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洋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基于這種情況,我們學校結合縣教育部門提倡的“優化教學模式打造有效課堂”提出了“三學一檢”的課堂教學模式,即預學、共學、導學、檢測四個環節。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段;識字;教學策略
一、營造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會欣然接受老師的教誨與引領。莎士比亞也曾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新課標也把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列入重中之重,由此可見在學習過程中,興趣的重要性,尤其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重在培養他們的識字興趣。我在日常教學中會想方設法創設游戲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1.加減識字
實踐證明,加一加、減一減是最簡單有效的識字法,學生通過這樣的練習,既能達到鞏固識字的目的,又能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達到培養學生迅速思考和分析判斷的能力。例如加一加:門+人=?(閃);從+土=?(坐);再比如減一減:多-夕=?(夕);坐-從=?(土)。在學習過程中,老師可以和孩子們互動,也可以讓孩子們之間互動,學生的識字效率也就隨之有效提升。
2.兒歌識字
兒歌特點講究韻律生動有趣,讀來朗朗上口,是低年級孩子比較喜歡的文體樣式,特別適合誦讀,而且益于記憶,一旦記住便終生不忘。所以在課堂教學我常常使用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識字教學,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效果極佳。
3.編故事巧識字
低年級的孩子都特別喜歡聽故事,也愛講故事,我就想:如果能把單調乏味的漢字編成有趣的漢字故事,學生是不是會很喜歡呢?于是在教學中,我就嘗試和孩子們一起創編漢字故事,通過講故事,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培養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4.運用字理識字
每一個漢字的背后都有其獨特的演變過程,利用字理識字,讓孩子們體會漢字的演變與其結構美的特點,在觀察的過程中,自然也就記住了生字,并且能很好地理解其字義。比如:“燕”“鼓”“剪”等等,通過演示讓孩子們感受漢字的美。
二、重視策略引導,教給學生識字方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才會有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所以我在課堂教學中既重知識的傳授,同時也關注學生識字方法的引導,讓學生在識字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策略。讓學生運用熟悉的部件、筆畫,通過對比、字族、結構分解等等的方式,如:江、河、湖、海、洋,我們可以將這些已經學習過的漢字進行音形義上的對比,再擴詞同時練習說話,從而提高學生識字效率。
三、閱讀跟進,指導鞏固識字
小學生記憶力特別好,但記得快同樣忘得也比較快。那么怎樣讓學生學過后就不再忘記呢?我的做法就是,讓生字反復出現,創造生字與學生多次見面的機會,實現鞏固識字的目的。
1.加強預習識字的引導
為了加強學生自主識字的效率,培養主動識字的愿望,每一次學習一篇新文章時,我都會要求學生初讀課文時,“看看綠色通道中的生字寶寶,借助拼音首次認讀,說一說你都認識了誰?大聲讀出來,把你所有認識的生字都大聲地讀給你的同桌聽,把那些你不認識的生字寶寶在課文中圈出來,可以借助書中的漢語拼音來幫助認讀,反復練習,相信你一定能夠記住它們。
2.引導學生在合作中識字
在初讀課文后,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學習生字:三人一組,先由小組長開始領讀兩遍,然后三個人分別再次輪讀,每個字連讀三遍,其他兩人跟讀三遍,領讀者出現錯誤時,小組其他成員可以隨時糾正,糾正后反復讀達到強化生字讀音和識記字形的目的。接著繼續交流各自的識記方法,通過對比選擇最佳記憶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3.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幫助學生理解字義詞義
如《標點符號的爭吵》一課中出現的“拐”字,在擴詞的過程中,有的同學說“拐彎”這時,讓學生聯系上下文,體會“拐彎”的“拐”和“拐杖”的“拐”意思有什么不同,同步進行擴詞說話練習。
四、內外溝通,拓展識字途徑
生活是語文學習的外延,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們,課內得法要應用于課外,鼓勵孩子在生活這本超級教科書中廣泛自由地學習。引導孩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時時處處都有機會和漢字交朋友,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做好記錄,可以去查字典、請教小朋友或是家長,把學會的、記住的整理好。我們班級每兩周都有一節識字展示活動,內容有課內的也有課外的,展示的形式多種多樣,每一次我都會評出班級“識字大王”。
總而言之,識字是低年級教育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中高年段閱讀的基石。作為低年級語文教師,我們要根據自己班級學生的實際,因地制宜,制定切實可行的識字方法與策略,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努力提升學生的識字效率,讓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識字的快樂,讓孩子們能夠在生活中主動識字,不斷體驗成功學習的快樂!
參考文獻:
周祖華.探究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的策略[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5(14):228-229.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