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陳強 田敏
摘要:母語負遷移是中國日語學習者二語習得的主要障礙,主要表現為詞匯的意義、詞語的詞性、詞義的對應、自他動詞、變化表現、意志表現、授受表達、動詞性結尾表現等常見的偏誤現象。針對母語負遷移的消極影響,學習者需要采取重視基本功訓練、提高主動學習意識、加強文化理解和注重學習策略等具體對策,不斷提升對語言規律和文化差異等方面的認知。
關鍵詞:母語負遷移;中國日語學習者;偏誤現象
母語遷移問題一直是二語習得研究中受關注的問題。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領國,在語言文化上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對于中國的日語學習者來說,當漢語規則與日語規則相同或相近時,就會發生母語正遷移,這是有助于學習者二語習得的方面。而當漢語規則與日語規則不同時,就會出現母語負遷移現象,這對于學習者來說是二語習得的障礙。因此,克服母語負遷移的干擾,需對兩種語言的語言特征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差異,總結學習者的常見偏誤,從而預測學習者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的難點和困難,進而采取有效的對策減少母語負遷移影響。
一、基于母語負遷移的偏誤現象考察
本文通過在日語教學中對中國日語學習者的常見偏誤現象進行歸類分析,總結出由于母語負遷移而出現的日語使用偏誤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詞匯的意義理解偏誤
詞匯的積累和正確使用是語言運用最基本的能力要求。漢語和日語有很多詞匯的漢字書寫相同,但詞義卻差別很大,中國日語學習者很容易“望文生義”。例如「経理」「結束」「大家」「地道」「留守」等詞語,在漢語中分別表示“會計”“團結”“房東”“腳踏實地”“不在”等意義。學習者若不能熟練辨析中日詞義差別,便會出現詞語誤用現象,詞義錯誤直接會影響句意的表達,造成語言交流障礙。
(二)詞語的詞性偏誤
漢語中部分詞語與日語中的目標詞語詞性不同,例如以下“繁榮”“繁盛”“成功”等詞語在漢語中作為形容詞描述事物使用,而在日語中卻作為動詞使用。對母語中詞語詞性的認知導致不能正確辨析目標詞語的詞性,從而造成學習者的輸出錯誤。
(1)中國の都市では今、上海がもっとも繁栄になった。(繁栄している)
(2)昔は繁盛だった百貨店もついに倒産してしまった。(繁盛していた)
(3)有人宇宙飛行船の打ち上げは見事に成功になった。(成功した)
(三)詞義的對應偏誤
漢語中某些詞語的意義與日語中目標語意義對應不完全一致,遇到這種情況需要根據搭配和表達習慣等選擇對應表達。例如漢語中的“有”,可以說“有經驗,有差距,有態度”,而在日語中「持つ」多數情況表示“物品的所有權”意義。“經驗、差距、態度”等詞語需用不同的詞語搭配。出現這樣的母語負遷移現象不僅是詞語運用的問題,也是中日兩國在思維方式上差異的體現。
(4)あなたは日本に行った経験を持っていますか。(経験がありますか)
(5)その二人のピンポンの実力を比べると、まだ大きな差を持っているようだ。(差がある)
(6)その男は他人に迷惑をかけてもなんとも思わないような態度を持っていた。(態度をとっていた)
(四)自他動詞使用偏誤
漢語中的動詞沒有自他動詞的區別,而日語中同一意義的動詞有很多都是有自他動詞對應的,使用時區別在于動作作用的對象是否存在。比如例(7)「飛ぶ」是自動詞,「飛ばす」是他動詞,此句中存在動作對象,所以應使用他動詞表達。而在漢語中意義為“放紙飛機”,“放”與「飛ばす」并不是直接的意義對應。由此可以看出,學習者的偏誤原因在于母語使用中不需要自他動詞的區別意識,負遷移到日語學習中,就導致自他動詞的辨識意識弱、辨別能力低等問題。
(7)子供たちが紙飛行機を飛んでいる。(飛ばしている)
(8)このビール、ぬるいよ。もっとよく冷えてくれ。(冷やして)
(9)探していた本がやっと見つけた。(見つかった)
(五)變化表現使用偏誤
漢語中表示變化的意義是通過副詞來實現的,例如“逐漸”“漸漸”等。而在日語中表達變化意義時除了「ますます」「次第に」「だんだん」等表示變化的副詞以外,還需在動詞部分使用變化意義的表達。如下例句中分別使用了「ようになる」「てくる」「ていく」等變化表現。運用日語中變化表現的意識淡薄是母語負遷移的明顯體現。
(10)科學技術の発達に伴い、スマホはますます多くの機能を備えている。(備えるようになっている)
(11)時間がたつにつれて、印象も次第に薄れている。(薄れてくる)
(12)少子化が進んで、日本の人口はだんだん減っているでしょう。(減っていく)
(六)意志表現使用偏誤
漢語中表達意志一般通過“想”“要”“打算”“將要”等表達來實現。而日語中表達意志的用法要復雜得多。最基本的是運用動詞的意志型表達,其次是表達意志的句型,例如「つもりだ」「ことにする」等,學習者最不擅長使用的是動詞的意志型與其他句型結構結合使用的情況。如下例句中「登る」「出かける」兩個動詞的意志型是表達句意的關鍵,中國學習者往往忽略動詞形式變化的重要性,這是母語負遷移的典型體現。
(13)今度の週末に山に登ると思っています。(登ろう)
(14)出かけていると、電話が鳴った。(出かけようとする)
(七)授受表達使用偏誤
漢語中表達授受關系最常用的就是動詞“給”,而日語中表達授受關系的動詞根據對象不同而表現多樣。授受補助動詞所表達的動作者“恩惠”關系在漢語中并沒有對應表現形式,這導致中國日語學習者在授受表達的運用上偏誤較多。
(15)親友に悩みを聞いてたら、すっきりしました。(聞いてもらったら)
(16)彼があなたのことが好きかどうか、代わりに聞くわ。(聞いてあげる)
(17)母は経験者として、いろいろ教えました。(教えてくれました)
(八)動詞性結尾表現使用偏誤
漢語中的動詞一般是通過副詞等輔助詞來豐富意義的,而日語中通過詞尾變化擴展詞語意義的情況較多。如以下句子中「磨く」「頑張る」「しゃべる」等動詞雖然可以獨立完成動詞意義,但在表現動作程度和補充意義上卻不充分。掌握好動詞性結尾詞的表現技巧也是學習者拓展詞匯量的有效方法。
(18)お客さんが來るので、部屋の中やトイレを磨いた。(磨き上げた)
(19)どんなに苦しくても、最後まで頑張るつもりです。(頑張りぬく)
(20)彼女に秘密の話をすれば、すぐ誰にでもしゃべるよ。(しゃべりまくる)
以上所列舉的由于母語負遷移所導致的偏誤是中國日語學習者較為常見的案例,除此以外,在日語語音、語法以及語用等方面的偏誤也比較多見。過多偏誤會直接影響學習者語言運用的準確度,也會給中日之間的跨文化交流造成障礙。因此,作為日語學習者應當從語言、文化等多角度尋求學習策略,減少母語負遷移的消極影響。
二、偏誤現象的應對策略
(一)重視基本功訓練
日語學習包括語音、詞匯、語法、聽力、會話等基本功訓練,扎實的基本功是日語學習的根基所在,掌握牢固的日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才能形成良好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自然也會有效地減少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二)提高主動學習意識
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學習者積極的語言輸入是減少母語負遷移最有效的途徑。作為中國日語學習者需養成不斷進行語言輸入的習慣,有意識地關注日語語言特性,從而減少母語負遷移造成的語言使用偏誤。作為教師,應積極運用產出導向教學法,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將被動輸入變為主動輸入,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討論等主動學習能力,從而提升語言產出效果。
(三)加強文化理解
母語負遷移所導致的偏誤現象不僅反映出中日語言特性的差異,也是兩國文化差異、思維方式差異的具體表現。因此,學習者需通過書籍、影像、文化交流等多種方式接觸日文文化,加強對日本文化內涵的理解,通過文化理解來加深語言認知,培養自己的日語思維方式。作為教師,也應當利用課堂教學和課外任務布置環節,讓學生了解日本文化、歷史、文學等多領域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
(四)注重學習策略
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首先要擅于對中日兩國語言和文化進行對比分析,了解易于發生母語遷移的語言特征,有意識地進行歸類總結,合理運用母語正遷移的積極作用,減少母語負遷移的消極影響。其次,給自己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在語言運用的實踐中去感受語言和文化特性,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溝通能力。作為教師,應當了解學生的知識弱點和學習難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指導,針對可能產生母語負遷移的知識點進行重點講解。同時也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語言實踐和文化體驗的活動,讓語言學習真正地發揮其文化交流的媒介作用。
綜上所述,母語負遷移是語言特性差異、文化差異的具體體現,語言偏誤現象也是學習者有效的語言輸入不足、學習策略不當的表現。因此,作為語言教學者和學習者都應重視母語負遷移的產生原因和影響,有針對性地在課堂教學和自主學習中規避其反作用,不斷提升對語言規律的認知。
參考文獻:
[1]黃瑞紅.認知心理學視角下第二語習得中的母語遷移[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12.
[2]黃懷飛.二語習得中的語言遷移及其理論解釋[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
[3]毛文偉.中介語表達失當現象的考察與歸因[J].日語語言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