髙榕蔚
“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想要解決國家精神文化問題,唯有從家風——最小的精神文化元素談起。
什么是家風?在這個現代化的時代中,家風常被弱化得時隱時現,它并非是一種成文的規定,更多的是在家族世代傳承下潛移默化形成的一種道德觀、價值觀,它雖是無形的,但卻影響著有形的物質世界的發展。自父母灌輸的善惡之觀,到家族傳承的優良傳統,家風無處不在。人們不知不覺地生活在其中,受其熏染、潛移默化地被家風影響著,形成屬于自己的初步價值觀、道德觀。
家風不露蹤跡的影響著人們的一生,孕育了他們的本真所在——精神之根,其對人一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追根溯源,這源自中國的“家魂”情節,自諸葛亮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朱柏廬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到林則徐“子孫留錢做什么”的無形家訓,古圣先賢的經典訓誡,無不滋養家與民族的精神,蘊育一代代的棟梁之才。正所謂“厚德載物”,良好的家風家訓成就了人之根、國之本,讓中國穩穩地行走在富國強民的路上。在社會的熏染中,唯有良好的人之根,方不易被侵蝕腐化,成就“蓮之出污泥而不染”的一代人才。
良好的家風引領著國風的傳承。作為最小“國”風的受益者,我們也要將其傳承下去。作為最小“國”風的家風所蘊含的良好美德,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畢竟我們先成長于家、再成長于國。家風對于孩童時期的我們,其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在這個對世界懵懵懂懂、知之甚少的孩童的初步價值觀形成,無疑影響著我們一生,人類的良好美德、優良品質的形成,大多來源于家風教育。由此可見家風的傳承,即是國風的傳承,亦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可見家風傳承之重要性。
著名國學專家段俊平曾說過“物質上的匱乏從古到今沒有摧毀民族的自信,而精神的匱乏會從根本上毀掉一個民族”。當今時代是一個物質與精神互動發展的時代,物質文化的飛速發展,也容易讓人在追求物質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在富足的物質世界里我們應該清醒地保持家風教育、涵養精神文化家園,絕不能富了物質,卻貧了精神。可惜的是當前社會道德失范事件頻頻發生,究其根源主要是我們的家風教育不夠充分,導致道德觀念漸淡薄,社會精神之根明顯因缺乏家風的滋養,變得不夠牢固,因此必須加強家風的教育。
樹欲靜而風不止,當前世界格局風云變幻,我們正處于世界經濟發展的中心,發展中國家的飛速發展,無疑沖擊了某些發達國家的地位和控制權,他們敵視我們的發展、一直試圖打破中國發展的格局,因此我們要時刻警惕這些惡意的眼睛。但如果國家根基足夠穩固,風又有何懼?面對這些外來的危機,防御終究是被動的,我們需要主動出擊,追根溯源,尋求來自民族內部的動力。讓我們重拾良好的家風,傳承家風精髓,滋養精神家園,讓優良家風帶動國風,方能固國之根基,正所謂樹欲靜,需止于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