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奉寶
摘要:目前我國的就業問題十分突出,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分析了造成此問題的多重原因,并主要從政府經濟學的視角提出相關措施建議,如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政策工具以及立法等來緩解就業問題,試圖走出困境。
關鍵詞:失業;就業;政府經濟學;政策
目前就業市場的形式愈加嚴峻,就業崗位供小于求,據相關統計部門透露,勞動力缺口高達 1 千 500 萬人。甚至有觀察人士指出,中國的失業人數遠比政府承認的多。一言以蔽之就是,就業問題總量大、矛盾復雜。
農民工的就業問題也不能忽視,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產業結構轉移,農村耕地的減少以及農村人口的自身意向,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涌入城鎮,與高校畢業生相比,他們沒有較高的期望和要求,所以表面上看其就業率較高。但是他們中的大部分從事著勞動密集型產業,待遇較低,缺乏勞動保障,工作穩定性差,而且他們和城鎮居民之間的有著某種無形的邊界,同時缺乏表達自己利益要求的意愿與渠道,導致想要突破邊界的流動也越來越困難。
一、當前失業問題的原因分析
1、社會結構分化加深
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的確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中國重新匯入世界文明主流,成為全球大家庭的一個正常的成員。但與此同時,“我國社會結構的分化也不斷加深,形成了多元的利益主體,不同階層和社會也開始擁有不同的利益。不同利益群體發育程度是不同的,這種差異突出表現在不同群體爭取自己利益的能力是非常不同的,爭取利益能力的差異又表現在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之間。”而失業群體則屬于弱勢群體,目前弱勢群體的很多機會則是強勢群體提供的,弱勢群體對強勢群體的依附關系進一步加深,這會造成社會生產的隔離,而社會隔離則是眾多不同社會問題的根源。
2、社會經濟結構的影響
結構性失業是指勞動者自身的技能結構和勞動力市場對勞動者的技能要求不相匹配所造成的失業,從另一個角度講就是由于勞動者不能適應經濟結構變化和就業崗位的要求而引起的失業。這是由于當前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欣欣向榮,這對勞動力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導致大量不符合要求的勞動力被排擠出成產過程,成為失業者。
3、社會保障的不健全
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國的“減壓器”和“穩定閥”,毫無疑問對穩定發展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它的建立和完善不僅決定當前我國經濟轉型與改革能否順利進行,而且體現著國家生產方式的進步與政治上的成熟。
4、自身觀念的影響
目前對于許多高校畢業生求職時工作是可以找到的,可不一定是他們滿意的工作崗位,但同時他們理想的工作崗位又往往不能勝任,正所謂高不成低不就,這種心理往往置他們于一個尷尬的境地。
二、以政府經濟學為視角給出相關建議
在失業率上升等市場失靈的現象出現時,需要政府的調控功能,從總量和結構上進行調節和控制,發揮各種宏觀經濟政策和經濟杠桿對市場經濟的積極作用,從而糾正和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穩定市場,增加就業。
1、政府的財政政策
在經濟疲軟,需求降低,失業人口過多的情況下,需要發揮財政政策的調控功能。充分就業是財政政策的基本目標之一。在預算政策上,政府可以通過一定程度的赤字預算拉動有效需求,加大生產性投資規模,進而起到間接拉動就業的效果。在稅收政策上,發揮稅收在增加就業上的積極作用,通過適當減輕稅負來刺激廣大企業增加投資,拉動社會總需求,使之增大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就業機會。在財政補貼政策上,可加大對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以及處于失業狀態人員的財政補貼力度,鼓勵他們積極就業,另一方面給與剛畢業大學生一定的創業補助,鼓勵其自主創業,同時對處于困難時期的企業給以補助和稅收方面的優惠,鼓勵其減少裁員甚至提供就業培訓。在經濟良好時期,也可加大對企業的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使企業加大對再生產資本的積累,鼓勵它們加大研發投入、積極創新并提升產品與服務的質量,從而加大對高端勞動力的需求。政府也可以加大對欠發達地區以及衰落行業與企業的轉移支付力度,以支持它們的發展,保障對勞動力的基本需求。
2、政府的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是根據相關經濟理論特別是貨幣信用理論,根據一定時期的經濟和金融形勢對貨幣、信貸總量和結構進行控制和調節的行為過程。充分就業也是貨幣政策的基本目標之一。央行按具體經濟形勢,通過降低存款準備金率、調節再貼現率和降低利率等手段,從而擴大中小企業的信貸規模,調節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關系,引導儲蓄向投資轉化,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緩解就業問題。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給與廣大中小企業利率、信貸方面的優惠從而保證其提供穩定、充足的就業機會的同時,也給與那些有創業意向的高校畢業生信貸方面的優惠和補貼,提供小額貸款,簡化申請程序,鼓勵其自主創業,在解決個人就業的同時提供一些就業機會給他人。
3、健立適度而又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
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對于維護社會問題,實現社會的公正和實現資源的再分配起著重要作用。要量力而行,建立適度的適合我國發展水平的保障體系,不能給財政帶來太大負擔。建立多元主體的社會保障體系,鼓勵企業、社會組織等各種經濟社會主體與政府一起舉辦社會保險事業,在中央政府的引導下,聚合各地方政府、企業和各種市場主體、社會組織的資源,將社會保險范圍擴展到失業、工傷事故、養老等方面,保障勞動力的基本權利。保障的內容也是多元的,應當根據不同地區、部門和經濟主體的情況,以全體公民均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的范圍為前提,選擇保障程度、保障范圍、保障重點、保障支出等不同的保障內容。
4、制定長遠的經濟體制改革規劃
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包括經濟體制上的改革,目前改革已進入深化階段,步入深水區,此時在改革初期采取的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策略已經不能適應如今的轉型階段,而是要有長遠規劃,特別是對涉及社會中重大利益關系的改革要謹慎,完善改革措施,為進一步深化改革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孫立平. 博弈[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