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濤 楊濤
摘 要:信息化環境下的大學需要進行教學方法改革來適應時代發展和要求。翻轉課堂和Seminar皆是打破傳統的輸入式教學方法,是適應時代要求的教學方法,能夠滿足學生學習需要,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該文嘗試將兩者結合起來并探討運用在培養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中的可行性及其教學環節設計,最后指出在運用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信息化;Seminar;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人力資源管理專業
一、信息化環境下教學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通信、互聯網、數據庫、智能終端等技術的發展加大信息化的進程和應用,與過去相比,人們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更加容易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知識,提高生活、工作、學習效率,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過去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手段相對比較少,教師除了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外,在見識及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占優勢,兩者間產生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大,所以傳統的課堂教學相對比較容易組織和實施,教學效果也比較顯著。由于網絡和智能終端的迅速普及,當今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手段多樣化,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越來越小,甚至趨于對稱,導致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師逐漸失去優勢。在這種信息化的環境下,大學必須進行教學改革,與時俱進,提高教育質量。
二、翻轉課堂和Seminar教學法適應信息化環境的要求
翻轉課堂教學是近幾年來歐美國家越來越多的學校接受和實施的一種教育教學改革方式。200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林地公園高中教師喬納森·伯爾曼(Jon Bergmann)和亞倫·薩姆斯(Aaron Sams)將屏幕捕捉軟件錄制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講解傳到網絡上以便幫助因各種原因導致缺課的學生進行補課。由于效果顯著,引起全球教育界廣泛關注、完善和應用。
發展完善的翻轉課堂能夠重新調整課堂內外時間,將學習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學生能夠更專注研究解決某個共同關注的問題,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理解。教師不占用課堂時間來講授知識,這些知識需要學生在課前自主完成學習,他們可以看視頻,還可以在網絡上與同學們討論,可以在任何時候查閱所需的資料。教師能有更多時間與每個人進行交流;在課中教師可以進行快速少量的測評,解決問題,促使知識內在化,然后再總結和反饋。
Seminar教學法(中國諧音譯為習明納,意譯為研討課)產生于19世紀柏林大學,后被發展成一種基本的教學模式與制度,并相繼被歐美日等國家大學引入。學生在某一老師的指導下,針對某一課題結成小組,在大量調查研究基礎上與老師自由進行學術探討,其核心是充分挖掘課程參與者的學習潛能,最大限度地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認識互動,從而深化對某一主題的認識,實現學術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達到“學有所獲、教學相長、日學日進”的教育目的。
翻轉課堂和Seminar教學方法有優于傳統教學方法的特點,被國內外很多大學所采用,是能夠適應當前信息化環境下對學生培養的要求的。
三、兩者結合在HRM專業學生培養中可行性及教學環節設計
(一)可行性分析
結合本校人力資源管理(以下簡稱:HRM,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探討翻轉課堂和Seminar教學方法實施的可行性。在大三上學期,學院要求每一位指導老師帶領一定數量學生到企業中參觀學習開展認知活動,讓學生們親身體驗了解企業是什么、運作過程等。大三下學期的暑假結束后,要求學生就專業中的某一話題或問題寫一份學年報告,然后提交給自己的指導老師。大四的上學期的期中開始到第二學期的4月份底為畢業論文撰寫修改期。在以上幾個過程,這些學生都是在一位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完成。
每一位專業老師是精通于某一個領域或研究方向的專業人士,有的老師精通薪酬管理與設計、有的精通職業生涯管理。而我們HRM專業的學生除了要扎實學習本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每個人也會有自己喜愛的某一方向(招聘、薪酬管理、培訓等)。這就為實施翻轉課堂和Seminar教學法提供可行性條件,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教學環節設計
具體的做法,我們讓學生在大三上學期,甚至是大二下學期開始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研究方向的教師作為自己的指導老師(需要公開老師詳細的研究領域或方向等信息),在選擇教師過程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賦予學生的選擇權。根據本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師和學生的數量,每一小組學生人數10位左右;超出人數范圍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面試來選拔學生;沒被選到的同學可以再選其他教師,或者學院與同學進行協商,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理想的指導老師。在以后的認知活動到畢業論文完成都是可以在這位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這與之前的做法在結果上是一樣的,但是在形式上卻完全不一樣,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提高其學習動機和積極性及主動性。
翻轉課堂也是一門專業課程中就某一或幾個話題、問題進行研討的教學活動。那么翻轉課堂是否也可以在本文剛才講的把一個學級的學生分為不同指導老師的學生小組(Seminar)中實施呢?這是本文的第二個創意點。具體翻轉課堂的做法:把這10位同學(首批大三學生小組)視為一個小班,像傳統的翻轉課堂做法一樣就某個問題或話題展開研討(上課頻率可以定為一周一次)。次年第2批小組(新大三學生)成立后可以與首批小組(變為大四學生)共同上課,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將2個小組合并為1個小組。具體的上課過程:在每周一次的教學活動(課堂中)可分為前后2段,前段為大四小組,后段為大三小組,或每小組隔周一次;在課中輪到大四小組研討問題時,大三小組可以傾聽學習也可以提問發言(還是以當事小組為主);當輪到大三小組研討問題時,大四小組因為在基礎知識等方面優于大三小組,大三小組提出的問題可以由大四小組回答,教師起修正、補充、總結的作用。③緊扣學生的學年論文及畢業論文,可再將每一小組的10位同學根據不同的研討話題、問題等分為2-3個研討小組(Seminar),上課過程與上面第1和第2的過程一樣。④學生從大二開始就進行分組,參加到大三、大四的教學活動中,讓其通過一學期的傾聽為進入大三正式的教育活動做準備。
以上Seminar和翻轉課堂兩種方法相結合的做法就是突破傳統的由一位教師通過Seminar方法將一門課程中的班級分為幾個小組,而是一個學級的學生根據學生學習興趣或研究方向自主選擇指導教師,2-3個不同學級學生在共同的指導教師指導下通過翻轉課堂教學方法一起上課,相互討論、學習。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更要培養學生較強的實踐能力,專業的性質要求突出實踐教學,所以在選擇研討問題上,教師引導學生緊扣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的主題進行,具體做法:從大三認知活動伊始,教師或學院可以跟被參觀企業(公司)協商好(也可以由學生自己聯系),根據需要可以多次拜訪調查,通過學生對其企業的研究分析找出企業的優缺點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據此寫成自己的學年論文甚至畢業論文。在這些學年論文考核及畢業論文答辯中,也可以邀請企業相關人員,因為當事企業人員更加了解自己公司,所以對學生的學年論文或畢業論文的評價更加公正客觀。
綜上所述,描繪翻轉課堂與Seminar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設計圖及教學過程(圖1)。
四、結束語
Seminar和翻轉課堂教學法都是適應信息化環境要求的教學方法,本文創意地將兩者綜合起來探討如何運用到人力資源管理本科專業教學中,是一次嘗試性創新,根據需要還可以運用到其他專業中。Seminar和翻轉課堂教學法,特別是翻轉課堂教學法畢竟是一種新型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雖然多數院校的師生對此了解一些,但是相對來講還是比較陌生;采用這種教學方法的教學活動比傳統的課題教學更加復雜且高級,對學校、教師和學生要求比較高,因此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需要學校政策和技術上的支持、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等,還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方征.Seminar教學法在教育類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144-145.
[2]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20-25.
[3]董黎明,焦寶聰.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應用模型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108-113+120.
作者簡介:張明濤(1982—),男,漢族,山東青島人,博士研究生,講師。
楊濤(1985—),男,漢族,安徽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基金項目:重慶工商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人力資源特色專業的創業創新能力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