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
摘 要:伴隨著高中“走班教學”管理模式推行和高校“大部類招生”制度改革,傳統意義的行政教學班組織形態的變化,大學生生活園區成為高校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關鍵性場域。文章在對“互聯網+”大學學生生活園區治理內涵和特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n位一體”的工作機制、園區綜合治理數據系統、園區主題文化教育平臺、園區公益生態服務圈、園區誠信互動服務體系的創新治理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學生生活園區;治理;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在2018年兩會報告中進一步提出“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多領域推進互聯網 ”。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強調“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技術進入穩定增長周期,互聯網內容和技術模式的更新引領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給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發展契機。依托互聯網技術,構建線上線下融合一體的學生生活園區治理機制,推進學生生活園區治理方式創新是實現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路徑,也是延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學生生活場域的創新載體。
“互聯網+”學生生活園區治理是以“互聯網+”為工作背景,通過頂層設計規劃、多元主體多方協作、自治組織結構扁平化網絡化、各利益團體共同治理、培育園區信任等模式變革,打造以學生為本的和諧園區,全面提升園區治理績效,具體而言為從工作主體上打破傳統的“單中心”模式,從工作內容上形成“以人為本”和“為學生服務”的重點,在自治組織中提高治理效率及質量、推動與相關職能部門的合作,最終實現園區的和諧與互信。這一新的治理模式前提條件是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最終目的是為園區學生提供一個安全、舒適、便利的現代化、智慧化生活和學習環境,工作重點是形成一種新的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與服務,并可持續運營的園區形態。
“互聯網+”大學生生活園區是園區的傳統管理模式在“互聯網+”背景下的理念與技術的升級,其核心是“民主、開放、平等、透明”。具體來說,“互聯網+”大學生生活園區的特征體現在多元主體間的參與形式、主體治理能力的協同機制、治理價值及結構的內涵、治理目標的責任共擔等方面。
1.治理主體多元化與網絡化建構
治理主體囊括學校職能部門、學生自治組織、園區基層黨團組織、學生代表等多個主體,實現“多中心”協同治理。學生生活園區新治理模式遵循園區內在建設規律和學生成長特點,在“互聯網+”趨勢下,頂層設計“互聯網+”學生生活園區的治理格局,避免園區運營碎片化導致不同部門的管理交叉和缺位,促進治理各主體、各部門之間順暢合作。一方面可以推動權責機制的健全,避免職責重疊、互相推諉,明確各主體分工;另一方面還可以減輕單主體壓力,扁平化、網絡化治理結構,推動各治理主體協同化建構工作。例如,學校職能部門(學工部、研工部、團委、物業)承擔主體治理責任,進行規劃、協調和支持,學生自治組織承擔自我教育責任,通過建立上呈下達的溝通體系,為園區學生進行精準服務,實現與園區學生良好互動;通過園區自治組織代表園區學生行使公共權力,同時發揮基層民主功能,規范園區學生行為。
2.治理價值以育人為本
大學生生活園區治理創新最終歸結應該是學生的成長,終極目標是要促進基于互聯網技術的人際融合,包括情感融合、資源融合和基本價值融合,從而提升大學生的幸福感。把構建共同體作為園區治理創新的核心內容,即生活共同體、興趣共同體、學習共同體、價值觀共同體,大力弘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的正能量價值觀,培育具有公共意識的新一代,幫助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互聯網+”大學生生活園區最終目標還是提高學生的認可度,構建人文園區、幸福園區,將學生的利益訴求重視起來,用互聯網的“用戶思維”打造平安園區、誠信園區、健康園區、低碳園區、創新園區、人文園區。
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這種趨勢與學生園區自治組織治理的碰撞、融合的趨勢不可避免。并且,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學生園區自治組織治理的影響幅度大、范圍廣、程度深,對“互聯網+”大學生生活園區治理的路徑提供了創新思路。
1.構建“n位一體”的工作機制,實現學生生活園區協調發展
“n位一體”是以園區學生事務領導小組為核心,以學生生活園區自治組織、園區輔導員、校治保會、宿舍管理員、園區學生等其他主體為補充的參與社區治理的組織體系。通過探索和建立“n位一體”社區治理組織體系,形成園區協調發展的治理網絡,動員園區各主體共同參與園區治理,壯大園區治理力量。其中,園區學生事務領導小組可以由分管學生工作的校領導擔任組長,學生園區自治組織、園區輔導員、校治保會、校團委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參與其中,形成“n位一體”的核心。在“n位一體”多元共治過程中,學生園區自治組織和園區輔導員、宿舍管理員一并承擔起園區生活各種細節,提高園區生活滿意度,與校治保會共同合作管理園區秩序維護園區安全,與園區學生溝通交流并提供豐富的文化活動。同時,園區學生事務領導小組要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其他部門則要適應互聯網背景下權力中心多元化的大勢,轉變理念,主動適度放權;園區學生在各個主體的引導下參與園區生活,努力實現自治。
2.構建綜合治理數據系統,實現大學學生生活園區創新發展
充分借助“互聯網+”背景下大數據、云計算的優勢,構建園區綜合治理數據系統,建立學生生活園區安全治理、網絡輿情監控、應急管控服務綜合服務體系。通過建立數據庫,記錄具體到每一間宿舍的留校、晚歸、不歸等信息,并定期地、及時地進行數據更新,使園區所有數據信息化,實現宿舍對應到人的精細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務。為了更好地保障園區安全,還可以設計類似于計算機課堂師生互動的系統,保證每一間宿舍均可直接與自治組織進行網上交流,依事態輕重緩急分門別類安排專人負責,并由自治組織為宿舍成員排憂解難。建立大型園區自由討論平臺,供園區成員進行線上溝通,但同時也要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維護網上討論的綠色性、健康性,防止出現極端的、不利于園區和諧穩定的言論。
3.構建主題文化教育平臺,實現大學生生活園區共享發展
利用互聯網構建園區主題文化教育平臺,可以有效傳遞信息,快速分享,深化園區文化教育功能。一方面,通過相關主題文化教育線上的宣傳和報道,為文化教育活動線下的開展鋪平了道路,信息的高速流傳為線下活動預熱造勢,對活動參與度和認可度的提升大有裨益,例如“園區文化節”系列活動,通過前期微信公眾號的宣傳積攢人氣,得以在正式活動時擴大效益。另一方面,一些線下活動也可以搬到線上平臺,節省線下空間、時間,同時進一步擴大活動和組織知名度、認可度。
4.構建園區公益生態服務圈,實現園區的綠色發展
借助“互聯網”高效、綠色、便捷等優勢,構建園區公益生態服務圈,與園區公益志愿服務組織通力合作,培訓園區專項志愿者,通過官方網絡平臺收集志愿者信息、發布志愿公告、跟進志愿進度,使得園區公益行動規范化、生態化,促進園區公益生態服務圈發展。與此同時,將園區智慧愛心、智慧健康、智慧淘寶做大做強,通過愛心服務站的線上工作、園區安全信息網絡建立、跳蚤市場互聯網化,將傳統園區工作融入“互聯網+”的潮流,線上征集、宣傳、廣告、反饋,線下服務、溝通、培訓,線上線下共同工作,促進節約型校園建設,推進園區綠色發展。
5.構建誠信互動服務體系,實現大學生活園區的開放發展
通過建立“321+ID”體系,將學生生活區域的誠信互動記錄在案,“321+ID”即三個網絡、兩個平臺、一個數據庫加上一張校園卡。三個網絡包括:大網連向世界、中網連向園區、小網連向學生。通過園區將個人與世界誠信體系相連接,在園區主動服務奉獻活動及行為中形成積分制,與未來誠信體系聯網,實現三個網絡的聯結。兩個平臺一是園區事務平臺,一是園區服務平臺,均包括線上線下兩部分。事務平臺主要構成人員來自各個組織內部人員,提高辦事效率和專業性;服務平臺則要去中心化,形成所有利益相關者之間友好互助、相互支持的園區氛圍。
[1]姜美玲.教育公共治理:內涵、特征與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9(5):39-46.
[2]吳俊文,劉永生,陶光勝.治理與參與:高校學生園區自治組織建設研究[J].高校輔導員,2011(3):43-46.
[3]鄭杭生,黃家亮.當前我國社會管理和社區治理的新趨勢[J].甘肅社會科學,2012(6):1-8.
[4]趙 治.“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內生性治理[J].行政管理改革,2016(3):40-44.
[5]謝朝陽.“互聯網+”時代人力資源管理研究[J].中國商論,2015(13):40-41.
[6]劉德才.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的創新與實踐[J].現代教育,2015(5).
[7]邱 俊,羅 超.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淺析[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4(3).
[8]王雅萍,丁小鳳,吳 浩.基于生活園區的學生干部“成長包”培養模式探索[J].才智,2013(28).
[9]徐燕霞.建設高校新型生活園區思考[J].東方企業文化,2013(6).
[10]徐燕霞.建設高校新型生活園區文獻綜述[J].企業家天地,2013(3).
[11]車 車.大學生生活園區德育資源的挖掘與形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24).
[12]陳笑霞,劉海濤.大學生活園區文化建設的創新與實踐[J].皖西學院學報,2016(3).
[13]湯 濤.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總體框架——基于文化安全的視角[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