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忠
摘 要:在新課程教育理念指導下,各小學及教師也充分認識到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在學生良好思想、行為的培養與規范上發揮的積極作用,為了促進小學生道德素養的全面提升,為其今后的學習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教師在日常教育培養中,應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優化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理念與模式,促進其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策略探究
在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推行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在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進一步凸顯。作為一門以思想品德為中心的綜合性學科,能夠培養小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社會公德,但是就目前來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在具體開展中還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部分,需要教師給予進一步探究分析。
一、教師應及時轉變教育理念
在新課程教育理念指導下,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師應積極突破傳統授課理念與模式的束縛,重視專業知識、文化素養的進一步提升,以此來全面適應授課需求。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重點在于指導、引領學生的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對相關知識技能做到輕松、準確掌握的同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品德意識。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善于通過自身道德來發揮榜樣作用,給予學生耐心引導,以此來引導更多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此外,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往往都會涉及很多學科內容,對此,教師應通過教育學、地理學和心理學等知識的不斷學習積累來充分滿足教學需求,通過情境再現、學案導入等多樣化教學方式的靈活運用來進一步優化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環節與成果。
二、精心設計課堂提問環節
培養、發展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重點內容,為此,在實際授課中,教師應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思考、探究問題過程中,輕松實現相關知識點的學習掌握。在問題設計中,要著重考慮層次性,真正做到由淺入深。
比如:某教師在講解“要管得住自己”這節課的相關內容時,就在講解完相應故事之后,引導學生思考:故事當中的主人公改掉了怎樣的習慣?若一直沒有改掉會導致怎樣的結果?通過這個故事領悟到了怎樣的道理?通過緊緊圍繞課題來循序漸進地提出這些問題,不僅引導學生對課程思想做出深刻體會,也能夠促進授課效果與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在此過程中,其教師應注意提出的問題應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啟發性,并通過其問題的提出來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心理效應,進而輕松實現教學目標。
三、積極爭取家長的合作配合
作為重要的教育場所,學校雖然能夠為學生帶來積極影響,但是僅通過學校教育是難以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因此,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為了增強其全面性,應重視學生家庭力量的利用。引導家長積極主動參與其中,通過家長、教師之家的協調配合,對學生思想、行為做出科學及時的引導,同時,家長也要及時、全面地將學生不同階段的實際情況反饋給學生,以此來促進各項教學活動的高效、順利開展。
四、拓展教學資源,優化教學評價
首先,為了能夠進一步拓展授課內容,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加強對課程資源的全面開發,為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幫助學生擺脫被動、機械的學習狀態,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項學習探究活動當中,通過運動會、黑板報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積極組織更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時,教師在實際授課中還要正確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教育,教師應通過不斷學習、積累來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對現階段有利用價值的教育資源做出科學整合,以此來為學生構建更生動、高效的品德與社會課堂,培養學生逐漸形成良好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引導其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其次,在新課改背景下,傳統單一的考試模式已經難以對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發展情況作出科學、全面的評價,對此,為了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夠在其不同階段得到科學指導,其教師應及時更新、完善教學評價理念與方式,通過專題分析、課堂觀察,以及作業展示等諸多途徑來評價學生各個階段的學習效果,或者是通過家庭反映來對學生的階段學習發展提供有機評價。比如,某教師在講解聰明的消費者這節課的相關內容時,對學生是否懂得怎樣購買商品、比較價格,以及是否具備消費意識保護等方面做出綜合檢測,這樣不僅有助于優化授課環節與成果,也能夠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學習發展中獲得教師科學、及時的評價指導,促進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綜上所述,在設計、組織各項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過程中,其教師應正確認識到,其授課水平的不斷提升,不論是對小學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還是小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來講都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實踐中,應結合實際情況,給予不斷優化,積極引用更新穎、更科學的教學策略方法。
參考文獻:
[1]蔣富貴.新課改下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路徑探析[J].考試周刊,2018(26):24.
[2]朱麗萍.轉變教學觀念,開展探究式教學:淺談新課改下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J].好家長,2016(20):88.
[3]薛飛.新課改背景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初探[J].新課程學習(中),2014(8):14-16.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