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琴
摘 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學生在學業、生活、情感、就業等方面,表現出較大的心理壓力、心理負擔。近幾年,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已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通過對大學生異常心理進行分析,并總結出相應對策略,增強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的能力,促進大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多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異常 心理問題 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8-0-01
引言
大學生是黨和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中的主力軍和后備軍,其自身的發展也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比如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升,一些物質化的生活對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觀念產生了較大的侵蝕,導致大學生出現嚴重的攀比心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個系統工程,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要密切配合,不斷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營造和優化一個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社會文化環境,形成一個群體心理健康的大環境。
一、大學生常見的異常心理
1.交際困難導致心理壓力增大
大學是一個微型社會,在大學校園中也反映出一些社會問題,大學生在大學校園中的活動是提前對社會生活進行模擬的過程。在大學生活中大學生必須要和其他的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在交流過程由于不同的個體之間存在個性差異,因此可能出現交際困難,不懂如何與人良好地溝通與交流,有的學生甚至有自閉的傾向,不愿意與人交往,從而導致心理壓力增大。
2.網絡依賴性強
互聯網是大學生生活中的重要工具,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有的大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對網絡產生了較強的依賴性,從網絡中尋求心理滿足,本身被網絡深深吸引,而且沉迷于網絡中無法自拔,一些自制力較差的人就容易染上網癮,沉溺在虛擬世界中,與現實生活脫節,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3.適應障礙帶來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進入大學學習之后,其生活的環境、面臨的人群都和以前的情況大不相同,在進入大學的時候大學生必須要完成角色轉換和適應的過程,但是一些剛入學的學生往往會出現由于不適應大學生活而產生心理壓力的問題,例如有的新生在入學之后發現宿舍的環境比較繁雜,加上每個學生的作息時間都不相同,有的時候在交流過程中就容易出現摩擦和糾紛,不利于大學生之間的和諧相處。另外,有的學生發現大學生活中,自己的優越感受到一定的打擊,大學生活與原來的生活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大學生的自尊心受到挫傷,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學生就可能出現意志消沉、自信心下降的現象。
4.學習與生活的壓力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生在校園中要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學習壓力也逐漸增大,這也使得大多數大學生長期處于沖突和痛苦的環境中,課程的負擔比較重,精神長期處于緊張的狀態,從而出現焦慮現象,產生異常的心理。例如某學校導演系的學生,自設條件不錯,但是幾年的學習生活中一直都有一個很悲觀的想法:做導演必須要出名,但是真正能夠做到出名的導演沒有幾個,而且自己是外地人,在本地又沒有什么關系,這一路從本科到研究生實在是很累,要協調各方面關系,這種壓力實在壓得他喘不過氣,最終辦理了退學手續,大家都為他的行為感到惋惜。這個學生的案例反映出當前很多大學生存在的普遍現象,學習的壓力過大會導致很多學生的心理和精神出現問題。
二、大學生異常心理的應對策略
1.加強心理教育
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大學生活階段學生很容易出現明顯的反抗性,因此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是通過專業的教育手段為學生舒緩壓力。在高校教育過程中,不僅僅要開展知識教育、人文教育,還要開展心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促進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針對當前大學生的心理異常問題越來越嚴重的現象,高校應要做好大學生的心理教育管理。目前我國許多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學時都要進行人格問卷調查,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后分類,針對心理異常學生開展一對一心理咨詢談話。我國高校學生心理教育工作已經步入全面發展時期,已有三分之一的高校成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有些高校的心理咨詢中心已具備相當的規模和水平。“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通過開展了心理沙龍、心理交流、心理話劇等活動來宣傳大學生關注自身心理健康。針對心理異常學生,輔導員應提前做好預警,當發現學生在生活中出現異常時就要警醒,是否出現了心理問題,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讓學生對輔導員、心理指導人員等產生信賴心理,從而將自己心中的想法傾訴出來,正確的引導學生,幫助他們放松、舒緩壓力,形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2.引導大學生學會認識自我
大學生處于成長的關鍵階段,心理變化比較劇烈,外界的各種因素對大學生心理發展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大學生易產生一些極端想法。如何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大學教育管理者考慮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還必須要從大學生自身出發,引導大學生學會認識自我,對自己產生全面的認知,直面自己的人生以及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阻礙,形成健康、積極的心態,積極和困難作斗爭,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樹立自信心,為以后在社會中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3.幫助大學生做好未來的規劃
很多大學生焦慮的原因是因為對未來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將要從事什么工作,會面對什么困難。因此在大學生教育過程中,要引導大學生做好未來的規劃設計,樹立目標,規劃未來,努力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擅長的領域,并且不斷完善自己,充實自己,成為一個全能型人才,積極健康地生活。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更需要心理健康、積極向上的大學生群體。因此,高校需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學生從中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唐海玲.大學生常見的異常心理及應對案例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4)
[2]鄭帥.大學生常見的異常心理及應對案例研究[J].科學導報,2015(13)
[3]許木珠.高校大學生常見異常心理及應對策略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