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艷
摘要:央視一套推出的以追溯家族歷史的真人秀節目《客從何處來》,在探尋嘉賓家族歷史的同時,也將屬于那個年代的歷史展現給觀眾,呼吁人們偶爾回頭問問身邊的老人關于自己家族的故事。本文將詳細分析關于《客從何處來》的節目內涵及它所帶來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尋根之旅;家族歷史;記憶
時間帶給人的不僅有對未來的憧憬,還有那些被永遠塵封在某個角落的記憶,或喜或悲,代表它真正的存在過。當你回首細細品味時,它就像一只翩翩起舞的彩蝶向你撲面而來,似乎它一直就在那里等著你,等著你的偏愛和觸碰,然后帶給你遺忘了的或者未知的驚喜。遠走的記憶像一封等待許久的信箋,隨時等著你任意的打開方式,而《客從何處來》就是其中的一種,帶你尋找過去。
《客從何處來》是一部以追溯嘉賓家族歷史淵源的真人秀紀錄片,從2014年正式登上熒屏,節目組跟隨著嘉賓的腳步去翻閱那些對自己至關重要的人的人生軌跡,與祖輩不期而遇,那些驕傲的、質疑的、欣喜的、沉重的、悲慟的回憶,將使我們更加珍惜眼下所擁有的,讓我們一起坐上時光機回到過去,細細品味屬于他們的年代吧。
一、尋枝尋葉必知根——節目的運作方向
一個人無論他是金光閃閃的知名成功人士,還是默默無聞的平庸者,他都有根——家族歷史,經過歷史長河的沖刷留下的都是殘枝斷葉,支離破碎的片段,通過《客從何處來》來拼湊。
《客從何處來》以“我來自哪里,我是誰”為視角展開對五位明星嘉賓陳沖、馬未都、易中天、曾寶儀、阿丘家族歷史的追溯,跨越兩岸三地六國,一次次在驚喜、意外、感慨、悲愴中,和自己的祖輩不期而遇,與自己的祖輩跨時空的“交談”,[1]他們的教導、歡笑、苦難、無奈、堅持,促成了今天的自己?!犊蛷暮翁巵怼芬庠谕ㄟ^追溯嘉賓的家族歷史,用攝像機記錄尋找過程中的喜、怒、哀、樂,展示給人們親人之間真摯的感情,提醒身邊的人偶爾回頭問問家里老人他們的過去,聽聽老人的教導,不要造成“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終身遺憾。
本片的內涵來源于一首古詩,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風華正茂時離開家園,回家時已經兩鬢蒼蒼,家鄉的兒童也把他當成外來客。[2]面對著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這一切怎能不讓他傷懷呢?時光易逝,世事滄桑,彈指間的感慨在樸素無華的語言中自然地抒發出來。那些古老的文化傳承,時時刻刻都在陪伴著我們。正如這首詩一樣,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事事休,再回首往事,你還能找到曾經的自己嗎?知道自己來自哪里嗎?
現在各種類型的真人秀類電視節目迅速走紅,像當下的《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全員加速中》等此類節目以其搞笑,各種游戲競賽,或者極限挑戰為內容,營造了輕松搞笑的節目效果,所以獲得了觀眾的青睞。而《客從何處來》在真人秀的基礎上,以追溯名人家族歷史為背景打造全新的真人秀模式,打破了娛樂性的真人秀傳統,推出具有宣揚古老傳統文化的節目類型,不僅可以讓觀眾了解名人背后的故事,也對整個中國過去的歷史有了預演,突出了時代變遷所給人帶來的現實意義。
二、淚眼問花花不語——節目對人性的解讀
(一)《客從何處來》以故事為線索進行觀念闡述
每個人都有一個故事,每個家族都有一段歷史。[3]“若想炮制小情節和反情節作品,作家必須順應或者反著這一預期來進行操作。只有精心而富有創見地將經典形式揉碎或彎曲,藝術家才能導引觀眾感知到潛藏在小情節中的內在生活或接受反情節的荒誕冷酷。但是,作家怎么能夠富有創見地將連自己都不明白的東西進行縮微或逆反呢?”[4]羅伯特·麥基在《故事》里闡述了對故事的理解,而《客從何處來》就是通過故事中的小細節進行大處理,讓觀看的人產生共鳴。
《客從何處來》的嘉賓易中天,他的尋根之旅始于一張“死亡名單”,從這份“死亡名單”中慢慢摸索關于家族的歷史,從到父輩到母輩,那祖輩過去的隱忍、堅持和對后輩的期許,還有那本等待后輩一百多年的書,在得知自己祖輩空有抱負無法實現的時候發出的悲愴“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那份在許久之后觸摸到的感動,想和祖輩談談心說說話已然是不可能,但是經過尋根之旅的探索,會發現看似斷了聯系,實則關系緊密不可分割,但是祖輩的無奈與惆悵卻是永遠定格在了他們那個時代,在歷史長廊這端的我們只有“淚眼問花花不語”的感慨了。
(二)《客從何處來》巧用“道具”的思想表達方式
有人說細節決定成敗,而《客從何處來》就成功運用細節表達一種回憶過去百感交集的觀念。比如在易中天尋根第一站,他的父輩躲難的地方——五車堂,他的大哥給他寫的信全部都是對過去生活的懷念,或許那時候的日子不是最好的,但卻是最幸福的,他保存了幾十年的綠色織布、做蠟燭的木盒、蓋有易仁荄印章的書本,通過這個微小的細節看來,曾經的細枝末節對他來說都是無比珍貴。得知大哥命不久矣時,他去探望大哥,大哥交給他一塊懷表,并且將自己的遺愿托付給他,讓他探索易家家族先人的奮斗史和源頭,還有那種不屈不饒的靈魂。易中天手緊緊的握住懷表,似乎想抓住那些流失了的記憶。
通過對細節事物的刻畫,讓尋根之旅對先祖的探尋更加深入,對嘉賓言行舉止的表現,讓人性的流露凸顯于熒屏之上,充分表達了節目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敬畏,還有對于面對過去歷史時候的勇氣,最多的是讓人們不要忘記先人的精神和靈魂。
三、物是人非事事休——節目的整體畫風
(一)《客從何處來》的多種敘事策略
節目中處處設置懸念,如易中天一開始收到的“死亡名單”,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阿丘的大姨十一歲就一個人留在馬來西亞,她是怎么生存的?曾寶儀從外公老家帶的東西包的里三層外三層的東西是什么?這樣的敘事結構大大勾起了觀眾的好奇心,迫不及待的想要看下去。以“尋根”為線索,將每站探尋到的歷史很好的串聯起來,組成一個完整的框架?!拔摇钡挠H身經歷的每一站,都讓“我”翻閱了親人的過去,讓記憶再一次重現,那種物是人非的感覺引起了觀眾的共鳴。
節目中采用雙層敘事線索的交叉。曾寶儀篇的結構幾乎很少在同類節目中出現,采用兩條線索平行敘事,一條是倒敘曾回大陸尋根的過程,另一條則是記錄尋根結束后她與外公的交流,交流過程中每一件道具引出尋根的一個故事點或現場。敘事結構不僅要帶動觀眾,還要為主題表達的實現鋪設路徑,阿丘篇的導演在前期調查中就已經知道外公是不是叛徒這個問題無法求證,但因發現了姨媽這條故事輔線,節目轉而表達的是在顛沛流離的時代一個家庭如何抵御苦難和創痛,主題也就從“叛徒”這個起點走向了“親情的回歸”。[5]
(二)《客從何處來》直指人心的解說詞
“黑格爾說悲劇就是善的沖突……而我們全人類的文明史,實際上就是這一種善的沖突二律背反中悲劇性地往前走”這是易中天第三集中尋找到先祖死亡之謎后的自我感悟,世界上確實是沒有絕對的善與惡,之前聽歷史老師說過,其實人一生下來是本惡的,因為嬰兒剛出生就大聲啼哭,好像在訴說人世的不公。易中天先祖的犧牲作為一位精忠報國的人屬于正義的犧牲,而越南人民作為一個想要獨立的國家也是正義的,所以,無論任何年代,都逃不脫歷史必然的發展趨勢。
“人人應該都有故事……好像所有的一切都被歷史遺忘了……我錯過了他們,但幸運的是,我找回了這些支離破碎的痕跡,最普通的,卻又努力生活過的痕跡,也可能這就是屬于我的歷史”,這是第二季中蕭敬騰篇的解說詞,無論是誰,一旦走過歷史的長廊,那些零星的記憶便會跟著洶涌而至,那個被歲月模糊了的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那一件件曾經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你永遠都不再會經歷的時候,才會突然發現它是那么的珍貴,那些遺憾的事只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成為心間的一道疤痕,偶爾揭開便會血流如注。所以,請珍惜身邊你愛的,愛你的人。
綜上所述,相對于《風雅錢塘》這部人文地理性的紀錄片的解說詞而言,雖然《客從何處來》的解說詞不像前者那么優雅充滿詩情畫意,句句辭藻華麗,但是它所表達的都是人性最柔軟的部分,是一種心靈的寄托,句句說到人的心坎里,更是一種聲畫同步的體現,讓《客從何處來》的現實意義更加深刻。
參考文獻:
[1]潘嫻.從傳播學視角淺析《客從何處來》的成功要素[J].今傳媒,2015,23(10):87-88.
[2]何雁.漸失的鄉音[J].今日海南,2015(04):24.
[3]馬勇.劉震云的尋根之旅[D].湖南大學,2008.
[4](美)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著;周鐵東譯.故事 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
[5]龍艾.《客從何處來》的“創新性生存”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