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潔
摘 要 我們正處于一個融媒體時代,各媒介媒體之間,由于共同采取新的數碼技術,形成了相互溝通、融合的趨勢。文章通過分析網絡新聞節目《黨報天天讀》節目主持人的主持風格,指出了現階段網絡新聞節目主持人語言的風格特色,以期為其他網絡新聞節目質量的提升提供參考。
關鍵詞 網絡新聞;主持人;語言;風格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7-0023-02
融媒體日益走進大眾生活,網絡新聞節目的形態和傳播媒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人們對網絡新聞主持人的審美也發生了變化,這就要求主持人的出鏡形式、話語樣態以及主持風格都相應的跟著變化。英國《曼徹斯特晚報》的主編Paul Horrocks對主持人的現狀進行了分析與總結:“我們必須懂得重新創造我們的產品以使其更具競爭力,從而更好的滿足消費者。融合是最好的答案,因為它滿足了那些渴望以不同的媒體形式接受信息的受眾。”
如今信息從單一向多向、多元、立體互相交錯互相轉變,實現融媒體的節目傳播,這時候主持人便不能照本宣科,做個不用思考的機器人,更不能僅僅把編導寫好的文稿看著提詞器一字一字的念出來,而是要做深度的思考者、參與者和體驗者。
1 《黨報天天讀》主持人的語言風格
1.1 語言的現場感強
紙媒在當今社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媒介技術飛速發展,人們不再滿足于聽新聞,閱讀新聞,而更習慣“體驗”“感受”新聞。我們不僅僅希望聽到、看到一些事件的經過,更希望能獲得空間臨場感和時間同步感,從而達到信息獲取的滿足和審美的愉悅。
例如《黨報天天讀》2017-12-07期4分18秒的片段,主持人坐在高鐵上講道:“今晨(主持人的名字)的小伙伴也全程體驗了西城高鐵的首次運營”, “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趙家巖隧道的一座高山上,我們所乘坐的西城高鐵即將要從我身后的鐵路經過”。生動的影像材料,再搭配上通俗易懂,接地氣的語言,這樣就營造出了平民化、輕松化的節目語言風格,主持人的語言,增加了節目的現場感強,給新聞節目帶來更強的視聽體驗。
1.2 語言嚴謹準確
《黨報天天說》作為權威性的新聞類節目,因此決定了其語言必須具備嚴謹準確性。《人民日報》作為國家直接管理的媒體,代表了國家意志,引領社會的價值導向,其對國家的影響力可想而知。因此,在節目的語言樣式上,必須做到準確無誤。不能確定的要使用“可能、大約”等詞語。
例如2017.11.22期節目02:12—02:35的片段中,主持人對烏蘭牧騎古今含義的詳細解釋可以看出語言的嚴謹性,再如02:36—02:50片段“十八大以來,根據公開的消息,習近平總書記總共寫了24封回信”中“根據公開的消息、24”等措辭的使用都體現了節目語言的嚴謹性。其次“重溫人民日報、感受時代變遷”是節目的一大特色板塊“歷史上今天的人民日報”由人民日報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先生講述。這個板塊會經過講述歷史事實引發觀眾內心共鳴。會引用到具體時間,人名和地名,更是直接體現了節目語言的嚴謹準確性。
1.3 加強“說”新聞的趨勢
好的節目是具備“形態感”的,有我們能看到太多報刊欄目和新聞節目了,但是各有各的形態。作為主持人節目的內容,每次播報的選題一般不重復,作為主持人節目的形式,每次播報的形態卻是大致相同的。而這種特征展現出節目形態的獨特性和相對穩定性。
在《黨報天天讀》節目中,形態感體現在兩個方面:主持人會不定期更換;語言方面的個性化。至于主持人更換這方面是優勢還是短板不得而知。
新聞語言的個性化、風格化最早源于鳳凰衛視魯豫的《新聞早班車》,魯豫以一種幾近平常說話的口吻娓娓道來為觀眾說新聞時,觀眾會瞬間產生共鳴和好奇心,會立即感受到了人性化傳播的獨特魅力。通過說新聞的方式,主持人真切自然地與觀眾面對面地平等傳播平等交流,更具有親切的交流感和人情味十足的感染力。“說新聞”的核心,是主持人表達方式的改變,能不能說成功,在于主持人自身的素質和專業實力。
例如在《黨報天天讀》節目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語言“王府井,更靚了,有北京味兒,更有國際范兒;文化遺產啊,要跟得上發展,留得住鄉愁;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今天是冬至,您可別忘了吃餃子”這些句子充滿了溫暖的情感和時代感,很能引起觀眾共鳴。
最生動的例子體現在2017.12.25期節目01:30—01:40中的片段:“厲害了我的大飛機,昨天啊這則消息也是帥爆了我的朋友圈呀,真的要點個贊了!”以及2017-11-13期節目的開頭主持人今晨跟觀眾問好“今天從家出門發現啊,這天兒是越來越冷了,在這提醒您該穿秋褲了!”把自己擺在和觀眾平等的位置上,就像和觀眾聊天頓時即可引起觀眾的關注。又如2017-12-29期節目的開頭和結尾“工作了一年,您辛苦了,馬上就是元旦,祝您身體健康,我們2018年,再見。”滿滿的人文關懷和文藝氣息在一個個細節中足以見得。
這真誠個性的語言背后必定是策劃人懇切的態度,當然也只有做到這些,《黨報天天讀》節目才能一鳴驚人,才能打動觀眾。套路化的形式觀眾已經司空見慣,只有個性化、真誠的人際傳播才能猶如黑馬一般奔向受眾的心里。
2 《黨報天天讀》主持人人格魅力
主持人要面對鏡頭,面對電視機前廣大的觀眾。于是,主持人這個職業就有了“當眾性”。《主持藝術》中說到:“任何具有當眾性的職業,都有著屬于自己的職業狀態;任何生活中的原生態都不能替代具有當眾性的職業狀態。”就像服務員招待顧客要謙讓有禮,醫生面對患者要一絲不茍,主持人也應該有著屬于這個職業的一種狀態。就像劉儀偉主持的《天天美食》,能得到各個不同時期觀眾的認同和喜愛,有職業狀態感是一個強有力的必殺技,也是屬于主持人的獨特魅力。
2.1 真誠地傳播
倪萍說:“藝術家之間最后拼的是什么?拼的是道德,拼的是文化。”馬季說:“藝術最后的競爭一定是人格的競爭。”傳播學之父施拉姆在《傳播學概論》中說:“所有的電視都是教育的電視,唯一的差別是它在教什么。”人格,需要一個主持人由心而發的真誠,真誠地表達,真誠地傳播。由衷的情感,觀眾是能感知到的。當主持人建立起了人格感,那么在他傳播時就會散發特別的人格氣質和魅力。《黨報天天讀》節目的很多主持人,觀看節目時能看到他們真誠的微笑和努力拉近與觀眾距離的態度。這是主持人成功的體現。
2.2 審美修養
作為節目主持人,應該具備思想美——強烈的社會使命感、較高的思想文化修養、優秀的品格;情感美——發自內心的人文光壞、強烈的表達欲望、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形象美——服裝服飾的得體,要與節目和諧統一。這里對《黨報天天讀》節目的建議是在有些節目中主持人有穿低領口服裝、染指甲油等與節目風格不符的情況,若能和節目和諧一致,效果定會更好。
2.3 敬業精神
做好一件事首先要愛上它。只有當你足夠愛它的時候才不會計算得失,才會無條件的奉獻。白巖松說:“我相信新聞有改變社會的力量。”主持人怎么做才能讓新聞影響社會呢?無限的熱愛、絕對的敬業是最好的回答。前段時間韓劇《迷霧》刷屏,女主角為了保住自己女主播的位置不擇手段,放棄和母親最后一次見面機會,放棄一輩子做母親的機會。有人問她:“你已經得到名利了,也還有一年就要退休了,你怎么還那么想保住你的位置,你到底想做什么?”女主角說:“實現正義社會,很多人覺得好笑,覺得像是書里的口號。對我來說像飯碗一樣,我懇切,沒有他不行。我可能會心狠手辣,不擇手段。但是我的新聞是真的,我要剔除那些可能會禁不住金錢誘惑而隱瞞新聞真相的人。”我認為也只有我們每一個人在哪怕很小的崗位上,愛崗、敬業,才能影響這個社會。作為一名播音主持專業的大學生,我懇切的想給予,不是因為我富足,是懇切的想給予。
參考文獻
[1]張倩倩.淺談媒體融合時代廣播主持人應具備的意識[J].西部廣播電視,2017(24):181-182.
[2]李兆陽.自媒體節目主持人特色探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17.
[3]邱蔚.媒體融合背景下的節目主持人直播能力素養重構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33.
[4]周占武.中國新聞類電視談話節目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5.
[5]孫倩.網絡視頻主持人職業素養分析[J].新聞傳播,2015(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