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少玲
摘要:魯濱遜的著作《新史學》長期以來被認為開歷史研究之新風氣。本文從歷史與現實的互動關系切入,從歷史事實的定義、史料與史學家的互動關系、以及歷史的功能這三個方面對魯濱遜的史學思想重新思考與探討,期望能夠對歷史研究方面有新啟發。
關鍵詞:新史學;事實;解釋;歷史的作用
長期以來,歷史學家的自我定位以及這種定位所造成的外界對歷史研究者的期待就是用事實說話。流傳下來的史料卷帙浩繁,瑣碎的準備工作耗費的時間也最長,長到給外界,甚至于對學者自己造成了一種錯覺,覺得歷史與現實是割裂的。學者秉持嚴肅認真的態度盡量將歷史還原,但拋開事實本身,很多人都會問,歷史到底有什么用?這是歷史與現實格格不入所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從本質上來說,歷史與現實的割裂是由于歷史研究中對主觀與客觀所作的絕對區分所致。
基于以上思考,《新史學》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打開了一個新的出口,重新思考歷史與現實的問題,讓我們對歷史這門學科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一、歷史事實的定義
立足于經驗與常識,歷史經常被人區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客觀的歷史,史料中的歷史以及作為歷史學家研究成果的歷史。與此相對應,歷史事實也可區分為真實發生過的事實,史料中所蘊涵的事實以及歷史學家通過研究所認可的事實。這三個層面的事實并不是并列等同的。19世紀德國蘭克學派奉第一手檔案材料為圭臬,將歷史學視為科學,通過對第一手證據例如檔案和手稿的考證,認真細致的考證就能還原客觀真實的歷史事件。這個研究目標的設定有兩個假設存在的前提:首先,史料一定都是真實客觀的。其次,歷史學家能夠排除主觀因素,絕對客觀的研究史料。然而,這樣一些未經反省和質疑的前提,并非想當然地就能成立。問題的根源,在于對主客觀的絕對區分是求而不得的。
歷史的研究對象是人,優秀的歷史研究者不僅能夠運用方法嚴密的考證史料,同時,也能夠敏銳的覺察到原始文獻中因多種因素被弱化、忽略、歪曲的東西,同時,擴大視野,搜索出史料中并非刻意強調但卻十分有意義的證據。
二、合理的解釋是歷史研究的血液
由于多種有意識與無意識的取舍,最原始的文獻也難以做到像一面鏡子一般客觀中立,因而歷史學家個人的創造性主觀因素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史料的種類與數量紛繁眾多,能夠進入史學家視野并引起重視的史料往往是契合了研究者的問題意識和價值觀念等等個人因素,必然會有一個特定的視角??肆_齊更是在《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中進一步指出“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認為歷史事實存在的條件和價值是必須能夠被史學家理解和解釋。而這一點,魯濱遜的《新史學》中就已經萌芽了。
《新史學》中指出,歷史的價值在于幫助我們理解現在的生活。魯濱遜雖重視史料中歷史事實的發掘,但反對為事實而記載事實的歷史。歷史事實本身并沒有任何價值,但通過歷史學家的闡述解釋就能夠獲得價值。對不同歷史事件的考證說明歷史的脈絡,這才是歷史事實最有價值的地方,而過去與現在之所以還能夠有關聯是因為歷史的連續性。這也是魯濱遜認為的最有價值的歷史真理。
三、以史為鑒:歷史垂訓功能再思考
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歷史的教育與垂訓的功能。然而隨著歷史主義觀點的興起,個別、獨特且近乎偶然的歷史事件成為歷史研究者的最愛,歷史事件淪為當下情境尋找的補充說明而已。魯濱遜說:“歷史有時好像警察公報一樣,它的趣味和它的案情離奇適成正比例?!保?)他認為歷史研究的對象應是最為普遍的事件,而非逸聞趣事。由于這種歷史研究方式的弊端,歷史垂訓勸鑒的功能在魯濱遜這里被剝奪了。
效法過去的經驗,拿到現在來實踐以解決當前的問題,這是歷史的垂訓功能?!缎率穼W》中魯濱遜否定了歷史的這一功能,卻認為歷史是我們了解現在的重要手段。他說:“要是我們能夠對整個人類的歷史具有上帝般詳盡無遺的知識,遠比所有過去的歷史著作加在一起的知識還要全面,我們即會對我們所居住的世界獲得上帝般的理解,對人類現在經受的不幸以及減輕這些不幸的種種最有希望的方法具有上帝般的洞察力,這不是因為過去的歷史會提供行為的先例,而是因為我們的行為的根據會是對現狀的全面理解,而這種理解是建立在對過去歷史全面了解的基礎上的?!保?)
誠然,我們無法直接在歷史中找到具體細致的方法來應對當下的問題,但是現實與歷史無法完全割裂,所以只有徹底的審視過去的歷史,才能正確地理解現在的狀況,以便有效地解決問題。從這一點來說,歷史仍然具有垂訓的功能,只不過并非直接的拿來,而是需要我們加以總結概括方可運用,因而魯濱遜在《新史學》中所表述的歷史學的作用過于絕對并且不乏前后矛盾之處。
歷史記錄著人類過往的種種,不論是史料的書寫還是歷史研究,人與歷史事件的互動關系都不可避免并且值得注意。歷史研究中同樣要適當合理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對于歷史進合理地解讀與運用。同時,得益于此,歷史的連續性獲得了生命力,并且在日后持續發揮它的作用。
注釋:
詹姆斯·哈威·魯濱遜:《新史學》,齊思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年,第9頁。
詹姆斯·哈威·魯濱遜:《新史學》,齊思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年,第17頁。
參考文獻:
[1]魯濱遜.新史學[M].齊思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2]李勇.魯濱遜《新史學》的學術淵源[J].史學理論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