學習的一種心理傾向,它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推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原動力。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專心聽講,積極思考。將數學內容進行合理、科學的處理,以活動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讓學生按照要求去實踐、摸索、總結,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3]。例如一年級學生在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這些立體圖形時,為了鞏固所學知識要上一屆整理和復習課。像這樣一節練習課,我并沒有按照傳統方式去復習,再做練習。而是在上課時初步回憶一下這些立體圖形的基本概念,然后由學生對所欠缺的知識提問并解答,最后再由學生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做一個綜合練習。四人或六人一組,每一組放有一個學具筐,里面有各種各樣的紙盒(長方體、正方體)易拉罐、小球等。讓學生用所給材料來個小制作。這時全班課堂氣氛是空前的高漲。先討論做什么,再討論怎么做,最后每一小組再做成果匯報。同學們都踴躍發言,有的小組做了小汽車;有的小組搭了積木;有的小組做了小房子;還有的小組做了小火箭和外星人。通過動手操作,使每位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直觀的感知,在互助中提高。
四、學會合作技能,提高合作學習效率
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上,老師要做好引導人的工作,引導大家發現,老師為他們分配的學習小組中,大家是一個整體的團隊。在老師分配學習任務時,大家要一起努力,團結合作共同完成目標。同時小組成員相互間也要互幫互助,爭取讓每個人都能進步成長。由于教師在平常訓練中有意識地對學生加強了訓練,久而久之,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4]。例如:計算“7+6”,學生在老師的指導后通過合作討論,得出了多種解法:1.把6分成3和3,7+3 =10,10+3 =13。2.把7分成3和4,6+4=10,10+3=13。3.把7分成5和2,把6分成5和1,5+5=10,2+1=3,10+3 =13。4.把7放在心里,往后數6個,得13。5.我會算6+8=14,所以6+7=13。學生的算法呈現多樣化,他們的主體性得到了體現,自然會產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他們會把學習當作樂事,從而提高了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結束語: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只有適時恰當地把握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機,正確運用這種教學方式,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性與主觀能動性,真正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效性。學生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活動情境中學習,可以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鄭少芳.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J].新課程學習:上,2015(01):125-126.
[2]馬騰飛.對于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深入探討[J].學周刊,2016(33):156-157.
[3]于丹鳳.淺談小學數學的合作性學習[J].中國校外教育,2016(25):145-146.
[4]鄭少芳.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J].新課程學習(上),2017(01):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