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雅潔 孟晨
摘要:本文以寧夏地區的寧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寧夏醫科大學、中國礦業大學(銀川學院)四所高校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以近十年來的網絡縮略詞為語料,對網絡縮略詞的使用情況及高校學生對其的態度進行了調查分析,總結了高校學生網絡縮略詞的使用特點。
關鍵詞:寧夏;高校;網絡縮略詞;調查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網民的大幅增加,人們通過網絡進行信息交流越來越頻繁。但限于時間、精力等客觀條件的約束,人們在交流的過程中盡可能地簡略詞匯,用最少的詞匯量表達最大的信息量,因此網絡縮略詞應運而生。楊小平指出:“縮略法是為了使語言經濟而把相對復雜的詞或者短語中的主要成分直接或間接地抽取出來而形成簡短的詞語,用來表達與復雜的詞和短語相同的意義。”(1)所以我們將這種通過縮略法產生的詞語稱為網絡縮略詞。本文將以寧夏高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從動態的角度調查分析他們網絡縮略詞的使用情況。
一、語料收集及調查問卷的設計
(一)語料收集
筆者通過百度及前人所做關于“網絡縮略詞”的文章中,選取了近十年來具有代表性的39個網絡縮略詞開展問卷調查,內容詳見附表。
(二)調查問卷設計
本文根據社會科學的調查表題目數量和調查對象數量的比例,調查對象的數量是問卷題目的5—10倍(2)。調查問卷中共設置了21題,那么選取210個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所調查的問題,本文的被調查人數選擇了400人,是為了更準確地反映出所要調查問題的規律。此次調查從2018年4月25日開始至4月30日結束,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400份,有效問卷387份,有效率為96.7%。本次調查采用完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四所高校的圖書館和電子閱覽室內發放調查問卷讓被調查者進行填寫,并配以個別訪談法,最終統一收回,調查數據結果由人工統計。被調查對象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為了更好地說明高校學生這一群體對網絡縮略詞的使用情況和態度在性別、城鄉、學科上的差異,特將被調查者分為男女組,城鄉組,文理組三個組。
二、調查內容及結果分析
(一)網絡使用情況
網絡縮略詞作為網絡語言中的一種形式,它的存在和發展也有賴于網絡的普及和使用。問卷中之所以設置網絡使用情況這一項,是因為網絡縮略詞的使用情況和上網情況之間有關系。
在所調查的對象中,幾乎人人都會使用網絡,沒有上過網的人數為0。不常上網(偶爾上、很少上)的人數占比7.2%,常常上網(天天上、經常上)的人數占比達到92.6%,可以看出當下高校學生中絕大多數離不開網絡。常常上網的學生中,從性別差異看,男生人數約占到64%,他們上網時大多選擇了打游戲、聊天和休閑(頻率依次為71.1%、45.7%、37.6%),只有22.5%的男生選擇了學習和其他;女生人數約占36%,她們上網時多選擇了休閑、聊天、游戲(頻率依次為61.7%、56.1%、31.3%),只有25.7%的女生選擇了學習和其他。從城鄉差異看,常上網的學生中,來自城市人數占比大于農村人數占比,占比64.2%;從文理差異看,文科生占比53.4%,理科生占比46.6%,幾近持平,差異不大。從每天的上網時間來看,有9%的學生可謂沉迷網絡,每天可達到八小時的上網時間。其余學生上網時間還是較為理性的,以1-3小時居多,占比53%。由以上結果可看出,網絡已深入國人之心,尤其在青少年學生這一群體中,互聯網得到了很好的推行。
(二)高校學生網絡縮略詞使用頻率調查
為了解寧夏四所高校學生對39個網絡流行語的使用頻率,調查問卷中設計了四個選項:經常說、偶爾說、聽過但沒說過、從未聽過。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總體上較為熟悉網絡縮略詞,也經常使用網絡縮略詞。
據“經常說”這一選項排名統計,網絡縮略詞使用頻率排前十名的詞為:造了62.8%,醬60.5%,3Q 58.1%,TMD 51.9%,高大上42.1%,白富美41.1%,然并卵39.1%,何棄療36.2%,細思恐極30.2%,我伙呆27.9%。
據“從未聽過”這一選項排名,網絡流行語使用頻率排后十名的詞為:↓ b刀我d 80.8%,3Q得ORZ 80.4%,OIC 72.1%,BS 71.6%,火鉗劉明68.2%,男默女淚65.9%,說鬧覺余62%,社病我藥58.1%,冷無缺55%,情圣51.2%。
綜上可得,這39個網絡縮略詞被使用的頻率是不平衡的,如使用頻率較高的“造了”(表示知道了)、“醬”(這樣)、“3Q”等詞,它們通過合音、諧音等縮略方式,將日常中常常說的詞句縮減成簡潔、方便、快捷、隱晦的形式,受到學生頻繁地使用,并已進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交流中;而使用頻率較低的“BS”(鄙視)、“↓b刀我d”、“火鉗劉明”(帖子火之前留下名字)等詞,它們多為生僻、與學生的認知相差較遠的詞,適用能力不強,所以學生在日常的交流中往往會把它們忽略,因而對這些詞的使用頻率均偏低。
(三)高校學生使用網絡縮略詞的場合
網絡縮略詞是互聯網的產物。它最初產生時,使用范圍多在互聯網中,但由于網絡縮略詞具有簡潔性、創新性、風趣性等特點,它很快得到了較為廣泛地傳播和使用。問卷中設置使用場合這一項,以此來了解高校學生網絡縮略詞使用場合的具體情況。
網絡縮略詞使用最多的地方便是微信、QQ、MSN、微博等交流工具,人數占比達到61.2%。此外,有35.1%的學生會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網絡縮略詞,由此可見,網絡縮略詞使用的主陣地仍然是互聯網,但已不限于互聯網中,它逐漸地進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交流中。
(四)高校學生使用網絡縮略詞的對象
高校學生多選擇了與同學朋友交流時使用網絡縮略詞,與同性同學、朋友交流使用頻率為75.5%,與異性同學、朋友交流使用頻率為61.2%,而與長輩(父母、老師等)交流時使用頻率僅為8.3%,與陌生人交流時使用頻率最低,為3.6%。調查結果表明,高校學生網絡縮略詞使用對象的選擇以同齡人、同學、朋友居多,與長輩、陌生人交流時使用較少。
三、高校學生網絡縮略詞的態度調查
勁松在《社會語言學研究》中指出,“語言態度影響人們對語言的應用,包括語言的選擇、教學、規范、規劃和發展等”。(3)調查高校學生對網絡縮略詞的態度,可以從態度中了解學生網絡縮略詞的使用情況。
(一)對網絡縮略詞流行所持的態度由調查結果可得,38%的人持支持態度,另有34.9%的人對網絡縮略詞流行與否表示無所謂。對網絡縮略詞這種語言形式的態度調查后也呈現類似的結果,但持“無所謂,順其自然”這一態度的比例有所上升,達到41.9%。這反映出網絡縮略詞的流行及使用受到了一些人的強力追捧,但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人群對此現象冷眼旁觀。
(二)對網絡縮略詞發展前景的態度調查顯示,有56.8%的學生認為網絡縮略詞的發展應局限在網絡虛擬環境之中,因為網絡縮略詞畢竟還是行業語言中的一種形式。有31.1%的學生認為網絡縮略詞將被逐步推廣到人們日常工作生活的語言中。另外有12.1%的學生選擇了不知道。
(三)對網絡縮略詞優缺點評價的調查結果顯示:關于網絡縮略詞的優點,53%的大學生選擇了“幽默風趣”,44.2%的大學生選擇了“新潮、時尚、個性”,接下來依次是“簡便快捷”占39%,“生動形象”占24.9%,認為網絡流行語“沒什么優勢”的占7.5%。關于網絡縮略詞的缺點,“多貶義、臟話,影響社會風氣”這一選項占45.7%,居于首位;“看不懂,有溝通障礙”占30.7%,居第二位;“破壞傳統漢語語言文化和語言規范”占23%,居第三位;“更新太快”和“其他”分別占7.5%和1%;有3.8%的大學生選擇了“沒有缺點”這一選項。
4、對網絡縮略詞流行原因的調查結果顯示,選擇“網絡的普及”的學生占61.8%;選擇“人們獵奇和追求潮流的心理”的學生占48.8%;選擇“各種媒體的宣傳”的學生占39.8%,此后依次為“網絡縮略詞本身的特點”占11.6%,“語言發展的必然規律”占13.7%,“其他”選項占2.8%。由此可見,多數高校學生認為網絡的快速發展與普及、人們獵奇和追求潮流的心理因素及媒體大力宣傳是網絡縮略詞流行的重要原因。
四、結語
通過調查分析高校學生網絡縮略詞的使用情況,得出的特點如下:使用頻率較高的網絡縮略詞,往往是日常交流中常常使用的的詞句通過合音、諧音等縮略方式縮減而成的;高校學生使用網絡縮略詞的主陣地仍然是微信、QQ等聊天工具中,但已不限于互聯網中,有35.1%的學生會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網絡縮略詞;高校學生與同齡人交流時使用網絡縮略詞較多,與長輩交流時使用較少;高校學生對網絡縮略詞流行所持的態度,有1/3左右的學生持支持態度,但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此現象持無所謂、事不關己的態度;有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網絡縮略詞的發展將會被局限在網絡中,僅有不到1/3的學生認為網絡縮略詞未來會逐步進入到日常生活中,而這其中男生占多數;高校學生認為網絡縮略詞的優點主要是“幽默風趣”、“新潮、時尚”、“簡單快捷”等,同時也認為“多貶義、臟話,影響社會風氣”、“有溝通障礙”是其主要的缺點;高校學生認為網絡的普及、人們追求潮流的心理及媒體的宣傳等是網絡縮略詞流行的主要原因;一多半的學生認為網絡縮略詞對他們的交際行為不會產生什么影響,但仍有一部分學生認為會有消極影響。
注釋:
楊菊花.從省力原則看網絡縮略語[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6)
吳明隆.SPASS統計應用實務[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勁松.社會語言學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參考文獻:
[1]楊小平.當代新詞新語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2:213.
[2]吳明隆.SPASS統計應用實務[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43.
[3]楊菊花.從省力原則看網絡縮略語[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6).
[4]盧凡、劉晨紅.網絡“四字格”新語傳播使用的調查研究[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16(5).
[5]武小軍.網絡語言認知情況的社會調查與分析[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6]http://tech.china.com.cn/internet/20180202/3352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