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瑩
摘要:蔣子龍是當代文壇上始終對工業保持關注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直面通往四化征途上工業戰線所面臨的重大矛盾斗爭,開創了中國新時期工業文學創作的新局面。本文擬從蔣子龍作品中所塑造的一系列城市改革者的形象,分析改革者和城市居民的文化心態。
關鍵詞:蔣子龍;改革文學;開拓者形象;文化心態
在承接著新時期“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潮流走勢之后,蔣子龍以大氣磅礴、深具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短篇小說走向文壇,從此一發而不可收,至今已經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他塑造的一系列改革者形象。
一、改革者形象
蔣子龍的小說成就主要表現在塑造了一大批在新時期被稱為“開拓者家族”的勇于開拓進取的干部形象。下面以喬光樸為例,分析作者塑造的工業改革者形象。
喬光樸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老一輩“開拓者”性格的典型概括,也是“開拓者家族”的改革先驅。《喬廠長上任記》中,他放棄公司經理職務,主動到問題成堆的重型機電廠上任,這一舉動體現了他無私無畏,剛毅果決,迎難而上的革命戰士性格。上任后,面對存在著“千奇百怪的矛盾,五花八門的問題”的新環境,他決定對機電廠進行大改造:在局黨委領導和支持下,組建新領導班子;制定“誰干得好讓誰干”的標準,對領導干部和九千多名職工大考核;整頓職工隊伍,用人所長;建立物質獎勵和產品檢驗制度…這些強有力的措施,很快扭轉了被動的局面,使電機廠井井有條,生產量直線上升。從這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中,讀者能感受到出喬光樸胸有大局,知難而進,勇往直前的改革家性格,他思想境界高、專業技術過硬、工作作風優良,也頗具領導才干。但是不可避免,他也有一些缺點,例如不精通關系學,搞外交活動失敗等,這些缺點也充實了喬光樸這一藝術形象,他是革命理想與英雄主義的化身,雖仍有較濃的理想主義色彩,但作者已經開始涉及到了這位“改革家”的性格弱點,有因外交關系碰壁失敗后的苦惱和牢騷,有對來自友誼支持和愛情慰藉的要求,他是一個具有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社會人”,使其與傳統的“高、大、全”英雄形象有了本質的差異。
二、文化心態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增長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條件,文化的繁榮豐富了居民的業余生活,而改革中的弊端,也進一步影響著城市居民的思想文化,思維方式和觀念行為,文化上的劇變同物質上的巨變一樣深遠。在蔣子龍塑造的這一系列城市改革者身上,我們可以窺見他們及城市居民的文化心態。
這一系列形象隨著社會的變革而發展,他們與這個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作出改革開放的決策,而后企業改革開始了,“開拓者”們躍躍欲試進行新的嘗試與探索,但他們往往在處理微妙復雜的社會人事關系時,透漏出苦惱與困惑。特殊環境下長期形成的“只求無過,不求有功”的“求全”心態仍禁錮著一部分同志的思想,使他們不敢突破現狀,如《喬廠長上任記》中前機電廠黨委書記石敢,原本是個詼諧多智的鼓動家,在“文革”中丟掉了半個舌頭,此后沉默不語,委曲求全。改革開放需要大眾具有放眼全人類、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深遠目光,不能只圖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但當時進口的外國商品影響了國貨的市場份額,于是“短視”心態悄然產生。《開拓者》中改革者“車篷寬”的老伴王劍秋就提議為保護國貨市場,停止全面開放。同時,社會上存在的“萬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的說法,也體現了“官崇拜”的文化心態。將官職、官階視為人的“一般等價物”,信奉權力至上,有權即真理。《喬廠長上任記》中冀申和冀申的支持者們既未投靠“四人幫”,也不是思想僵化的“凡是派”,但他們“只會做官,不會做事”,趨時善變,善于投機鉆營,處理一切事情,都把個人的安危和利益放在第一位。產生“求全”、“短視”、“官崇拜”這些文化心態的原因,歸根到底還是“文革”給社會帶來的傷痕未徹底清除的同時,中國封建專制制度下自給自足的小農意識在改革開放沖擊下的顯現。
三、結語
蔣子龍被人們稱為工業文學的開拓者,在中國工業文學史上地位非同凡響。他是一個非常具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作家,敢于直面現實,始終密切地關注著社會轉型期中的經濟體制變革問題,創造了“改革題材”小說,精準又深刻地描繪了經濟改革引起人們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思想感情的變化,表達了對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注。
參考文獻:
[1]蔣子龍.蔣子龍選集[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
[2]羅俊義.論蔣子龍的改革文學和開拓者家族[D].西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重慶:2000.
[3]吳濟時.《工業題材小說創作的新發展——談蔣子龍工業題材小說創作的成就》[J].武漢: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