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強
【摘 要】 培養學生數學思考能力是以數學知識為載體的思維活動,是學生在面臨各種問題情境,發現情境中所存在的數學現象并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與方法去解決問題。
【關鍵詞】 小學數學;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培養學生數學地思考,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數學思考能力,是現小學階段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培養學生數學思考能力是指學生在面臨各種問題情境時,能夠獨立思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與方法去解決問題。學生解決問題的實質就是數學思考的過程,數學思考貫穿于整個數學過程中。下面談談個人的觀點:
一、精心提問,引導思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好問題,設計的問題要具有很強的思考性,要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能引發大多數學生的思考和爭論,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去觸碰到智慧和真理!
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出示了三組分數,讓學生比大小:(1)■和■;(2)■和■;(3)■和■。第三組分數在學生比出結果后,我問:“你怎么知道這兩個分數相等的?你能利用身邊的材料,或學過的知識來說明嗎?先獨立思考,再與同桌交流,看誰想到的方法最多。”在反饋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然后我又設問:剛才我們得到了■與■是相同的,還有與■相等的分數嗎?你是怎么找到這些與■相等的分數的?在學生對這兩個分數為什么會相等的表象建立很深刻印象的基礎上,我適時讓學生觀察自己所舉的幾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分別發生了哪些變化,有什么規律?學生也就很順利地得出了分數的基本性質。
二、提供策略,促進思考
只有給學生提供尋找問題解決的策略、途徑,才能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數學問題的由來、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結論的獲得、數學知識的應用以及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
如在“圓柱”這一單元里,我讓每一位學生各準備一張紙,先讓他們分別把紙“橫著卷”和“豎著卷”,使學生發現兩種卷法側面積雖然相同,但底面積不同,表面積不同,體積也不同。給學生充分動手操作、思考觀察的機會,讓他們在“卷、轉、看、想、說”這個過程中深刻理解了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不僅為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階梯,而且使學生的思維不同程度的獲得發展。
三、指導方法,獨立思考
數學思想方法是形成兒童數學思維素質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學會“數學地思維”的一個指導者、引領者。
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等數學知識都明顯的體現在教材中,如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時用字母表示年齡:小萱b歲,外公比小萱大57歲,外公幾歲?學生很輕松就能列出含有字母的算式:外公的年齡b+57歲。然而僅僅學到這一層次是不夠的,執教者帶領大家通過舉例、討論,明確這個字母b是有一定的取值范圍的,它不能是負數,不能是太大的數,如1000歲,那就是長生不老了,就不合適了。學生在愉悅的笑聲中對字母的認識更加深入,同時滲透了極限的思想。
四、開放設計,促進反思
數學思想方法突出體現在數學開(下轉56頁)(上接54頁)放式題目中,學生解答的過程就是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創設開放性的題目,有利于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設計一些有挑戰的開放性題目,不但有利于學生發展自己的解題策略,培養自己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形成積極探索和力求創造的自主學習態勢。
如一題多解:文具店里有大大小小的作業本,擺放大作業本6個的地方可擺16個小作業本,已知大作業本有48個,問小作業本有多少個?這道題學生很快地運用常規的方法列式為:48÷6×16=128(個),此時,教師進一步鼓勵、啟發學生想出其他方法。
1. 從整數、小數應用題的思路進行解答。
①48×16÷6=128(個)(倍比法)
②48÷6×16=128(個)(倍比法)
2. 分數乘除解題思路。
①16∶6=■ 48×■=128(個)(分數乘法)
②48∶■=48×■=128(個)(分數除法)
③按方程思路解答:
已知每份作業本一定,份數與個數成正比例。設小本子有x個,則有
6∶16=48∶x x=16×48÷6=128(個)
這種開放式設計有益于問題解決,從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多方位地解決問題,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靈活性和求異性。
荷蘭著名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因而我在每一節課后都會要求學生總結:答題時用了什么方法?用了哪些步驟?這樣,既可以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加以回憶、梳理,使之系統化,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對課堂知識學習的記憶、歸納、總結、提高、反思、創新。
【參考文獻】
[1] 繆華忠. 試析小學數學教育中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J]. 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3).
[2] 喬德宗. 解決小學數學問題能力的教學思考[J]. 讀書文摘,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