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佳鈺
摘要:美國著名作家、普利策獎和國家書評獎雙料得主珍妮弗·伊根(Jennifer Egan)的獲獎作品《惡棍來訪》是典型的后現代主義作品。她創新實驗性的寫作,充分體現出了后現代人們內心世界的恐懼。本文主要借助心理學理論視角探討惡棍來訪中所體現的恐懼心理。從小說重疊坍縮的未知、無限循環的絕望、內部極力的掙扎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其蘊含的心理恐懼。伊根的這部作品不僅是創作上的新銳,也是后現代人們內心恐懼的真實寫照,其背后蘊含著人們對自由與寧靜的追求。
關鍵詞:珍妮弗·伊根;恐懼;《惡棍來訪》
恐懼是一切高級動物所具有的,而人類在更大程度上具有這種感情及其高度發展的心理。這種恐懼因人而異而感受程度有深淺之分,但人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當面對無數的不確定及未知因素或是無窮盡的循環往復時,恐懼則會蔓延而出。珍妮弗·伊根的這部作品《惡棍來訪》整個基調是無奈,甚至是有點壓抑的,最終為恐懼。這種恐懼對與研究現代人生活狀態與心理狀態是有幫助的,能讓人們更深層次的認識到新時代人們內心的特點。她透過小說傳達的后現代人的恐懼主要表現在內容的重疊坍縮的未知、無限循環的絕望及內部極力的掙扎三方面,深深反映了人們心理的恐懼,人們渴望逃避現實,尋找避風港,沖破束縛,得到自由和擁有平靜的人生。
一、重疊坍縮的未知
珍妮弗·伊根的《惡棍來訪》的組織結構是斷裂的,但內涵是連續的,她筆下霧化的人物碰撞、分散、結合,看似混亂實則統一。
伊根曾在Granta采訪中說,她當時甚至沒有把它看成小說,而是視之為一系列橫向的“動作”,其中早先激起了讀者好奇心的外圍人物后來卻很復雜,甚至有著騷動不安的內心生活。故事的演進極具有機性,而她當時并沒有清晰的整體感,只是臨近結尾時才產生。她將幾十年間交疊在一起,看似混亂,讓人摸不著頭腦,感覺這些內容是同時存在于一個空間的,但當讀者把整本書都讀完后,才能真正理清所有發生的一切,發現其實最終只有一個真相。
書中不光章節內容互相重疊,時間也是重疊的,過去、現在、未來相互重疊。一個人的過去,包括他個人的經歷、思想、感情、欲望、愛好以至他的環境、出身等等,都積淀在他的這種“現在”之中,構成他現在的境界,從而也可以說構成他現在的整個這樣一個人:他的未來,或者說得確切一點,他對未來的種種向往、籌劃、志向、興趣、算盤等等,通俗地說,也就是,他對未來想些什么,也都構成他現在的整個這樣一個人。從這個方面來看,未來已經在現在中“先在”。所以,每個人當前的處境就像“槍尖”一樣,它是過去與未來的交叉點和集中點,它放射著一個人的過去和未來。如在第二章The Gold Cure中,Bennie在“現在”中聯想到的過去,在聽姐妹樂隊音樂時,突然想起了兒子頭上的跳蚤,緊接著又想到自己年輕時的糗事“天哪,如今只要一想起這事他就覺得害臊——是身體上的害臊,仿佛回憶正在把他翻了個底朝天,留下了斑斑傷痕。”(惡棍來訪35)在Safari一章中講到Charlie的未來,“從現在起再過四年,也就是十八歲的時候,她會狂熱地迷上蔓延于墨西哥邊境地區的某個迷信,當地極具感召力的首領提倡吃生蛋節食;她差點死于沙門氏菌中毒,是盧把她救了過來。由于吸可卡因上癮,還得將她的鼻子部分重塑,這樣就會改變她的容貌,還會出現許多雀斑,二十多歲時,大男子氣的男人都不愿搭理她,她還試圖調節羅爾夫和盧之間的關系,因為后來他倆彼此都不再說話了”,(惡棍來訪88)都映射了過去、現在、未來的重疊。這部小說將這種多種情況重疊在一起,沒有時間的先后,除了開始的一頭霧水,仿佛有人帶著經歷這一件又一件事情,卻沒有任何的時間先后順序,只有讀完,慢慢回想,慢慢理清,這過程如拼圖般,最終才能找到真相。在這無數的不確定中,這些情況互相重疊,而只有打開這最后一章的小說盒子,才發現的結果,無疑這過程是包含恐懼的。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1)說過:“恐懼比懲罰還要壞,因為懲罰總算有了結局,不管怎么說,總比懸在那兒,比那種神經緊張、無盡無窮的恐懼要好。”在心理學中,未知被認為是折磨人,摧毀人意志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這種未知會產生恐懼或恐懼感,是對正在到來的可怕事件的一種獨特準備,當恐懼的緊張度無法在行動中釋放時,它就增大。(尤里·謝爾巴特赫,恐懼感與恐懼心理 154)
這就如同物理上著名實驗——薛定諤貓(2)一樣,根據量子力學理論,鐳的衰變存在幾率,放射性的鐳處于衰變和沒有衰變兩種狀態的疊加,貓就理應處于死和活的疊加狀態。也就是說盒子里必將存在這兩種結果,只有在打開盒子的瞬間,這種不確定性的狀態才能結束,最后將重疊坍縮成一種結果。而這種恐懼也是后現代人所經歷的,在變化莫測的飛速發展的時代里,人們不光感到迷茫,也感到恐懼,對未知事物的探索的恐懼,對打開“盒子”的恐懼等。
伊根用重疊的敘述手法,為人們展現了無數不確定性,而坍縮的一剎,也展現了真相的確定性。在如今看似和平的年代,許多地區依然戰爭危機四伏,那些飽受社會動蕩不安折磨的人們,他們的命運日日被“懸在空中”,而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也不禁擔心起科技的弊端,人工智能是光明還是災難還處于未知中,猶如這重疊坍縮的未知一樣,帶給他們的最終只有每日的提心吊膽,與恐懼。而在這重疊與坍縮之間則是人們不由自主的未知恐懼,因此人們希望尋找到人生之中的確定的、已知的事物,以帶來心靈的慰藉,而寧靜的生活則正是已知多于未知,也是人們當今所求。
二、無限循環的絕望
往復回旋,事物周而復始地運動或變化。世上萬事萬物都是循環往復的,在伊根的這部作品中也不難發現循環的影子。
人物是循環出現的。從開始以Sasha為第一章的主角到后面Sasha的不斷出現,當然沒有絕對的主角,每章里的主角都不一樣,甚至整本書可以說所有人幾乎都是主角,但這種看似斷片又聯系不斷的關系構成了循環,而這個循環是無限的,書中的人物可以經歷無限的事情,而無限的事情中他們又是反復出現的,在這種無限循環中,所謂的結果——生死,只不過是新的一場循環。
時間段是循環的。從Bennie、Scotty等人的童年夢想到成人的種種無奈,再到故事結尾時Sasha孩子的夢想愛好,小說看似無意,卻又構成了新一代人夢想及未來的循環。Alison才12歲就在“害怕太陽能板是一臺時間機器”,“害怕我成大成人后,過許多年,又會回到這個地方”。(惡棍來訪 318)在小說的結尾,開篇和Sasha約會的Alex再度出現,并與Bennie 一起尋找Sasha的家,卻看到另一個剛進城的年輕女孩,“人行道上鞋跟的敲擊聲刺破了靜謐。阿歷克斯猛地睜開眼,他和本尼迅即扭頭——動作迅速,凝視著灰暗中的薩沙。但那是另一個女孩,年輕,剛進城,正胡亂摸索著她的鑰匙。”(惡棍來訪 364)這個女孩也許正在重復Sasha曾經的故事。給人感覺好像《百年孤獨》,一代人老去一代人崛起,但人生經歷的故事似乎還是重復著。這種無限循環一定程度上也帶來了絕望感與宿命感,如同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他不斷重復、永無止境地推一塊大石頭上山——諸神認為再也沒有比進行這種無效無望的勞動更為嚴厲的懲罰了。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這樣一件無效又無望的勞作當中慢慢消耗殆盡。這樣周而復始的行為,最終帶來了恐懼的一個特殊形式——注定的恐懼。這種注定的恐懼也是受外部因素影響的恐懼,只要人在現已形成的狀況中能看到出路,他就什么恐懼都能忍受。如果前面看不到曙光,緊隨恐懼之后的就是絕望,而這是世界上最具破壞力的混合物。(尤里·謝爾巴特赫 恐懼感與恐懼心理 160)
伊根筆下的循環其實不光只有恐懼,而恐懼的背后則反映出人們對擺脫這種循環往復的渴望。正是因為這種無限的循環,人們在生活中似乎一直在無限復制著別人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逐漸迷失了自我,無主體性、無歸屬感的生活逐漸的便會衍生為孤獨,無數的現代人正因為內心的這種空虛與孤獨而感受到精神的貧瘠。人們想在這循環中擺脫束縛,填補這種空虛無力感,創造出新的東西,而不是一味的去復制他人,渴望的是一種精神的自由。
三、內部極力的掙扎
不僅人的胡思亂想產生的恐懼可歸為“內部”恐懼,對同現存道德規范相悖的自身思想的恐懼,也歸于“內部”恐懼,這種恐懼感在這部小說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
精神病學的偉大改革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3)(Sigmund Freud)提出把人的意識分為三個層次:“自我”、“本我”、“超我”。如果通俗地來表述這些概念,那么“自我”就是我們的意識,在有意識的范圍內,我們能自主地改變什么和做出自覺的決定。“超我”就是良心,還包括社會認可的道德和社會規范。而“本我”反映起于遠祖的下意識的深層秘密,自然界通過它來實現行為的遺傳程序。這種理論認為,我們的可憐意識處于兩種壓力之間:一種壓力是無意識的,它的企圖是在這個世界上存活下來,并且最大限度地繁衍后代;另一種壓力來自社會,社會企圖把每個人的行為納入道德和法律的硬性框架。由此就產生了是大多數人不快活的內部沖突。有時候,無意識的“本我”的聲音特別頑強,威脅言之成理的正確的“超我”,這時人就開始害怕自身的思想與愿望。而這中恐懼則會引起人們內心的失望,唾棄以及無奈。例如書中第一章,如“她說,‘我連打都沒打開過。都是我的問題,不過我正在找人幫我。我只是——請別說出去。我現在可以說命懸一線。”(惡棍來訪 12)“我在變我在變我在變:我變了!救贖,變形——天哪,她多想這樣啊。每天,每分。每個人不都想嗎?”(惡棍來訪 20)這是Sasha想改卻改不掉的偷竊癖,她還找到治療師治療,想擺脫這種不道德的束縛,而這正是這中難以抹去的潛意識導致了她不斷想糾正自己,想回到道德的正軌上來,對自我進行救贖。她的“本我”一直教唆著她實行偷竊,而她的精神道德“超我”卻在苦苦掙扎要進行自我救贖,最終感到無力、唾棄甚至絕望。第二章中的Bennie同樣也在努力的自我救贖,“他是兩個月前開始這套養生法的,他看過一本講阿茲特克醫學的書,說金箔和咖啡混在一起能確保性能力正常運轉。本尼的目的更簡單,不是為了什么性能力:而是性驅動力,他自己的性驅動力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惡棍來訪 24),依靠著看似荒謬的金箔來治療自己的“病”,在“本我”的驅動下他做出了一件又一件荒唐的事,尤其是親吻修道院女院長的雙唇,他把一切希望寄托于這片片金箔上,渴望能夠帶他解脫,完成自我的救贖。
“本我”所帶來的內部恐懼造成的不只是煎熬,還有恥辱。他們努力自我救贖,希望可以得到辯護與緩解,可是恥辱會作為一種內部折磨、心靈疾病而時時感受到,從而使人感到自己是一個失敗者、喪失人格、遭人唾棄的人。這種內部的恐懼在現實中也實實在在地存在著,當人們感到抑郁時,或者有時突然會冒出一些奇怪的念頭時都是“本我”的驅動,有人也許控制住了,有人卻任其作為,但又渴望回到道德的正軌。尤其是現實生活中人們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在極度壓抑之下,本我、自我與超我的平衡被打破,人們更容易換上抑郁癥等心理疾病。伊根的這部小說猶如一面鏡子般反映出了人們的內心世界,是“本我”的“照妖鏡”,也是對人們的警示,是人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要把握好“本我”與“超我”的關系,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人們對現代各種社會規則所束縛,甚至有時被束縛的太緊,喘不過來氣,內心的本我與超我斗爭激烈,人們希望能逃避這種種束縛,尋找到所謂的世外桃源,沒有繁雜干擾,尋找到一種寧靜安逸的生活。
伊根在《惡棍來訪》中通過重疊坍縮的未知、無限循環的絕望和內部極力的掙扎體現的恐懼,充分表現了后現代人在快節奏、快變化生活中的無奈、疲憊與壓抑,尤其是當今世界瞬息萬變,人們對變化中的未知,對變化后的黑暗面及人們內心在無數誘惑中掙扎的恐懼,對已知事物、創造力的追求,對現實生活的逃避從而體現對未來自由安寧的憧憬。伊根的這部作品提供了一個可以讓人們洞悉自己內心世界的平臺,讓人們充分的了解自己當今的恐懼心理,以及對現實進行反思,同時也是人們對未來希望的燈塔。
注釋: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 1881-1942):奧地利著名作家,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杰出的三大中短篇小說家之一。
薛定諤貓: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在1935年提出的關于量子力學解釋的一個佯謬。在一個盒子里,用一個放射性原子的衰變,來觸發一個裝有毒氣瓶子的開關。毒氣可以毒死同時放在盒子里的一只貓。在沒有打開盒子時,放射性原子進入了衰變與不衰變的疊加態,由此貓也成了一只1處于疊加態的貓,即又死又活、半死半活、處于地獄邊緣的貓。只有當你打開盒子觀察的那一瞬間,疊加狀態突然結束(坍縮)。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奧地利醫生、心理學家、精神病醫師、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
參考文獻:
[1]McKewan,Jaclyn(2009)."Evolution,Chemical".In H.James Birx".Predeterminism.Encyclopedia of Time:Science,Philosophy,Theology,&Culture.SAGE; Publications,Inc.pp.1035–1036.doi:10.4135/9781412963961.n191.ISBN 9781412941648.
[2]"Predeterminism".Oxford Dictionaries.Oxford Dictionaries.April 2010.Retrieved 20 December 2012..See also"Predeterminism".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Collins.Retrieved20 December 2012.
[3]Jennifer Egan,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M].New York:Alfred A.Knopf,2010.
[4]楊建鄴,福音 物理學的佯謬[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
[5]胡建,何云峰,魏洪鐘.智者的沉思[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
[6]紀占武,于明.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經典教學案例集[M].遼寧:東北大學出版有限公司,2011.
[7]范翎.年輕人一定要懂得的金科玉律[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
[8]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9]尤里·謝爾巴特赫,劉文華,楊進發,徐永平譯.恐懼感與恐懼心理[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7.
[10]張娟.從惡棍來訪看后現代主義小說的不確定性特征[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5
[11]李詠穎.從伯格森綿延理論視角解讀惡棍來訪[D].江西:南昌大學,201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