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剛
摘 要:本文對“互聯網+”進行了簡要分析,并闡釋了“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人們閱讀模式的轉變,集中討論“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的策略和趨勢,以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 公共圖書館 閱讀推廣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8-00-02
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閱讀模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要面臨市場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不僅要整合閱讀平臺,也要對閱讀模式以及閱讀資源等予以衡量和管理,充分發揚互聯網精神。
一、“互聯網+”概述
2015年,“互聯網+”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首次提起,是一種多樣化的組合模式,指的是互聯網和各種傳統行業融合的統稱,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的過程并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兩種行業的融合,借助互聯網思維建構信息技術和互聯網交流平臺,整合傳統行業發展趨勢和互聯網深度融合策略,從而形成新的行業形態以及領域。基于此,“互聯網+”是對社會行業進行的深刻改革和創新,也是新時期各個領域發展的基本路徑,要整合互聯網資源和產業發展需求,才能順應市場變革。無論是行業服務項目還是行業產品結構,只有從根本上滿足互聯網時代的目標,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尤其是“互聯網+圖書館”,實現了傳統圖書推廣行業的創新性變革[1]。
二、“互聯網+”時代閱讀模式的轉變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的閱讀變化明顯,因此,圖書館常規化管理工作也要順應人們閱讀模式的轉變需求,真正踐行創新性發展和升級。
第一,閱讀渠道得以拓展。在云計算和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信息化技術實現了全面優化,其中,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無論是信息傳遞形式還是信息內容都呈現出深刻變革的形態,基于此,信息的傳播路徑也實現了擴展和升級,信息的傳遞成本逐漸降低,而信息量則大幅度增加。在傳統的信息整合結構中,閱讀的基礎性載體就是紙媒,無論是圖書還是雜質報紙,都是結構固定的單一化信息傳遞平臺。而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遞借助互聯網技術,在移動設備中進行閱讀也成為主流。所以,閱讀本身的擴展使得閱讀渠道得以增加,全面整合單一化渠道以及互聯網管理結構,就能建立健全更加系統化的信息傳遞媒介和平臺,在多元化媒介體系內,無論是閱讀還是資料處理工作都更加的便利和有效,其選擇性以及自由度的增加使得人們的閱讀成本逐漸降低,閱讀環境也實現了提升。
第二,閱讀模式的轉變,在新興技術的發展背景下,傳統的閱讀渠道實現了多元化升級,使得人們的閱讀渠道也隨之增加,尤其是閱讀模式和閱讀習慣的改變,也助推了閱讀模式的變革。2017年,中國新聞出版社對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進行了公布,國民綜合閱讀率為76.6%,其中,數字媒介閱讀率達到了60%以上,相較于2016年,整體上升了6%左右。人們從紙質圖書、雜志以及報刊的閱讀結構逐漸轉變為平板、手機等閱讀方式,正是由于新媒體的介入,使得整體閱讀結構和信息整合機制更加輕松有效。也就是說,在零散化和隨時性特征的推動下,人們的閱讀模式也呈現出了較為新穎的變化。正是閱讀模式的轉變,推動了閱讀結構的時代性發展進程[2]。
第三,閱讀效能的提升,伴隨著“互聯網+”模式的提出和升級,閱讀結構和閱讀體驗不斷豐富,使得數字化閱讀結構更加有效,閱讀環境也趨于友好,正是由于閱讀成本的降低,使得參與閱讀的人數逐漸增多,人們能借助更加便捷化的閱讀方式滿足閱讀體驗。手機、平板以及電腦等智能化終端建立的差異化閱讀載體成為了時代發展的產物,人們閱讀時間逐漸增多,借助互聯網建立了知識點鏈接結構,也為知識點檢索提供了保障,確保閱讀內容更加豐富而整體互聯網結構應用價值也更加便利,不僅完善了無障礙閱讀和實時交流的結構體系,也為閱讀平臺的分享以及閱讀體驗的探討提供了基礎環境。正是基于此,在公共圖書館進行閱讀推廣的過程中,要充分掌握現代閱讀群體的需求,建立精準化閱讀機制,并且為人們提供更加人性化且個性化的閱讀服務,保證推廣效果全面升級的基礎上,實現閱讀效能的優化。
三、“互聯網+”時代和圖書館閱讀推廣之間的關系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圖書館在閱讀推廣工作開展過程中,就逐漸和信息技術相結合,有效分析紙質閱讀資源的同時,開始進行資源體系的數字化處理。也就是說,借助互聯網技術能對數字資源進行及時性的查詢和檢索,然后建立基本的閱讀關系。人們對數字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大,數字資源要滿足閱讀需求,就要對現代化信息技術予以調控升級。基于此,互聯網和圖書館推廣項目之間就形成了互相作用和影響的關系,數字化閱讀平臺的升級要將互聯網作為基本的支撐結構,不斷整合網站資源、數據庫資源以及新媒體資源等,對不同需求的閱讀群體給予差異化服務,踐行優質高效的信息整合管控機制,確保閱讀精品成為主流內容。
另外,在社會節奏不斷加快的背景下,有效整合讀者的閱讀需求,保證處理效率和分析機制的完整程度。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圖書館在閱讀推廣工作開展后,要真正建構兼容個人電腦、智能手機以及電子閱讀器的移動化終端特色化項目,發揮其互動性以及智能性立體閱讀推廣體驗,確保讀者的需求和閱讀愿景得以滿足。除此之外,圖書館在新型閱讀推廣機制建立的過程中,要充分融合互聯網集聚融合能力,借助不同平臺展開閱讀資源推廣和宣傳機制,實現管理標準的全面升級。
四、“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項目
1.轉變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形式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要想從根本上升級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水平,就要建立健全完善且有效的網絡控制機制,整合資源體系的完整程度。
從2015年到2017年,人們借助新興媒體進行閱讀的時間在增長,尤其是手機終端,人們將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閱讀和信息提取,滿足閱讀需求。另外,作為信息傳遞的公共圖書館,也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價值和優勢,融合現代新媒體平臺的基礎上,對線上線下資源以及服務體系予以判定,并且在信息推送以及實時交流方面建立全方位閱讀體驗和服務模式。
例如,“國圖公開課”軟件,不僅僅建立了有效的學習平臺,還對國圖內差異性閱讀資源以及服務進行了整合,真正實現了館藏圖書和網絡化信息傳遞途徑的鏈接以及融合,在激發人們學習興趣的同時,真正建構無縫隙的閱讀機制,確保其動態化特征以及交互性特征得以升級,維護作者的實時體驗和閱讀需求[2]。
2.提倡“個性化”閱讀推廣機制
在“互聯網+”時代,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求成為了行業發展的主流趨勢,因此,為了發展圖書館閱讀推廣項目,也要在尊重個體化差異以及閱讀需求的基礎上,保證用戶體驗得以滿足。
在閱讀推廣工作開展進程中,要在互聯網思維建構的同時,將讀者的基礎性需求和閱讀體驗作為根本以及項目發展的中心,有效落實分眾閱讀以及個性化閱讀,在滿足差異化需求的同時,也為開展閱讀服務項目提供保障。針對差異化讀者,落實興趣愛好、閱讀習慣以及閱讀側重點等基礎性特征展開服務項目,提供相應的閱讀資料以及服務,保證閱讀實效性和基本需求。
2.1“互聯網+”環境中,要對讀者的年齡、學歷以及工作背景等基礎性信息進行統計,借助大數據分析推送相應的閱讀資料和范圍。
2.2建立大數據分析機制,能對讀者數據庫、網頁以及信息搜索等項目的停留時間,以及閱讀評論關注焦點等信息建立有針對性的閱讀推送管理,在信息提取以及微閱讀機制建立后,就能在信息提取后完善深度分析機制的實際價值,確保能全面了解閱讀者的興趣偏好,維護群體推廣機制。
2.3借助數據處理技術,對利用率高以及閑置資源予以判定,全面分析閱讀需求后就能展開系統化的資源整合以及優化措施,從差異性側重點出發,確保閱讀推廣的實效性。
例如,現代人更加熱衷于公眾號、微博等,其中不乏一些較為權威的書評和精彩片段,在滿足讀者閱讀需求的基礎上,也形成了良好的導向性作用,指導閱讀者進行針對性的閱讀。其中,一些新興的“聽書”軟件也可以作為公共圖書館傳遞信息和圖書數據的方式,借助相應的手段將圖書內容轉變為音頻資料,有效整合資源體系的同時,也能為其提供全新的閱讀體驗和推廣服務項目。
除此之外,公共圖書館可以定期發起“年度讀者最愛的十本書”活動,不僅能對公共圖書館資源以及服務予以整合,也能對資源進行系統化推廣,確保圖書館資源體系的完整程度[3]。借助延伸傳統閱讀的推廣措施和管理策略,能為讀者和公共圖書館之間搭建有效的平臺,保證閱讀活動更加具有時代價值,也為閱讀服務輻射范圍的增大奠定堅實基礎,建構系統化的網絡平臺。
3.拓展渠道多樣化
為了全面完善閱讀水平,建構“互聯網+”和其他領域的融合也成為新時期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的發展趨勢。其中,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閱讀器等基礎性智能化終端結構,能保證閱讀不受任何場景和場所的約束。
“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借助其連接數據信息的特點,為圖書館開放性需求提供了保障,也能在更加開放和有效的環境中實現合作,并且無論技術的發展方向如何,都能整合圖書館戰略體系,確保服務的主動性和有效性,滿足全天候服務理念以及要求的同時,保證閱讀文化服務元素能被應用在不同的領域和行業內。基于此,組織機構和行業內部開始形成閱讀意識,真正踐行閱讀推廣和行業工作結合的要求,保證公共圖書館基本目標得以實現。
例如,圖書館和物流公司建立有效的合作關系,借助物流網絡建立送書上門的點對點服務,以及通借通還的服務模式,能在節省讀者時間的同時,從根本上激發閱讀的積極性。另外,將公共圖書館和電視臺進行合作,借助無線電視網絡設定有效的電視圖書館,從根本上滿足人們足不出戶就享受閱讀的需求。公共圖書館在跨界合作中不僅僅是發起者的作用,同樣也是最基本的服務供應者,在建立針對不同優勢整合資源體系的同時,確保體驗活動能為讀者閱讀興趣的攀升提供保障[4]。
例如,圖書館聯合電子書商開展資源的收集以及整理,在流動量大的車站、購物中心以及文化廣場等地區集中放置大型的電子圖書閱讀機,讀者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機,下載相應的電子閱讀平臺APP,就能借助掃碼直接閱讀。這個過程十分簡單,只需要幾秒鐘就能下載完畢,并且完成隨時性閱讀目標。在跨界合作體系中,公共圖書館作為資源的提供者,要結合實際情況和需求進行統籌分析和系統化整理,完善信息傳遞需求的同時,落實更加有效的空間處理體系,確保人們能借助閑暇時間進行輕松閱讀,有效尋求突破。跨界合作結構中,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和時代特征,建構更加多維且全面的閱讀服務模式,提升一站式閱讀體驗,為后續工作的全面開展奠定堅實基礎。正是借助這種協作化的合作機制,建立互聯網結構下的公共圖書館推廣管理措施,維護“互聯網+”時代下閱讀效果的升級。
4.建立“互聯網+”閱讀推廣路徑
在公共圖書管理閱讀推廣項目中,要想真正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就要整合營銷機制,實現推廣活動和信息的完整性目標。只有推廣營銷模式和多樣性結構,才能在顯著提升讀者關注度的同時,維護階段性營銷效果。
一方面,建構微博營銷路徑。目前,微博作為信息傳遞以及發布較快的公眾平臺,人們在訪問信息以及查詢信息的過程中,還能對信息進行評論和轉發等,真正實現了互動行為的實效性,在信息聚合以及傳播速度共同建立以及維系的過程中,整合公共圖書館實際需求的同時,也為閱讀推廣工作的全面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地方公共圖書館能借助微博建立書展、論壇以及讀書推薦活動,強化推廣效率和傳播水平。
另一方面,建構微信營銷路徑,主要是指公共圖書館要開設微信公眾號,建立定期群發短信機制,保證主頁面具備關鍵詞搜索和導航式菜單,以提高閱讀效率和圖書館資源整合水平,建構活動通知結構,完善微信營銷的整體水平。
除此之外,還要整合大數據閱讀推廣機制,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人們借助網絡獲取信息的同時,也能在圖書館了解讀者的基本需求,從而建構更加系統化的讀者數據庫,借助讀者注冊的基本信息以及借閱信息,整合數據建立健全系統化的推送機制,深度挖掘讀者的閱讀需求。借助相應的營銷推廣手段,完善個性化服務水平,完善智能化閱讀推廣措施的完整程度,為后續技術分析以及閱讀管理水平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總而言之,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公共圖書館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尤其是對移動互聯網的管理工作,要整合閱讀效能和管理需求,建構閱讀型知識型全民閱讀機制,并且提高閱讀綜合水平。實現“互聯網+”背景下閱讀的常態化需求,整合時代圖書閱讀特征的同時,確保新媒體平臺的維護工作能滿足實際推廣需求,推廣更加豐富的閱讀活動,將閱讀轉變為生活常態習慣。
參考文獻
[1]姜進.“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跨界融合服務發展范式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6(12):85-87.
[2]劉新菊.淺析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少兒閱讀推廣新舉措——以重慶圖書館為例[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14):149-150.
[3]李杰.”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的轉型——以上海市徐匯區圖書館為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6,36(10):34-35,41.
[4]韓晗.“互聯網+”與市民閱讀的形成--以2015年中國十大公共圖書館借閱排行榜為例[J].出版科學,2016,24(06):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