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興亮
摘 要:縱觀小學“品德與社會”教程,規則教育內容可謂豐富多彩,從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到社會生活等方面,并隨著小學生社會空間的不斷拓展而逐漸延伸。文章作者通過教學實踐,旨在引導小學生在生活中發現規則、感知規則與體驗規則,充分認識到規則對生活、學習的重要性。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規則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規則知識的掌握是規則意識形成的前提,如愛護環境、講究衛生、遵守學校紀律、尊敬師長等。“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事件中掌握規則知識,規范自己的言行,從而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品德。教師要多組織開展貼近學生生活氣息的活動,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在生活中發現規則,發現那些生動有趣的遵規守紀的素材。如一年級學生剛剛進入小學,在行為習慣等方面還保留著幼兒園期間的習慣,針對這一現象,我在第一單元“我是小學生”一課的“我們小學生要這樣做”這個主題教學中,我們組織開展了“當好小主人”“講安全、守秩序”等活動,通過活動教育讓學生認識到進入小學后與幼兒園期間存在的區別,讓學生明白作為小學生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錯誤的,從而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逐步培養他們了解并遵守班級、學校和公共場所的規則,初步樹立規則意識。
在規則意識形成中僅掌握了規則知識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規則的愿望和習慣。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認為要把課堂建立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通過搭建活動、游戲平臺,走出教室,創設生活情境,能夠讓學生更迅速、準確地認識、感知規則的含義。因此,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小學生的認識特點,通過創設情境等途徑幫助學生感知規則的含義,并轉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到規則存在的意義,讓他們懂得不遵守規則將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良的影響。例如,在“我們遵守規則”一課教學中,教師先從教材中學生熟悉的“跳繩”游戲開始入手,組織學生討論在游戲時應該遵守哪些游戲規則,并思考如果沒有這些規則,游戲還能不能順利進行?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總結出小學生還應該遵守的規則:上課守紀認真聽、積極發言勤思考、出入校門有秩序、不打不鬧有禮貌、上下樓梯向右靠、外出遵守交通規則等等。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多創設機會讓學生們去感知規則,如在“歡度國慶”一課教學時,教師可創設國歌響起的情景,當國歌響起時,教師要教育學生在聽到國歌響起時,學生應該立刻停止說話、走動,向國旗行注目禮,少先隊員要敬隊禮,通過情景創設,讓學生感知規則,逐步形成遵守規則的行為意識。
要形成規則意識,僅靠一節課的講授是不可能實現的,必須在真實生活中反復實踐,實踐是促進良好規則意識養成的最佳途徑。因此,規則意識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課堂,必須延伸至課外實踐活動中。如在“遵守交通安全,安安全全上學”一課教學中,教師提前布置課下要求,讓學生們在課余時間到交通路口觀察行人、車輛是如何按照交通信號指示通行的?怎樣過馬路才安全?等等,通過學習和思考,讓學生們理解了制定、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進而把交通規則記在心中。在二年級新學期開學后第一節課鈴聲響起后,學生能馬上進入教室,但是教室里秩序比較混亂,于是我及時提醒:“同學們,上課鈴聲響起后,我們應該怎么坐呀?”學生們立刻都坐端正了,于是,我又及時提醒大家:“明天的開學升旗儀式上該怎么做呢?”學生們又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我又趁勢激勵學生:“那我們明天比一比,看哪組同學做得最好。”第二天的升旗儀式上,學生表現得非常好,隊伍整整齊齊,個個都精神抖擻。
規則意識是現代社會每位公民都必備的一種意識,但它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廣大教師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整合多種教育資源,通過課內體驗和課外拓展,引導學生從生活和活動中發現、感知與實踐,讓學生將遵守規則的行為內化為自身的內在需要,促進學生規則意識的形成。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陳永勝.小學生心理診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