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紅玲 劉婭
摘要:《黃帝內經》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目前已有多個英譯版本。本文試圖從《黃帝內經》的英譯看中醫文化內涵的傳播,旨在為《黃帝內經》以及其他中醫典籍的對外傳播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黃帝內經》;中醫文化
一、中醫文化內涵的英譯
何謂為中醫文化?中醫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發展進程中遺留的瑰寶,是一種相對特別的文化產物。從廣義上而言,中醫文化指的是其本身便是一種文化;而從狹義上看來,中醫文化指的是其蘊含的文化意義和人文價值,中醫理論體系背后的文化背景等。狹義的中醫文化只涵蓋中醫學理論中對于人體生命體征及隱疾患痛的相關理論演變的規律和人文背景,而不包括具體病患的防治手段和方法。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要論其獨特性當屬中醫文化,中醫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孕育于這片傳統文化的土地,吸取了所有傳統文化的精髓,更是擔得起我國傳統文化“活標本”這一稱號。在中醫學術語體系中最為核心的當屬中醫這一基本概念,只有完全解除中醫漢譯英的障礙,才能夠將中醫翻譯做到極致,將中醫文化發揚光大。
中醫文化和西醫文化是完完全全天差地別的兩種醫學體系,其不僅擁有各自的語言還具備各自顯著的文化特點。就理論體系而言,中醫和西醫便大有差異:分子學和系統論是西醫文化的兩大理論基石;而中醫的理論基礎為陰陽五行學說,視整體與陰陽兩極平衡為核心要點;其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以臟腑脈絡為核心向外發散,各個組織節點交相呼應,彼此影響;除此之外其還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對對立統一的整體,二者之間具有密切聯系。中文文化人文學科特點顯著,具體表現為:①中醫文獻著作通常以醫者的感悟和心得為基準作定性分析,而不是定量分析。②中醫文化中術語的應用更加強調實用性而非專業性,其反映的內涵較為深刻,延展性也較強,從闡述患者癥狀開始到對于療效的闡釋其修飾性部分較多,例如“邪氣”這一稱呼是中醫用于表達患病根源的,而所謂“正氣”指的是人體生命體征和抵抗力。
這就意味著翻譯的難易程度是相當之高的,中醫英譯的文化障礙絕不是一兩日便能夠解除的,要想切實準確翻譯好中醫相關詞匯和理論,就必須在強大的語言和文化障礙中嚴格按照一定的方法負重前行。
二、中醫文化在《黃帝內經》的英譯中的體現
《黃帝內經》又稱為《內經》,成書于戰國-秦漢時期,其作為現存最早的一批醫書典籍,對我國古代的醫學成就具有十分完整的表述,是我國醫學發展史上的傳統四大經典典籍之一。其內容可劃分為《素問》、《靈柩》兩大部分,每部分可劃分為81個篇章,統共162篇章。每一篇章的基本記述方法均是由黃帝與其岐伯、雷公、少俞、鬼俞等臣子相互問答的形式來記錄和闡釋相關醫學理論和具體診治手法。
1925年至2005年間僅《內經》的英譯本就多達11個版本,其中全譯本和編譯本各有四部,節譯本有三部。在這11個不同版本的英譯書中,以美國醫史學家Liza Veith和李照國教授的英譯本最為寓意深遠。在《內經》英譯的發展過程中,主要的翻譯目的是向西方人整體講述《內經》的框架和理論,將其記錄的醫學知識發揚光大,將《內經》經典的價值三階段再現;就翻譯方式而言,先后出現過片段和節選以及真正學術性的闡釋;而在翻譯方法上看來,從最初秉承著對中醫學理論的“歸化”、“異化”發展為對原著書籍的記錄形式、寫作手法真實再現;就連譯者也從最初單一的西方醫學教授等發展為各個領域學者跨科合作。
《內經》這一佳作“其所惠釋科目之廣,可謂海泛;其所幽明醫理之奧,可謂嵐瑞;其所恩澤古今之遠,可謂罕世。”《內經》中常有提及的陰陽五行、精氣等均是我國古代時期特殊時代特有的文化現象,這些理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由于中西方傳統文化的差異性特征顯著,在中醫西化的英譯過程中難免出現由于二者文化空缺和詞匯空白所帶來的轉換和對應困難問題的出現,文化映射沖突現象時有發生。由此可見,中醫西化的困難程度是十分之大的,要想充分表達中醫理論中的負載詞匯,不僅要做到基本的詞義準確翻譯,更要求其背后文化含義的映射和輸出也得達標。當前,國內外《內經》英語本的翻譯質量褒貶不一、參差不齊,翻譯水平有待加強。具體翻譯問題表現為:第一,古醫文自身行文特點突出,加之龐大復雜的中醫理論知識,文章更加晦澀難以理解和翻譯;第二,相關參譯人員不具備一定程度的專業中醫理論知識,語言功底和轉換能力較弱,錯譯等現象時有發生,拉低了譯文的翻譯水準。
三、結語
中醫作為一項傳統醫學,其建立基礎是依據我國傳統的哲學理論逐漸發展而來的。現代醫學與其最大的不同便是現代醫學較中醫學而言缺乏了豐富的人文理念和內涵。當然,中醫西化的未來是值得期待的,中醫英譯也逐漸在向以符合原文為前提條件,以多樣化參譯方法為基準的方向靠攏,中醫典籍終將在中醫英譯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中更好的向世界傳達自身的理念與內涵所在,真帶領我國傳統醫學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Nigel Wiseman.英漢·漢英中醫詞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2]李照國.中醫英語[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3]蘭鳳利.中醫藥古籍善本書目譯余談[J].上海科技翻譯,2003.
[4]張璇,施蘊.中文化與中醫英譯研究[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8.
[5]張晶晶,戴琪.從接受理論淺談中醫翻譯中的文化表達[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