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光忠
摘 要: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呵護和教育,心理發展異常,學習偏差無人輔導,性格略孤僻、任性、自卑,不善于和別人交流等。找到其原因才能對其進行對癥下藥的教育。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是社會的責任,是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強學生心理的疏導和有的放矢的教育,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有所轉變,學生的身心才能健康發展。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缺失;教育缺失;關愛;對策
由于社會的發展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人們為了生活得更好,農村外出打工的人很多。我校現有學生226人,其中留守兒童有120人,占全校學生人數的53.1%。這些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缺少父母的呵護和教育,心理發展異常,性格大多孤僻、苦悶,學習上無人輔導,生活上缺少父母的照顧,只有爺爺、奶奶等照顧,在農忙時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學習,孩子的安全沒有保障,使得這些孩子孤獨、性格、苦悶、倔強,不善于和別人交流,不愛學習,過分貪玩等。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的明珠,卻變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而這種“隔代教育”直接導致關愛教育的缺失,其原因有七:
一是父母在外打工,缺少父母呵護和教育。現在農村守家的基本是老人,他們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低,與孩子有明顯的代溝,再加上家務和農活忙,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由于缺少父愛、母愛的隔代教育,孩子往往思想波動且出現心理障礙時,監護人不懂得及時溝通,使留守兒童產生較強的孤單感。
二是祖輩溺愛造成不良影響。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大部分留守兒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對花錢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導和監督,他們打著學校的旗號騙取錢財,在外亂花錢,極易產生錯誤的價值觀。同時,由于受“隔代親”這種傳統習慣的影響,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愛偏護或不管這些孩子,就像本地流行的一句話“孫子才是家里的爺爺”。
三是缺乏安全感。(1)留守兒童普遍年齡較小,好奇心強,自我意識弱,對危險缺乏預見性,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2)監護人忙,孩子每天自己上學,沒有人接送。有的留守兒童在上學路上邊走邊玩,經常遲到;有的放學后并沒有按時回家;有的中午回家吃完飯就出去玩,下午上課睡覺;有的在街上買著吃一點去玩。
四是行為習慣不好。(1)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又忙于家務和農田勞作,留守兒童的飲食、衛生等自然顧不得精心料理,有時讓孩子自己去做,孩子小,不會做。(2)由于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容易受其他孩子的欺負,還有不少孩子上網成癮,荒廢學業,義務教育沒有完成就流落社會。
五是缺乏親情、缺乏撫慰。父母的外出打工,孩子放學回家,寂寞、空虛,無人交談,進而產生冷漠、自私、空虛。
六是留守兒童學習較差。大多數監護人文化水平低,再加上農村家務繁忙、農活多,不重視孩子學習。我班有好幾位學生每天在家作業沒有完成,其原因是監護人沒有文化,不管孩子的學習。這些孩子由于長期缺乏家庭溫暖和父母的日常關愛,很容易在情感發展、人格養成等方面形成諸多障礙。本人所帶的班有學生32人,其中留守兒童有22人,這些學生基本上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13%的孩子被托付給親戚、朋友。
七是任性、自卑、孤僻不善交往。在學校受到其他兒童的歧視和排斥,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嚴重,不能與老師和同學和平共處。學校中成績偏差的學生,多數屬于留守兒童。
如何才能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筆者認為:一是教師要了解掌握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以便對留守兒童因材施教。對留守兒童按村組分類,登記造冊。父母的電話、工作單位、工作地址要掌握清楚。對留守兒童的年齡、性格、脾氣、愛好、優缺點逐一分類掌握。二是要多到留守兒童家里進行家訪活動,進村入戶,找村民、老鄉了解他們的生活環境,掌握監護人的基本情況,以便有的放矢地他們進行教育。三是對留守兒童關愛有加。教師對留守兒童要像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愛護,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父母一樣的愛,對生活充滿希望,對未來有美好的憧憬。四是建立留守兒童學習指導制度。在學習指導上,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對本班的留守兒童學困生要多輔導。對留守兒童的學困生要落實到每一位任課教師,作業要做到面批面改,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重視。五是對留守兒童法制教育制度。主要讓“留守兒童”了解《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他們學法、守法。六是對留守兒童進行安全教育。各校可建立完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制度,落實工作責任制,制定“留守兒童”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七是對留守兒童結對幫扶制度。(1)“師生幫扶結對”。由學校領導、班主任、任課教師對留守兒童分包幫扶,彌補親情關系缺失所形成的影響。教育他們從小立大志,自尊自愛、自律自強。(2)優秀學生結對幫扶。調座位讓優秀學生與學習困難的留守兒童坐到一起,經常指導、幫助他們完成作業,提升自信心,激發個人潛能,克服自卑,養成勤學的習慣。讓留守兒童感受到老師和學生不歧視。八是各校盡量建立寄宿制,使留守兒童感受學校大家庭的溫暖。這樣既增強了師生之間的友誼,又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九是讓家長知道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不能把孩子交到學校里不管,要經常跟老師、監護人聯系,關注孩子的習慣,學習成績的好壞。最好能做到每天交流一次,及時了解孩子在校的生活、學習情況。在溝通的內容上,不能只談學習成績,其他方面也應該詢問,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關心。除了與孩子保持經常的聯系外,還應經常與子女的任課教師、班主任聯系,了解他們各方面的表現。總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是社會的責任,是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強學生的心理疏導和有的放矢的教育,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有所轉變,學生的身心才能健康發展,最終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