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
摘要: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浪潮的激蕩下,新詩團體“湖畔詩社”應運而生。以“湖畔四詩人”為代表所創作的湖畔詩歌憑借其清新纏綿的愛情詩和活潑俊逸的詩歌風格從紛繁復雜的新詩創作中脫穎而出,在題材內容、語言風格和表現手法方面都為新詩注入了新的發展元素。
關鍵詞:湖畔詩歌;愛情詩;地域文化;價值意義
1922年四月初,“湖畔詩社”成立于杭州美麗的西子湖畔,其核心成員為應修人、汪靜之、潘漠華和馮雪峰四人,先后以“湖畔詩社”的名義出版了《湖畔》、《春的歌集》等詩集,其中詩社在愛情詩題材和自由活潑詩風上的嘗試和創新是對當時白話新詩雄渾奔放風格的一次大膽的、勇敢的、放縱的突破,是對五四思想解放的時代精神的新的闡釋,對中國現代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湖畔詩歌的藝術風格
周作人對湖畔詩人的詩歌創作有過這樣的描述:“他們的是青年人的詩;許多事物映在他們眼里,往往結成新鮮的印象,我們過了三十歲的人所承受不到的新的感覺,在詩里流露出來,這是我所時常注目的一點。[1]”這短短的幾句話便概括了湖畔詩歌所具有的顯著性特點——“新鮮”。概括來看湖畔詩歌在現代白話新詩的詩歌內容、詩歌語言和藝術手法方面都表現出一個“新”字。
詩歌內容上的“新”表現在湖畔詩歌是大膽的歌唱青春、歌唱愛情。湖畔詩歌是對愛情的大膽“告白”,對現代情詩發展具有開拓作用。湖畔詩社所作的愛情詩多是對鄉野間純潔美好愛情的歌頌,詩篇中大多選擇鄉村田野的自然景象加以細膩的描繪,他們筆下所勾勒出的自然風光寧靜美好,字里行間都流露出詩人心底純潔天真的情思。湖畔詩社的愛情詩常常能夠勾起少男少女戀愛的情懷,詩中流露出的天真純潔的情思更是青年男女內心對于愛情最真實的反映。
在詩歌語言風格上,“新”體現為清新質樸、淺近明快的白話表達。湖畔詩社的詩歌雖也是反映時代精神,但卻采用了低吟淺唱的表達方式,用清新質樸,流暢明白的語言抒發情感,這無疑是新詩寫作語言藝術上新的探索和嘗試。湖畔詩歌屬于自由詩體,他們采用樸實無華,不加修飾的口語化表達來描繪自然意象和抒發情感,這使得整首詩歌形式自由和諧、情感真摯動人。
湖畔詩歌在藝術手法上的“新”表現在愛情詩創作中大膽的“告白”,毫無掩飾地直抒胸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在五四時期新詩創作中屢見不鮮,郭沫若的《女神》便是具有反抗精神的直接吶喊,而湖畔詩歌的新穎則表現為在新詩鮮有觸碰的情詩領域進行大膽的抒情,這是新的嘗試和突破。
二、湖畔詩歌藝術風格形成的原因
湖畔詩歌的藝術風格呈現出清新自然、天真質樸的特點,他們在詩歌中大膽地歌唱青春和愛情,毫不保留的抒發內心最直觀的感受無疑是對五四時期提倡個性解放的響應。總而言之,江浙地區的地域文化和五四時期的思想浪潮是湖畔詩歌藝術風格形成的兩個重要原因。
江南水鄉溫潤和諧的地域文化滋養了湖畔詩歌的創作,四位年輕的詩人在游覽西湖湖光山色時產生了細膩的情思,寫下了數篇清新質樸的優美詩歌,贊頌著大自然的鐘靈毓秀,歌唱著美好純潔的青春愛情。悠久濃厚的文化底蘊,美不勝收的湖光山色,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這些因素無不牽動著湖畔詩人內心詩歌靈感的涌動。同時江浙地區濃郁的人文文化也影響著他們的詩歌創作,江浙地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孕育了不少才華橫溢的文學大家,在這里許多志趣相投的文人組建了文學藝術社團,創作了豐碩的文學成果,濃厚的文化學術氛圍滋養著湖畔詩人。
文學作品往往能夠反映一個時代的精神特征,湖畔詩社的文學創作處于中國正新舊文化激烈碰撞的時期,毋庸置疑湖畔詩人也受到了五四時期思想解放思潮的影響,在詩歌創作中盡情地張揚個性、抒發情感,體現對保守落后的舊制度舊秩序的強烈反抗,對五四精神和時代要求的大力支持和倡導。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湖畔詩人將詩歌創作的關注點放在人性中最真實最敏感的情感部分,放情地歌唱人們內心真摯的情感體驗和直接的主觀感受,向意中人直接表露心跡,勇敢地追求理想中的愛情,這與五四時期提倡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觀念相契合,所以說湖畔詩歌既是五四思想解放文學革新的產物,同時也是倡導五四時代精神的文學載體。
三、湖畔詩歌的意義與價值
湖畔詩社的文學創作活動主要集中于1922-1925年期間,由于中國政治環境的變化和局勢的動蕩,強烈的愛國之心激起了湖畔詩人革命政治情緒的高漲,五卅慘案后他們不再“歌笑在湖畔,歌哭在湖畔”,而是紛紛投身于社會革命的斗爭道路中,湖畔詩社團體的文學創作也便就此終止。但毫無疑問湖畔詩歌對中國白話新詩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詩歌內容題材的創新、藝術表現手法的豐富、真摯情感的大膽抒發,都是湖畔詩歌對新詩發展初期的突破和發展。
湖畔詩社在愛情詩和詩歌藝術表現手法上的創新和發展為白話新詩的創作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詩歌中對于戀愛的直接大膽的“告白”也是新詩產生發展初期勇敢的嘗試。周作人在《情詩》一文中曾就道德和愛情的關系進行了闡釋,他認為湖畔詩人縱情地歌唱愛情,是“詩壇解放的一種呼聲”[2]。湖畔詩歌是真正擺脫了傳統舊詩詞格律的新詩,掙脫了封建禮教的枷鎖,迎合了五四時期個性解放的思想浪潮,這為后世新詩的創作奠定了基礎。馮文炳認為湖畔詩人“一點也沒有與舊詩發生過關系,他們是不求解放而自解放,是應聲而自由地歌唱”,同時也表示湖畔詩歌是“沒有舊習的氣味,只覺得有朝氣,一個沒有沾染舊文章習氣老老實實的少年白話新詩”[3]湖畔詩社的詩歌作品不僅僅是中國現代新詩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動了白話新詩的進一步發展。
相對于同時期成立的文學社團來說,湖畔詩社成員數量少,創作時間短,詩集作品也比較少,在研究領域方面關于詩社的研究也沒有呈現出眾彩紛呈的局面,但是這一群“歌笑在湖畔,歌哭在湖畔”的青年詩人對于青春和愛情的歌唱、對于人性解放的呼喚、對于封建禮教的反抗卻是五四時期極富有浪漫主義和青春氣息的代表,他們是青春的詩人,他們的詩歌是青春的詩歌。
參考文獻:
[1]周作人.介紹小詩集《湖畔》[J].晨報副刊(雜評欄),1922,5,8.
[2]周作人.自己的園地[M].北京:北新書局,1923,9.
[3]馮文炳.談新詩[M].新民印書館,19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