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冉然
摘要:天才觀念一直是西方文論中的重要問題,康德“天才的基本特征是獨創性”的觀點長期居于主流地位,康德認為,獨創性是天才最重要的特征。隨著觀念變革,據狄德羅在《論天才》中提出的“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躍,心靈的勤奮就是天才(1)”,只有首先擁有“精神的浩瀚”,才能通過“想象的活躍”和“心靈的勤奮”,成就藝術天才。
關鍵詞:藝術天才;根本特征
對于藝術天才的認識,關乎對美和藝術的理解。“天才”指具有一定先天天賦的人,這種天賦包括:創造力、想象力等。我們把在藝術方面展現極高天賦,創造天才作品的人稱為藝術天才。西方很早就探討藝術天才。在古希臘,由于自然科學的不發達和人類的迷蒙混沌,人們認為,天才是由神靈憑附在人身上的神秘狀態;在古羅馬時期,人們發現只有靈感而缺乏后天的努力不可能創造天才作品,賀拉斯在《詩藝》中提到“苦學而沒有豐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沒有訓練,都歸于無用;兩者歸為相互為用,相互結合(2)”,賀拉斯認為藝術天才是將“苦學”和“天才”相結合的人,藝術天才必須有后天持之以恒的努力;文藝復興時,受時代影響,人們認為藝術天才是具有人道主義思想的人;啟蒙運動時期,狄德羅在《論天才》中提出“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躍,心靈的勤奮就是天才(3)”,天才的心靈會更加寬闊,他對萬物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全有感受。天才是獨特的感受能力、非凡的想象力和勤奮專注的能力;在德國古典主義時期,文壇上死氣沉沉,文藝創作被清規戒律所羈絆。恰在此時,康德在《判斷力批評》中指出“天才是天生的心靈秉賦,通過它自然給藝術制定法則(4)”,他認為:(1)獨創性是天才的第一特性(2)藝術與自然不同,藝術是有理性的,藝術天才是一種典范,可作為評價其他作品的標準(3)天才源于自然(4)天才只表現在自然中,而不表現在科學中;在批評現實主義時期,人們認為只有體現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塑造與時代相關的典型才是藝術天才。
藝術天才不同于其他科學天才。藝術也不同于科學技術,相較于科學,藝術更需要的是才能和天賦,創造藝術的過程是帶著高度情感和抽象思維再現現實生活的獨創性過程。科學天才需有更嚴謹的判斷能力,但藝術天才需要更加敏銳的感覺。狄德羅在《論天才》中提出:“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躍,心靈的勤奮就是天才”。我認為,藝術天才需要的三個要素,“精神的浩瀚”,即對于外在事物直覺性的把握、敏銳的感受力和強烈的情感,“想象的活躍”即非凡的想象力,“心靈的勤奮”即專注勤奮的能力。
首先,“精神的浩瀚”需要對社會整體把握。若想創造優秀的作品需對社會現實有高度的認識。藝術天才是掌握社會某種“理式”的人,洞悉藝術規律,把握藝術規則。但是,這種規則又不類似古典主義中“三一律”式的教條,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很多,但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作品卻不多。在生硬的規則下,必然會導致作品的程式化和套路化。一位作家是否稱得上為天才,不取決于他創作的數量而取決他作品的生命力。有些作家懂得創作的程式和規則,因而創作頗豐,卻鮮有影響。有生命力的作品一定不恪守規則,真正的“理式”不可觸摸和描繪,是藝術家在強烈情感下的迸發。
其次,“精神的浩瀚”需要對事物“新”的把握。在西方文論中有一種觀點是“藝術是直覺”,這種直覺區別于知覺,知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在感官上而在頭腦中產生的對于事物整體的認識,而直覺是藝術家初見到事物后的最鮮明的感受。但是,這種能夠看透現象的“直覺”需要藝術家本身的稟賦。黑格爾說“美是理性的感性顯現”,如果藝術天才沒有這種直覺式的觀察,那么在他的作品中將不會產生美的感覺。藝術天才首先用直覺來感知世界,然后隨著神秘直覺的逐漸消散,玉樹天才得以創作。
最后,“精神的浩瀚”需要豐富的情感體驗。藝術天才從社會實踐中產生,通過文學實踐表現,只有擁有高度的精神體驗和濃烈的情感才可創造天才作品。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文學之事,于此二者缺一不可。然詞乃抒情之作,故重內美。“內美”和“修能”是成就藝術天才的兩個因素。“修能”是才能的鍛煉,是藝術家對于藝術作品外在形式的打磨,而“內美”是由藝術家個人修養決定的,“內美”決定了能否成就天才的作品。外在的形式尚可推敲錘煉,但內在的品格精神不容易提高。
狄德羅不僅重視天才的感受力,即上述所說的“精神的浩瀚”,也十分重視想象。藝術天才需要非凡的想象。想象力對于天才藝術家的重要性很早被人重視,最早將想象和藝術進行關聯的是羅馬時代的菲羅斯屈拉塔斯,他認為藝術創造來源于模仿,但是在模仿的過程中需要有新的創造,而這個思想的過程就是想象;古羅馬時期的新柏拉圖主義的創始人——普羅提諾,他認為藝術的美在于藝術家依靠想象將自身的情感添加到作品的“理式”中;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提出天才不同于常人的心理基礎是非凡的想象力。一個藝術家如果沒有想象力,那他無法塑造超脫人們認知的世界。康德繼承狄德羅的“想象力是天才的心理特質”的觀點,并指出美的藝術需要想象力等眾多因素,其中想象力是最為活躍的因素。想象的“非凡”體現在藝術家可以打破庸常的經驗,創造新世界。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非凡的想象力只是一種思維的方式。即使藝術家擁有非凡的想象力,如果他們沒有巨大的勇氣,沒有對于現實世界的強烈的不滿和悲天憫人的情懷,他們是不可能擁有表達的訴求,不敢突破常規,也就不能塑造經典的人物。
除了“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躍”,還需有“心靈的勤奮”。每個時代對于藝術天才的看法大不相同,但是人們對于藝術天才的看法逐漸從神秘無知到理性現實。人們不再認為只要有天賦就可以產生天才。自赫拉克利特開始對天才觀念進行研究時,“藝術來源于模仿”便被我們熟知,在許多重要的事情上,“從蜘蛛我們學會了織布和縫補;從燕子學會了造房子”,學習源于模仿。但天才的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又是不可仿制的,有的藝術作品,模仿天才作品的準確排列。當這些作品在鑒賞時是符合美的基本規律,可能會被認為是優秀的作品,但絕對不會被當做是天才的作品。亞里士多德在《詩藝》中提出的“模仿說”,只有天才的人物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藝術天才”的觀念在最初萌芽時帶有神秘性,但發展到后期,人們開始注意藝術天才的其他素質,無論是一直居于主流的“獨創性”還是“想象力”,或者是強烈的情感,都是需要個體主動感受,僅憑先天的素質不能成為藝術天才。
綜觀在西方文論對于天才的表述,主流觀點一直認為獨創性是天才的最核心的特征,“獨創性”和“典范性”始終是天才藝術品的兩個特征。但是,藝術的卓絕與否最終還是取決于藝術家本身的精神風貌,藝術天才需要有“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躍,心靈的勤奮”,而在所有品質中使得藝術作品產生高下之分的是藝術家的“精神的浩瀚”。
注釋:
狄德羅.狄德羅美學論文選.徐繼曾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賀拉斯.賀拉斯詩藝研究.李永毅[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
狄德羅.狄德羅美學論文選.徐繼曾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康德.判斷力批評(上卷).宗白華譯[M].上海:商務印書館,1964第二章第 46—49 節
參考文獻:
[1]康德.判斷力批評(上下卷).宗白華譯[M].上海:商務印書館,1964.
[2]狄德羅.狄德羅美學論文選.徐繼曾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3]馬新國.西方文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丹納.藝術哲學.傅雷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5]賀拉斯.詩藝.楊周翰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6]王國建.西方文論中“藝術天才”觀念的歷史變遷[D].延安大學.
[7]朱志榮.康德的藝術天才學說[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1).
[8]宋小梅.論康德美的理想及其意義[J].河池學院學報,2006(3).
[9]羅鋼.王國維的“古雅說”與中西詩學傳統[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8(3).
[10]凌繼堯,季欣.浪漫主義美學與藝術學的理論思考[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