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士芹 宋祥習
【摘要】小學語文教師教學語言要凸顯畫面感,需要從幾個方面展開教學優化處理,利用個性詞語體現畫面感、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呈現畫面感、通過細節描繪表現畫面感、使用媒體手段提升畫面感,不僅能夠給課堂教學帶來豐富活力,也能夠有效激活學生學習主動意識。
【關鍵詞】語文教學 教師語言 畫面感
教師教學語言需要更新和優化,這是教師教學業務素質培養的重要內容,新課改大背景下,課堂教學進入嶄新階段,學生接受信息能力大大提升,如果教師教學語言不能與時俱進,其教學發動效果會大大降低的。因此,教師要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有意識提升課堂教學語言的靈動性、多元性、啟迪性,確保課堂教學維系在較高水準之上,對全面塑造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有積極助推作用。
運用個性詞語體現畫面感,這是語文教師最常用教法。在文本解讀時,教師要利用一些典型詞語解讀作為教學切點,并以此為契機展開教學引導。所謂個性詞語,是指文本關鍵詞、中心詞,或者是指文本中的典型動詞、形容詞和副詞等,這些詞語往往能夠體現一些特殊情態,或者對人物塑造發揮重要作用。教師從這些詞語解讀展開文本賞析,其操作效果會更為直接。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桂林山水》,這篇課文從桂林的水、桂林的山兩個方面展開描繪,其間運用了大量個性詞語,教師從這些個性詞語展開閱讀教學:找出課文中典型的詞語,體會其個性用法。學生很快就找到這些詞語:遼闊、水平如鏡、靜、清、綠、無暇、翡翠、峰巒雄偉、奇峰羅列、色彩明麗……教師分別對桂林的水和山展開詳細解讀:桂林的水真靜、真清、真綠,靜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樣子、綠到什么情形,作者都給出了詳盡的描述。文本中,作者給出諸多修辭方法運用,對桂林山水進行詳細描繪,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
教師讓學生找出文本典型詞語的運用,并對這些典型詞語展開解讀和比對,對桂林山水有了更為細致的了解。桂林山水有其特殊個性,唯有用個性詞語,才能表達這種氣質。教師在對典型詞語展開解讀時,緊緊抓住學生學習認知基礎,從典型詞語、典型修辭等角度展開教學切入,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課堂教學逐漸進入到良性學習軌道之中。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能夠給學生帶來別樣認知感受。特別是文本賞析操作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從修辭視角展開認知突破,讓學生在體會多重修辭運用效果中找到賞析切入點。小學階段,學生掌握修辭方法不是很多,比喻、夸張、擬人、對比、排比、反問、設問等,是學生比較熟悉的,教師不妨多給學生推介一些好用的修辭方法,如引用、反復、反語等,以提升學生語用意識。
《小英雄雨來》中有不少修辭方法的運用,教師先讓學生閱讀課文,找出這些修辭方法運用例句,然后對其展開分析解讀,體會這些修辭方法的應用效果。學生展開自主閱讀學習,順利找到一些修辭運用。如“每到夏天,雨來和鐵頭、三鉆兒,還有許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魚,在河里鉆上鉆下,藏貓貓,狗刨,立浮,仰浮。”這里運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雨來和小伙伴的高超游泳技術,也為后面雨來成功逃脫敵人魔掌設置了伏筆。
教師引導學生搜集修辭運用例句,并對這些修辭方法展開賞析體驗,從中找出學習切入契機。學生從具體分析中成功體會雨來的機智勇敢,其感染力是非常突出的。小學生對修辭有特殊敏感性,特別是對熟悉的修辭方法,教師要發動學生展開主動探析活動,學生會從中獲得豐富學習認知。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運用修辭方法調動課堂,對學生展開教育和引導,這對學生形成的正面影響會更為劇烈。
所謂細節描繪,是指文本解讀時,教師從描寫細節展開解讀,或者是對一些教學細節展開畫面呈現,讓學生建立直觀感。教師從細節之處展開深度剖析,找到其內在關聯點,通過多重比對和調度,幫助學生建立有形認知。細節性語言有其獨到表達效果,教師要注意對語言表達方式進行優化考慮,利用體態語言加以輔助,也能夠獲得一定表達效果。
《觸摸春天》描寫了一個盲童小姑娘安靜,利用靈敏的觸覺,成功地捕捉到一只蝴蝶,這自然是一種奇跡。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一個盲童是如何用心靈感知春天的。教師在文本解讀時,讓學生找出細節描寫語句展開賞析。學生開始探究,并給出自己的個性理解:安靜在花叢中穿梭,走得很流暢,她在一棵月季花下,伸出雙手,在花香引導下,準確地攏住了一只蝴蝶。安靜輕輕放開手,蝴蝶飛走了。在這段描寫中,作者對安靜的一舉一動都進行了詳細描寫,對于一個盲童來說,這些看似平常的舉動對她都是一種奇跡。學生體驗細節描寫之后,教師給出個性點評,并讓學生根據相關描寫,用簡筆畫形式,展示心目中的安靜形象。學生參與熱情很高,課堂教學進入佳境……
教師讓學生對安靜舉動展開關注,其實就是對細節描寫進行到位感知解讀,學生依照教師引導,找出了相關細節描寫內容,并對其描寫表達點展開探索,獲得了豐富學習認知。教師發動學生利用簡筆畫形式展示安靜形象,這是對文本細節描寫的進一步確認性學習,也為學生想象思維啟動創造良好環境。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手段助力課堂教學,這已經成為一種教學常態。在具體運用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及時引入多種媒體手段,對教師教學語言進行直觀化處理,以提升課堂教學的多元性和高效性。運用多媒體展示畫面、播放視頻等信息材料,都能夠給學生帶來豐富感知。多媒體屬于教學輔助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給教師教學語言形成助力幫助,但教師教學語言不能被任何媒體所完全替代,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教師要有正確媒體運用認識,關注個性教學語言塑造,為課堂教學帶來豐富內驅力。
學習《漁夫的故事》時,教師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段《漁夫的故事》同名動畫片,學生看得特別有興趣,當情節進入到關鍵時,教師停止了動畫播放,讓學生自行閱讀文本,看文本是如何展開相關介紹的。學生快速展開閱讀,急于要了解動畫的全部內容。為給學生帶來更深刻教學提示,教師給出引導:漁夫救了魔鬼,這魔鬼卻要加害他。最后,漁夫做出了正確決定,利用人的智慧戰勝了魔鬼。漁夫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只有讀完全文才會發現,人類的智慧的確要勝出一籌。看完故事后,設想一下,如果漁夫不能自救想出這樣一個計策,后果是什么呢?學生展開相關學習操作,課堂學習氣氛漸濃。特別是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更有討論興趣。有學生說:如果漁夫不能巧妙騙取魔鬼信任,其后果是非常嚴重的,魔鬼一定會殺了他的。
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片,激活了學生學習興趣,之所以沒有將動畫片全部播放完,就是要造成一種懸念,讓學生自己去探索,這樣才能成功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給學生設計討論話題,也對學生形成思維激活,學生學習熱情倍增,課堂教學呈現高效性。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學語言展開多重優化處理,符合新課改基本精神要求,具有極強生命力。教師要根據不同教學情態,對教學語言展開個性化處理,利用典型詞語解讀、修辭手法運用、細節描寫探析、媒體手段助力,從不同維度展開教學語言提升操作,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契機。
[1]劉家訪.小學語文畫面感教學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2).
[2]王冬梅.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畫面感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6,(09).
[3]季曉翼.呈現語言畫面 體味文字美感——審美性閱讀有效策略例談[J].江蘇教育研究,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