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福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提升高中生的整體素質成為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尤其是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由于課程的難度較大,對學生的理解、思考等綜合能力要求較高,所以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普遍處于低落的狀態。為了化解這一難題,高中教師必須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來補救。本文提出的“結構化教學模式”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適當的調整,一切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的方案,顯然這一模式贏得了師生的一致認可。但是要想高中物理與結構化教學形成完美的融合,教師仍需不斷地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加強對概念的辨析,待基礎穩固后,再往運用的層面上發展,形成合理的上升趨勢。
【關鍵詞】高中物理;結構化教學模式;有效應用
所謂“結構化教學模式”,其實質就是教師幫助學生建立出完善的學習框架,并以其作為教學的主要導向系統,明確具體的知識脈絡和教學目標。在高中物理中,由于知識的抽象性色彩非常強烈,學生通常會在學習的過程中萌生退卻的想法,殊不知物理知識也是具有共通性的,只要教師采取正確的教學方法就能起到吸引學生興趣的作用。通過真實的教學實踐,我們不難總結出“結構化教學”非常適用于當下的高中物理課堂,它的宗旨不僅僅是培養學生個體的學習能力與技能,同時還巧妙地利用了結構化與視覺化的方式創設了氛圍濃厚的學習環境,幫助高中生更純粹地理解周圍的世界。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放大不同學生的視覺效果
眾所周知,高中物理知識具有很強的抽象性,這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阻礙。為了更加直觀地帶領學生走進物理學習的殿堂,教師可將多媒體引進我們的課堂中,用生動形象的圖像、音頻、視頻等新元素來代替課本中的靜態知識,從而給予我們的學習課堂新鮮的活力。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投影儀播放PPT,再結合全面的講課方式進一步突出物理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就會讓教學顯得更加有結構性,同時也為學生日后解決難題奠定了理論基礎。
例如,在講解《力的合成與分解》時,顯然“力”這一概念在現實生活中是無形的,為了將其幻化為有形的事物,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出具體的“力的合成與分解”的步驟。對于一些關鍵點,多媒體還可以將圖片進行合理的縮小與放大,從而更加容讓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法則”的核心內容。再者,運用多媒體教學法,教師省去了板書的時間,就可以將更多時間與精力放在課件整合上,這樣一來,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也會變得更加明確,結構性也會愈加顯現。
二、重視實驗教學,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
高中物理的一大教學重心就是——實驗,毫無疑問,實驗在教學中占據著非常關鍵的地位。然而,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目前的實驗教學并未在學生群體中流行起來,這一做法造成了學生“滿瓶不動半瓶搖”的現象,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高中生們的探究積極性。所以,物理教師一定要重視實驗教學,讓學生在親自動手的情境下找出自身學習中的問題和漏洞,從而彌補器件不齊全的問題,提升實驗的有效性與演示的效果。
例如,在“確定磁場中磁感線的分布”這一實驗中,在學生做完預備工作后,他們就會知道“磁感線”這一說法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這是物理學家衍生出來便于我們理解的一個專業名詞。所以我們在實驗的過程中,可以用鐵屑的分布來模擬磁感線的存在。實驗需要的器材有立體的磁感線演示器、兩根大小相同、形狀相同的條形磁鐵、不導電的玻璃板、適量鐵屑等。首先,我們將鐵屑均勻地撒在玻璃板上,將一根條形磁鐵的S極與另一根磁鐵的N極相對,并同時放置于玻璃板上,用筆等工具輕輕敲擊玻璃板,使得鐵屑產生震動,而后觀察玻璃板上鐵屑的分布情況;其次,其中一根磁鐵不改變位置,另一條磁鐵掉轉方向,重復第一次實驗,繼續觀察鐵屑的分布情況;最后,拿去一根條形磁鐵,將另外一根放置在立體磁感線演示器的中心,觀察鐵屑的分布情況。由此可見,對于同一問題的物理實驗,可以采取多種方法進行驗證,這樣也能夠凸顯實驗的結構性。
三、采用分層次教學法,更好地管理學習時間
在高中階段,由于學生的學習層次與水平不盡相同,所以他們的理解接受能力也大有差異,如果教師僅顧及優等生的感受,則會讓自己的班級形成落差更大的分水嶺;相反,若只考慮差等生的立場,也會造成學生之間的矛盾,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在雙方之間選取一個平衡點,進行分層次的教學,引導學生更加合理地管理自己的課余時間,并可以總結出屬于自己獨特的學習經驗。
例如,“平衡問題”是高中階段物理教學中非常具有典型意義的一類問題,其中“三力平衡”“動態平衡”“多力平衡”對于初學者而言都是較難理解的內容。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結合班級中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不同層次的劃分。對于第一層次的學生,在講完對應的平衡概念后就可自主地尋找例題展開針對性的鞏固;而對于第二層次的學生,教師需要舉出具體的例題,將合成法和正交分解法、函數分解法和圖解法等用法呈現于學生面前;而對于最后一個層次的學生,教師必須要適當地降低要求,只能選取思路簡單而又典型的三力平衡問題作為教學的支撐。但是,分層教學中的每種結構都需要學生的參與,否則將無法發揮知識遷移的效果。更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層次的學生有足夠的自覺性,學會溫習教師課堂所傳授的內容,凸顯“笨鳥先飛”的關鍵意義,爭取“今日事今日畢”。
四、采取“先整體,后部分”的教學方法,降低壓力
顯然,結構化教學能夠使教師的教學思路變得更加清晰,所以,為了提升高中生在物理學科中的解題能力,教師必須著手完善學生的解題思想,因為思想乃解題的基礎,只有清晰完整的思路才能引導學生獲取正確的答案。再者,高中階段的學生本就承受著巨大的學習壓力,如果教師仍一味地追求短時間內提升學生的成績,將會對學生的學習造成事倍功半的惡效,為了讓學生徜徉于物理學習的意境中,教師理應采取“先整體、后部分”的教學手段,逐一地推進教學進程,從定義介紹過渡到概念理解最終提升至實際應用,都需要教師與學生的緊密合作。
例如,在教學《萬有引力與航天》的相關知識時,由于與之相關的內容非常的繁瑣復雜,如果教師直接“切入正題”,很有可能造成學生一知半解的現象,這種做法對學生后面內容的整合與理解將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為了防止這一結果的持續擴散,教師即可運用“先整體、后部分”的方法,這一方式類似于“先易后難”的思想,所以它體現的是一種遞進的結構教學,教師可以先從整體入手,向學生講解這一小節的核心知識就是“天體及人類的發現”。高中生一般都會對未知而又神秘的太空領域充滿了向往和憧憬之心,教師的這種教學技巧在起始階段就激起了學生內心好奇的漣漪,因此,在正式的講解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集中注意力聆聽教師的講解,這樣一來教學的質量就得到了保障。而之后所以仍要強調“后部分”,是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忽視細節是致命的錯誤。當高中生對將要學習的方向產生了大致的理解后,教師首先要畫出整章教學內容的分支圖,而后就要著手“一一攻破”,在此過程中可以“人類對太空的研究發現”為主線展開講解,重點圍繞“萬有引力定律的定義”,形成有梯度的練習,這樣一來就能在無形之中降低學生的心理壓力,從而便于他們放開自我地去學習物理。
綜上所述,結構化教學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是一個大膽而又嶄新的嘗試,但也正是這一進步,給我們的課堂注入了活力與生機,同時也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全新的體驗與感受。為了使得結構化教學思想更加根深蒂固,教師一定要牢牢記住上文提及的四點,并遵循“以生為本”的基礎原則,從教學“方法、內容、目的”三個層面上滲透結構化的思想,讓物理知識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課本中,而是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融合,從而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物理”的真理,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做到探究物理、熱愛物理,進而穩步提升自身的動腦、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天國.淺談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教學的整合教學研究[J].中國教育網,2017
[2]丁榮蘭.芻議高中物理教學中結構化教學的運用措施[J].人民出版社,2016
[3]吳美玲.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滲透分層思想的實踐與研究[J].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