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丹
摘要:我們今天看到的《考工記》,它是《周禮》的一部分。《周禮》又名《周官》,是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組成。通篇貫穿“和合”思想,這以思想最明確的表述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可以為良”。我國的陶瓷藝術(shù)發(fā)展史,都遵循這一議案則和標準。
關(guān)鍵詞:考工記;琺瑯彩;清代
引言
大清歷時260多年,在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生產(chǎn)在產(chǎn)量和工藝技術(shù)上都達到了歷史高峰,堪稱盛世。景德鎮(zhèn)窯是中國清代瓷器水平的代表,并且也是官窯最高水平的代表。康熙19年開始,官窯才正式燒制變得規(guī)范,并且逐漸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先是恢復了明代永樂、宣德以來所有的品種特點,后又創(chuàng)新了很多的品種。琺瑯彩就是清代康熙朝創(chuàng)燒的一種瓷器新品種。那么康雍乾三世的琺瑯彩之間的區(qū)別和特點是什么?《考工記》中的思想又對其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1 琺瑯彩的工藝與材料
琺瑯彩是清宮專用的釉瓷。它以其潔白細膩的質(zhì)感,鮮艷的色彩,亮麗的色彩,精湛的技藝贏得了清代王妃的喜愛,部分產(chǎn)品也用于犒賞功臣。
琺瑯彩所用彩料是緊扣彩料,當時叫“洋彩”,是在不透明的白色琺瑯料中加入適量金屬氧化物,制成紅、黃、藍、紫、白、黑、綠、胭脂等色,因琺瑯彩料中含有硼酸鹽和硅酸鹽,彩畫時要用“多爾門”油調(diào)和(這是西方油畫傳統(tǒng)技法)。與釉中所用的低溫顏色(如釉質(zhì)中的黃色)不同,銻被用作顯色劑,而傳統(tǒng)的黃色是由鐵制成的。胭脂紅是由油制成的金色紅色,傳統(tǒng)的五色紅色是明礬紅,用水調(diào)制。燒成的琺瑯彩紋有一定的厚度,故名“堆料”,具有透明比例的質(zhì)感(俗稱“料彩”,“料”是指一種低溫玻璃),又有豐富的色階,層次清晰,類似油畫效果。
2 康雍乾三世的區(qū)別
琺瑯彩瓷以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制最精,但風格不同。
2.1 康熙琺瑯
康熙琺瑯是清代琺瑯的早期階段,所以在工藝、紋飾、材料和畫法都與雍正乾隆時期略有不同,但是其特色鮮明,其裝飾完全模仿銅胎琺瑯。容器通常由藍色,黃色,綠豆,紫色等制成。器形多為瓷盒、瓷壺、瓷盤、瓷碟、瓷碗和瓷杯。瓷瓶較少,更沒有大型器形。花型以大花大葉為特征,常見于蓮花、菊花、牡丹、玫瑰等圖案。紋樣冰裂紋。從傳世事物上看,琺瑯彩紋樣一般多飾在器物的外壁,內(nèi)里與圈足處施高溫透明釉。器底有胭脂紅或藍料“康熙御制”二直行四字楷款,個別的則為陰文刻款。現(xiàn)今多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2.2 雍正琺瑯
雍正時期的琺瑯彩裝飾與康熙風格迥異,繪畫逐漸擺脫了消防銅胎畫琺瑯的風格,形成了雍正本朝的特征,初其中一部分色地琺瑯彩還帶有一些康熙遺風外,大部分琺瑯彩直接在白地上繪畫,釉質(zhì)細膩堅致,釉面晶瑩潔白,具有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shù)特征。其器形大多為瓷盤、瓷碗、瓷茶壺和瓷花瓶等小型瓷具。現(xiàn)今多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少量物品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雍正琺瑯彩的白瓷仍是從景德鎮(zhèn)運到北京的,但是其也有一部分白瓷是宮中的舊瓷器。雍正琺瑯彩的呈色比康熙琺瑯彩進一步增多,畫面更加艷麗豐富。
2.3 乾隆琺瑯
乾隆琺瑯基本上繼承了雍正時期的風格,但在雍正的基礎上取得了一定的進步。畫面更多地吸收了西方繪畫的技法,繪畫景觀更注重透視的變化,人物的面部渲染具有西方油畫的裝飾效果。除了傳統(tǒng)圖案之外,以西方油畫作為摹本繪畫的紋樣也出現(xiàn)在琺瑯彩瓷器上。畫面構(gòu)圖比雍正時期的琺瑯彩瓷器更加的繁復,一件琺瑯彩瓷器上往往有多組圖案,在層部最多可達到七層紋飾。器形種類豐富,較少出現(xiàn)雙連瓶和長方盒。部分器物與雍正時期的風格一樣,也有書、畫和印章三者的結(jié)合。器底以“乾隆年制”四字藍料款較為常見。
總結(jié)清代康雍乾隆三個歷史時期陶瓷的特征為:康熙建勇,雍正別致,乾隆奢華。康熙時期的裝飾紋樣多為人物,雍正時期的裝飾紋樣為花鳥,乾隆前期尚精奇玲瓏,晚期更加注重模仿西方。
3 琺瑯彩的特點
琺瑯彩瓷的制作工藝十分復雜,步驟繁瑣,到嘉慶年間就銷聲匿跡了。康熙的琺瑯彩瓷的裝飾紋樣多為牡丹紋和蓮花紋,雖有花卻無鳥,因此顯得單調(diào)。而雍正則多數(shù)以繁花作為裝飾紋樣,山水、人物也有。當時極為流行的是詩畫相結(jié)合的畫面。雍正時期的繪畫工匠的書法功底深厚,常常題詩的句前、文后都寫著有紅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紅印章,文字又常常與畫面及題詩內(nèi)容相照應,如畫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畫山水的用“山高”、“水長”章;畫梅花的用“先春章等。琺瑯彩瓷器是中國陶瓷工藝史上的高峰,繼承了中國千百年來制陶技術(shù)的優(yōu)點,從制作胚胎,到繪畫釉面,其工藝技術(shù)都是超群的。因此在乾隆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傳世佳作的琺瑯彩瓷。琺瑯彩的制陶工序和用料是其他瓷器的制陶法不可媲美的。琺瑯彩的繪畫工匠不是一般窯廠里的畫師,而是宮廷中繪畫技術(shù)一絕的御用宮廷畫師,所以這些器物可以說是清朝時期的制陶技術(shù)的最高的藝術(shù)水平和工藝水準。
4 琺瑯彩的興衰概括
琺瑯彩是我國陶瓷藝術(shù)中的絕世瑰寶,是極其珍貴的皇家御用瓷器,從創(chuàng)燒到衰落的二百年間都僅供皇室使用,深受帝王家的喜愛“庶民弗得一窺”。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地位可見一斑。用景德鎮(zhèn)的半成品在北京進行二次燒造,民窯幾乎沒有,百姓也不知道,至民國三年故宮第一次展覽后才被眾人所知。琺瑯彩瓷的制作工藝驚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很少有流入百姓人家,至為珍惜,因此備受世界收藏界推崇。
琺瑯彩色價極高,在任何時候都有仿制,最多仿的是民用窯爐。對琺瑯彩的模仿,多方面是不能完全模仿的,第一,民窯不能完全模仿官窯的制度,否則就會違章殺人,普通官員也不敢使用完全模仿的東西。除非這個裝置來自皇帝的賞賜或犒勞,否則它只能被秘密地復制以牟利,而從不敢公開模仿它。清末,特別是民國時期,政治體制發(fā)生了變化,景德鎮(zhèn)的御窯被徹底解散。
結(jié)語
綜上所見,《考工記》的“天時”、“地氣”、“材美”和“工巧”,均對清代琺瑯彩瓷器的創(chuàng)造和衰落起到了不容小覷的影響,皇帝喜愛則為天有時,景德鎮(zhèn)資源豐富則為地有氣,優(yōu)選胚胎與畫料則為材有美,精湛工藝則為工有巧。琺瑯彩瓷器的出現(xiàn)絕非偶然,是謂“天時地利人和”的自然產(chǎn)物。其的興盛遵循《考工記》中的“和合”思想,加之深受帝王家的喜愛,因此琺瑯彩之所以為曠世精品也不無道理。
參考文獻:
[1]王國丙.《元明清瓷器鑒定口訣》[M].中國書店出版社,2011年.
[2]唐譯.《一生不可不知道的中國瓷器》[M].企業(yè)管理出版社.2013年.
[3]周麗麗.《中國名瓷欣賞與價值》[M].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8年.
[4]駱文亮.《中國陶瓷文化史》[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
[5]魏中.《陶瓷卷》[M].北京工大.2015年.
指導教師:章萌,單位:大連藝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