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劉子龍
摘 要:國學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人文精神,對提升人文修養,增加文化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因此,當前的高職院校教學,要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利用"經典"培養"精英",為培養我國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提供必要的戰略儲備。本文就國學教育與學生人文素養培養進行淺議。
關鍵詞:國學教育 高職院校 學生人文素養 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8-0-01
中國數千年的文化,養育了數百代中華兒女,也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文化發展,中國文化,是人類歷史文明進程中一束獨具魅力的奇葩。而國學經典,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和內核,學習、傳承和弘揚祖國傳統優秀文化,對于個人的成長、民族的發展無疑十分必要,在新時代高職院校加強國學經典教育,要努力發揮國學教育中的教育價值,借助國學的優秀智慧來對高職學生實施人文教育,提升學生的人文索養顯得非常重要,本文就國學教育與學生人文素養培養進行淺議。
一、高職院校開展國學教育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強化實踐操作能力,因為這樣的教育目標,促使高職院校的教師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為主,而對學生其他方面的索養缺少專業的培養,因而,造成了當前高職院校“重技能、輕人文”的教育局面,導致當前許多大學生索質低下,人文索養更是談不上,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達,學生畢業找工作時,很多單位在選拔人才時,不僅注重人才的專業技能,還注重人才的人文素養,因此,高職院校在打造學生“工匠精神”同時,要把人文素養培養注入培養體系,高職院校學生走向社會,其人文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社會的文明進程。
二、高職院校國學教育對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領域的素質教育取得了可喜成就,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了較大提高但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歷程中,我們長期秉承的理念是以就業為導向,這很容易給實踐操作帶來誤區,造成重專業技能、輕人文素養的現象, 甚至有的高職院校借口培養的是技術技能型人才,把與素質教育相關的人文課程大幅縮減,學校幾近成為
企業崗前培訓基地二這種職業教育的功利色彩和短視行為使得高職院校人文素養教育特別是國學教育明顯缺失,導致學生整體人文素養不齊。
1.國學教育促進學生人文知識的積累
中國有著五千年優秀的傳統義化,是我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歷經五千年的義化洗禮,其教育思想永凋不謝,人們熟知的《論語》《弟子規》《大學》《中庸》等,其內部不僅包含著豐富人文知識,還包括古老的歷史義化知識、政治知識、道德知識、語言知識等,學生在學習國學,誦讀經典的同時,提升學生的人義索養。
2.幫助學生對人文思想引起重視
在高職院校開展的“國學講壇”,國學教師不僅要講解某一部經典作品中的歷史義化背景,還要講解所具備怎樣的傳統義化知識,蘊含怎樣的人義思想等等,讓學生充分感受國學的魅力,進而感受我們先人傾盡畢生心血的偉大著作,也讓我們一起感受經典著作中所包含的博大精深智慧結晶。
3.促進社會的和諧
通過國學教育,可以讓學生了解民族文化傳統,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加強內涵修養,塑造具有民族精神血脈的現代中國人格提高綜合競爭力,為將來的就業創業打下堅實基礎,更推進社會和諧文明。
三、加強國學教育促進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措施
高職院校要重視國學教育,把國學經典文化為核心內容,以國學經典教育校本教材為主要載體,以經典誦讀為主要方式,以培養具有“中國靈魂”、健全人格,為學生全面持續發展奠定豐富人文基礎在潛移默化、身體力行中,實現道德素養、全面素質的提升。
1.改革教學內容體系,增設國學課程
高職院校可根據實際,調整教學內容體系,增設國學課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增加國學教育選修課,語文教學中加入國學內容,在教學方法上注人現代經典元素,在教學評價上重視國學素養的評估,可以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展示圖片、播放視頻,以優化教學環境,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
2.加強課外實踐體驗,傳承國學技藝
國學教育路徑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還須重視課外實踐環節,只有課內和課外互補,理論和實踐結合,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在體會中進行實踐,在實踐中升華,才能真正實現“知行合一”的育人宗旨。
3.以校本課程為依托,做好校本研究
當前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無非是語文教學,為適應加強國學教育的需要,有條件的院校可以打造國學館,放置傳統文化器具、書籍等,同時作為選修課程的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語言積累的需要,可以節選了《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千家詩》、《唐詩宋詞》等古典經典著作中的部分內容,編輯了一套適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國學教材,內容上教材可以獨具匠心,加入本地傳統文化相關知識,經典浸潤學生們心靈提升他們人文素養的同時,還能了解到家鄉的古老歷史和現代美麗。
4.以國學文化為特色,營造國學熏陶的環境文化
一是重視可視化國學文化。在校園走廊上、過道、墻壁上張貼國學經典文字,以《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為主要內容,圖文并茂,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在各個班級中張貼孔子、孟子、齊白石等名人畫像,處處展現出一幅幅美麗的畫卷。整個校園里充滿了國學教育的氣息。二是 重視可聽化國學文化。可以把上下課鈴音設置成為國學經典誦讀,學生跟著鈴聲誦讀,誦讀內容一月換一次。一節課的鈴聲有預備鈴、上課鈴和下課鈴,每次響鈴學生就跟著誦讀一次,一天下來學生就跟著誦讀了20余次。廣播站開設國學誦讀、國學知識問答節目,讓同學生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三是打造學校“國學館”,將傳統文化的器具、書籍、荼藝、樂器等納入到國學館,將國學課堂搬進國學館,在古典音樂中品嘗中華荼藝,在四書五經旁,書寫中華漢字。
參考文獻
[1]劉義青;范成寶;趙君.高職院校國學教育有效性融入研究初探[J].高考.2016-09-30.
[2]宋衛澤.試論國學教育與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6-06-05.
[3]荊清霞.中華傳統文化教學模式在高職教育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 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