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黎明
摘 要: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引導小學生開展小課題研究,是一種實踐性、綜合性的語文學習方式。學生在進行小課題研究時可以將所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相聯系,學以致用,迸發創新的火花,獲得新的經歷、體驗、感悟,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加速語言文字的綜合能力的形成。
關鍵詞:小學生;小課題;語文教學;研究
小學生進行小課題研究,在歐美發達國家的小學教育中十分普遍,而在我國,一般人認為,課題研究是高級科研人員的事,起碼也得是大學生、研究生或者專業技術人員才能做的事,小學生做課題研究,簡直是開玩笑!因此,當著名小學被媒體報道六年級學生用大數據等方式研究蘇軾時,許多人被驚掉了下巴。有人懷疑,學生的課題是不是親手所做?這其中一些有能力的家長會不會越俎代庖?是不是存在抄襲、造假?孩子們會不會因此學會不誠信?還有人認為,這是違背小學生心智和該年齡段教育規律的,是揠苗助長,是坑害孩子的行為,建議教育部門應介入調查和干預。
面對這樣的質疑,我們應該冷靜下來思考,小學生究竟能不能做課題研究?
曾經有國人對比過中美教育,認為差異很大。中國教育以知識傳授、記憶為主,美國教育多為研究型學習,培養孩子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中國教育重點在于記憶、理解、應用,美國教育重點在于分析、綜合、評價;中國教育關注學生“學到”什么,美國教育關注學生是否真的“會學”;中國人認為學生需要在老師的教授下才能獲得知識,美國人認為老師的作用是啟發孩子本身的智慧;中國人認為做研究是成人的事情,小學生做不來,美國人則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獨立動手的能力。所以得出結論:中國學生學得多,悟得少;美國學生學得少,悟得多。
且不說這種對比和結論是否有失偏頗,也不說中美教育孰優孰劣,有一點我們應該承認:在探究式學習方面,我們與美國教育的確有差距,這方面有必要取長補短。而引導小學生進行小課題研究,正是探究式學習的一種有效學習方式,是與新課改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相一致的。美國的孩子都有做過課題研究作業,美國孩子能做到做好的事情,我們中國的孩子也一樣能行!因此,我認為小學生進行小課題研究可行。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指導小學生進行小課題研究呢?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一、小學生的小課題研究貴在小
小學生做課題選題很重要,選題要符合年齡、學識、身體、心理特點,不宜太大,以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興趣、特長,結合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選題。要力所能及,便于研究。
確定研究課題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老師提供一些題目,供學生選擇參考。比如:與同學相關的“小學生近視情況大曝光”“上課外班的利與弊”“帶手機進學校好不好”;與家庭相關的“父母工作生活的調查”“我們家的錢去哪了”與閱讀相關的“小學生讀物我推薦”“哪些課文適合編課本劇”;與生活相關的“家電的進化史”或“未來家電的預測”;與軍事相關的“武器的發展史”或“現代戰爭與高科技”;與文史相關的名家名人;與觀察相關的“某某植物起死回生”或“身邊的用字不規范調查”;與環保相關的“生活垃圾分類”或“水電氣的節省方略”等。農村孩子還可以選擇“我身邊的留守兒童”“農村孩子的課余生活”等等。另一種選題是讓學生自己提出感興趣的話題,然后自己去尋找成員,但是需要老師的指導,避免簡單的組合,要讓真的對某一話題感興趣的人組合在一起才行。
二、小學生的小課題研究貴在導
小學生在選定課題后,就要進行研究方案的制訂。教師要指導他們制定具體可行有效的研究計劃,列出詳細的研究進度;指導他們學會合理分工,明確任務,讓大家都能夠為課題作貢獻,體會到參與和合作的樂趣。
在研究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技能培訓,給予方法指導和充分的鼓勵,以免他們在研究中遇到太多困難挫傷積極性。比如:告訴他們可以上圖書館上網查閱資料,可以問卷調查、實地考察、街頭采訪,可以向老師、親朋好友請教,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小組分析討論交流,觀察走訪要有記錄,所思所想要及時做筆記、寫體會。還要指導他們怎樣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歸類,怎樣進行交流討論,怎樣解決在研究中遇到的難題和阻力,怎樣提出自己的觀點,怎樣完善改進研究方法與手段等。
小課題研究將要結束時,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總結,即寫研究報告,將自己調查、觀察、查找資料、提煉、歸納、總結得出結論的過程通過文字表達出來,這是一項有較高難度的綜合性學習,因此,要特別重視這一過程的指導。
三、小學生的小課題研究貴在曬
我們倡導小學生做小課題研究,目的不在評價研究成果的高低優劣,而是關注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會獲取知識,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他們的觀察、思辨、表達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否有所提升。當學生做完小課題研究后,可以通過宣讀研究論文、展示作品、主題演講,或小品表演、辯論賽等方式展示學生的研究成果,用“曬”來擴大研究性學習的影響范圍,提高學生的成就感,激發小學生進一步做小研究的積極性。
既然有這么多益處,就要持之以恒,不但學校要倡導,還要爭取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梢岳眉议L會、致家長的一封信、家長朋友圈等方式向家長說明開展小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請家長根據孩子的特點、家庭的條件,為孩子創造一個實踐性、研究性學習的良好氛圍,引導家長成為孩子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引導者、參謀者、評價者。讓小學生進行小課題的研究之路越走越順越寬。
參考文獻:
[1]湯國平.指導小學生開展小課題研究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1(5).
[2]楊雪松.“小課題研究”牽動教師成長[N].本溪日報,2010-01-1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