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娜
摘要:“漢代文學專業教育”指的是高等教育中以漢語文學作為教學內容的專業,主要在中文系或者文學系,不包含大學語文這類的公共素質教育。漢語文學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為我國文化的塑造與延續提供了相應的途徑。然而,在社會生活的發展過程中,漢語文學的地位不斷下降,從原來的核心地位到如今的專門教育,并變化為具備現代體系特征的學科。
關鍵詞:漢語文學專業;學科體制化;教育研究
漢語文學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同時也是國家文化的象征。在早些年,漢語文化是教育體制的核心,隨著現代話工程的不斷深入,高等院校也進行了學科的規劃,漢語文學的核心地位被消弱,成為一門專門的教育學科。漢語文學在學科化的過程中,形成了相應的現代化體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漢語文化的功能化減弱,就業適應性差,導致漢語文學專業教育的學科體制化遇到了各種問題,本文就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探討構建科學的漢語文學專業教育學科體制的策略,從而來提高漢語文學專業教育的價值。
一、漢語文學專業教育的學科體制化進程
1920年至1951年是漢語文學專業教育學科體制化的發展期,1912年教育部頒布相關的規定,但是沒有明確的培養目標,直到1929年《大學組織法》的頒布,明確教育宗旨,以培養專門人才為目的。因此培養什么樣的專業人才成為高等院校需要解決的問題,到了20年代末期,英美大學體制不斷引入中國,這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現代性工程的起步。我國高校的學科專業分類,也是參照英美大學,按照西方現代人文學術的規范來進行,同時漢語文化也喪失了核心地位,成為專業學科化教育。
二、漢語文學專業教育現代性體制現狀分析
(一)漢語文學專業教育教學機構組成方式引起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漢語文學專業教育是以中文系或漢語言文學專業進行的文學教育,這就引起了學術界的諸多爭議。一直以來,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便混為一談,中文系或者漢語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上,語言課程所占的比重也大。在漢語文學專業教育前期,受到傳統的觀念影響較大,認為文學就是文章之學,在語文學教育中語言類課程與文學理論、文學史等相互聯系,有自身的知識體系,其次在進行文學研究的時候,都體現了語言教育為文學基礎的思想。這種教育混溶的現象,導致在教學的過程中,強調了文學的藝術性,忽略漢語文學的應用性。
(二)社會功能泛化
專業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專業型人才,然而我國古代實行的是文官管理體制,到了民國時代,開啟明智,喚醒民眾,起目的是為了培養愛國志士,課程內容也是以中國傳統經學為主。新中國成立后,中文系的教學是以文學基礎與理論為主,不過那個年代,分工不精,是計劃經濟時代,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以文學教學與研究等方面為主,課程設置也比較廣泛,涉及到文學、管理、新聞等多方面的理論知識。
(三)就業適應性縮減
目前漢語文學專業教育遇冷,培養的人才很難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隨著社會對于實用性人才需求的增加,工學、管理學、醫學等應用型專業畢業生就業率較高。文學、哲學等學科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遠遠低于全國就業率的平均值。這是由于在鴉片戰爭后,西方工具理念侵入中國,以最佳手段獲取最高效率成為國人的追求,這種理性主義造成了中國大學的追利行為。其次,社會“世俗化”現象嚴重,導致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學科專業不能帶來顯而易見的物質利益,從而被貼上了無用的標簽。
三、漢語文學專業教育學科體制發展對策設計
(一)重新定位漢語文學專業教育的社會學功能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漢語文學專業中的實用性部分從中進行分離,因此文學專業教育應該從社會學功能入手,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教授文學領域的知識,提升審美意識,還要講授文學技能,從而達到培養專業人才的目的。漢語文學具備多種功能,因此在社會的發展中,需要不斷的更新它自身的價格,充分發揮漢語文學的社會的復合功能。
(二)完善漢語文學專業的知識結構
在漢語文學專業教育的過程中,要完善知識結構,要將文學的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漢語文學專業教育不僅要培養文學知識分子,還要深諳文學道理的系統性與論證性。一般來說高校的漢語文學專業講授文學、藝術、理論等多方面的知識,沒有相關的文學創作與文學閱讀。
(三)漢語文學專業教育學方法設計
漢語文學從塑造藝術上說是語言藝術,語言可以直接實現文學,同時也是文學創造的載體。因此對于漢語文學專業的教育應該從文學開始,在語言的游戲中提升審美意識;在語言文本的理解中實現對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承。
四、總結
漢語文學專業教育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承載,涉及面較廣,因此漢語文學專業教育要從實際進行處罰,對當前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找出相應對策來完善漢語文學專業教育,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漢語文學專業的實用性,促進漢語文學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譚偉平.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課程[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劉穎.除舊布新一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對高等教育的接管與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婁立志.社會轉型與教育代價[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