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濤 張伊燾 劉露
摘 要 文章從新聞播音主持的內容、模式、人員和組織結構4個方面來分析新媒體對新聞播音主持的影響,并據此提出相應的對策來促進新聞播音主持行業的變革與發展。
關鍵詞 新媒體;新聞;播音;主持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7-0057-02
1 傳統媒體環境下的新聞播音主持行業分析
1.1 新聞播音主持的內容
傳統媒體下新聞播音主持的具體內容主要基于兩個方面,一個是新聞的內容來源,另一個則是新聞內容的生產過程。無論是消息類新聞、通訊類新聞,抑或是報告文學等都需要完整、穩定且真實可靠的新聞原材料供應。傳統媒體的新聞內容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部分,首先是記者主動通過其特定新聞內容領域的人際資源網獲取消息。另外,公眾可以通過廣播電視臺的熱線電話向專欄節目組提供信息。在新聞報道的生產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方面;首先,新聞的創作應該在新聞專業主義框架的新聞規范中進行;在新聞事件中媒體要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秉承不偏不倚的報道角色向觀眾傳遞信息。
1.2 新聞播音主持的模式
新聞播音主持的模式是新聞中所展現的主題及其表現形式。傳統媒體下新聞播音主持主要通過電視和廣播為媒介手段傳遞信息,與觀眾的信息傳遞為單向模式,即播音主持人傳遞信息,受眾接收信息,雙方之間沒有雙向互動的過程。其次,關于新聞播音主持的報道主題,基本有以下幾類;第一類是“專題類的報道”,其中災難類新聞報道模式和調查類新聞報道模式較為有代表性特征。第二類是喉舌類的報道模式,新聞報道主要圍繞國家官方的活動展開,目的包括利用輿論導向宣傳并支持官方活動,大范圍的推廣政府政策與意見。第三類是服務類的新聞報道模式,即向公眾提供日常生活相關的信息和建議。
1.3 新聞播音主持人員
在傳統媒體環境下,新聞創作者的主要角色是信息的記錄者,他們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挖掘具有價值的新聞素材,通過文字或者圖像的方式記錄下這些事件。由于傳統媒體時期新聞的客觀性和嚴肅性,傳統媒體十分注重社會的輿論導向,因而這一時期的新聞創作往往得經過嚴格的審核,這就要求新聞創作者具備極高的職業修養,一般而言這些創作者都是具有新聞創作專業知識的人員。現場直播的記者需要同時具備快速的創作能力和應變能力,但是演播室的新聞播音者只需要具有較好的現場播音主持功底即可,對新聞內容也不需要做太多的加工,這一時期更加注重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和播音主持人員的端莊性。
1.4 新聞播音主持組織結構
傳統媒體環境下的播音主持結構采用的多是直線職能制或者事業部制或者兩者相結合的組織方式。最初我國的新聞播音主持內容主要是行政新聞因而是政府機構擔任媒體傳播的角色,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改革,政府機構也開始創辦媒體團隊。同時,隨著大眾的需求不斷變化,媒體機構在傳播過程中不斷隨著消費者的口味進行調節和改制。
2 新媒體對傳統新聞播音主持的影響分析
2.1 對內容的影響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播音主持的內容出以下幾方面特點:首先,媒體之間的交流溝通更為廣泛,各個媒體間的壁壘逐漸被信息傳播的高時效性、現場性和紀實性打破,信息共享,信息交流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障礙。各個媒體從不同的視角出發,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進行報道,呈現給受眾的往往是關于新聞事件的全方位立體透視圖景。其次,媒體間的信息開放,信息共享;互相之間的新聞監督,相互制衡,也平衡了輿論導向。
2.2 對模式的影響
互聯網和以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媒介平臺的出現促使信息的流通更為便捷和自由。新聞信息的傳播模式沒有嚴格的限制與規定,新聞傳播不再是單向性的傳播,而是雙向甚至多向的傳播,新聞播音主持人與受眾的互動性加強,而不只是主持人自己在演播室進行播報,他需要實時關注受眾的參與與評論。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的即時性強,頭版頭條更新速度快,公眾的參與度高,關注度高,互動性強。新聞播音主持人也應該遵循新媒體影響下新聞播音主持的模式發展需求,掌握全媒體技術,更多的投入到新聞創作之中去。
2.3 對主持人的影響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新媒體時代下新聞播音主持的內容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曾經占據半壁江山的專業行政新聞的市場份額逐漸被擠占,更多的自媒體參與到新聞傳播活動中來。新媒體時代下,人人都有可能成為新聞的創造者,同時也對新聞播音傳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播音主持人的角色不再僅僅是坐在演播室里的信息傳播者,技術的發展使得演播室變成了主持人的全新舞臺。主持人與觀眾將在這里進行跨空間的代際對話和意見交流,全媒體演播廳的大屏畫面也將實時出現有關新聞內容。
2.4 對組織結構的影響
近年來,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使信息的傳輸速度加快,也使信息的傳輸途徑多樣化。傳統新聞媒體組織機構也逐漸認識到市場需求個性化、多樣化的重要性。目前,各層級的媒體組織包括各大廣播電視臺都在進行單位組織結構的改制與完善,以應對市場需求的新時代變化。首先從應對突發新聞方面,開始提高單位對于突發性新聞的迅速反應能力、時刻關注受眾市場的實時性需求。
3 新媒體時代傳統新聞播音主持的對策
3.1 內容變革
在新媒體影響下,傳統媒體在內容上應該實現新聞生產的專業性與開放性相融合,未來,公眾對新聞內容的參與應該成為新聞內容生產的關鍵環節和重要流程。專業化的報道離不開主持人的專業素養也離不開對公眾輿情的考量。在這樣媒體新聞與公民參與融合互補的機制下,新聞內容的質量也相應會有所提高。新聞內容改革的著力點將主要是公眾的參與度,和目前新聞業務對公眾的開放程度,以此來提升新聞報道的專業化、個性化、多樣化水平。
3.2 模式變革
在新媒體傳播模式的新聞選題方面,由于當下信息源的公開和自媒體的發達,傳統媒體對于新聞的呈現模式不應該將大部分內容局限于黨政報道,風格以宏大敘事為主。而在相關改革方面,國家已經做出了努力,例如中央在2006年出臺了“三貼近”與“三服務”,要求媒體工作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播音主持的模式將以更加“民生”的姿態出現在新聞報道中。
3.3 主持人改革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高速流通,也使得人們對電視新聞直播提出了更高的期望。當前,各個媒體機構要想實現自身在新媒體環境下的進一步發展,提高自身媒體組織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就需要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加強與觀眾的互動,把觀眾的實時評論的內容,速度,甚至時間都作為新聞播音主持人的關注點。特別是在一些突發性新聞和重大希望嫩的報道過程中,要培養新聞播音主持人掌握多點聯動報道的,學習不同情況下掌握不同的媒體技術以達到更好的信息傳遞效果。
3.4 組織結構變革
網絡媒體為信息的轉發提供了一個靈活的新聞播音組織。基于此,新聞播音主持行業要適時進行組織結構的改革,整合組織資源,細化部門職能;并且與其他相關媒體組織進行合作,建立共同的信息資源網。實現信息的流通與共享。為了推動整個新聞播音主持行業的發展,各個媒體機構之間除了競爭關系,更應該以相互信任,相互溝通協作為主,實現共同發展。
4 結論
文章分別總結了傳統媒體下新聞播音主持在內容、模式、人員以及組織結構上的特點以及不足,針對其重點問題提出在新媒體技術下的改革方向。但對于新媒體對新聞播音主持的影響只能是建立在新媒體技術發展現狀所構建的傳播環境基礎之上,畢竟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使新聞播音主持的變革也在隨時發生著變化,因而,新聞播音主持業務也具現階段有無法預見內涵。
參考文獻
[1]隋興.新媒體技術時代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創作樣態的發展[J].西部廣播電視,2017(10):154-155.
[2]宋欣.全媒體生存背景下電視新聞播音主持面臨的諸多挑戰[J].新聞傳播,2016(6):76-78.
[3]陳平.淺談我國媒體組織結構的轉型[J]西部廣播電視,2017(12):40-41.
[4]趙若竹.新媒體技術時代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創作樣態的發展[J].現代傳播,2015,30(12):158-159.
[5]袁敬舒.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創新模式[J].新聞研究導刊,2015(5):45.
[6]關楊,新媒體環境下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思路研究[J].廣電傳媒,2011(9):43.
[7]曾新星.基于用戶生成內容模式的傳統媒體新聞生產創新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3.
[8]王海燕,科林·斯巴克斯,黃煜,等.中國傳統媒體新聞報道模式分析[J].國際新聞界,2017(6):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