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的“強詞奪理”是教師在班級管理中比較常見的問題之一,而對這部分學生細細分析,可以看到他們廣泛的知識儲備與快速的反應思維,如若轉變成功,其可成為學習的佼佼者與教師的好助手。因此,作者對本班這類學生經過一學年的幫助指導,現在的他們已經成為學習上進,態度認真的學生,有的甚至成了班級的學習佼佼者。
關鍵詞:學生;“強詞奪理”;成功轉變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2-26
作者簡介:劉孟豪(1967—),男,廣東梅州人,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甄賢小學辦公室主任,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
“強詞奪理”的學生大部分學習成績中等,學習態度時好時壞,思維靈活多變,善于借助課外或者課上的任何有用信息作為借口為自己的不當行為進行辯解。與其他的班級管理困難相對比,這類學生容易被教師忽略,一般教師的做法是只要這類學生不搗亂,就可以了,但是這部分學生卻是班級管理中培優補差最容易操作、最容易改變的學生。因此筆者以本班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轉變思維、提高認識、常抓不懈等方法,幫助他們成長,經過一年的努力,他們中的部分學生已經成功轉變,甚至成為班級學習的佼佼者。
一 、案件陳述與案件處理
案件1
1. 案件陳述
某日早上,我在對班級學生不當行為進行教育與指導改進時,涉事者張XX不服氣地當堂進行反駁,大聲說道:“人非生而知之者,我這樣做,老師你不應該批評我。”學生的反問式的回答,讓我措手不及。但是作為老師的意識告訴我,這件事必須及時處理,而且學生要心服口服才行。
2. 案件處理
張XX說完這些話,作為教師的我環視了其他學生,看到他們一部分學生尤其是今天被我重點“照顧”的學生看著我,從眼神中我看到他們非常認可張XX的話。于是第一步,我問張XX“人非生而知之者”這句話是從哪里看到的。得知張XX是從主題閱讀書上看到的,我又順勢問他這句話后半句是什么,張XX說不知道。我將這句話的出處、完整的意思說了出來,并與學生進行討論。第二步,主動出擊,占據主動。回到本次事件上來,首先討論學生找的這個理由是否成立,是否真的是理由。最終引導學生做任何事情時,不要去找任何理由,要正確分析這件事情是否可做,可做的事情如何做好。不給學生緩沖的時間,就是要告訴學生這樣的做法與學法是不恰當的,讓學生自己以及其他學生感受到,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不應該進行的。第三步,單獨談話,深化認識。課后,我及時與張XX單獨談話,以“語文主題閱讀”為突破口,表揚他興趣廣泛,記憶力強,但要正確認識自己,把自己學到的用到正確的地方。交流先從學生的優點開始,這樣才能抓住學生的心,學生才能從內心深處跟老師產生共鳴。后面的引導打下堅實的互動基礎,讓學生心悅誠服地跟著老師改善自己、提高自我。第四步,長效機制,環境感人。構建一個敢于說不會,說我錯了、我改正的班級環境,讓不找理由、敢作敢當成為一種班級風氣,幫助張XX穩步成長。張XX的成長之路肯定需要時間去保證,在班風的引導下,在自尊、自愛、自強的自我修養影響下,張XX一定會慢慢進步、慢慢改善。
案件2
1. 案件陳述
某日上午大課間,李XX不跑步,我詢問其原因,他說腳崴了。而在大課間游戲環節時,李XX不僅活動積極,而且展示出高超的競技水平,而我在此詢問:“你不是腳崴了嗎?為什么還要參加活動?”李XX順口回答:“他們讓我一起參加的。”
2. 案件處理
第一步,即刻停止,承受代價。通過運動表現分析可以得出:李XX身體狀況良好,腳崴只是他不想跑步的借口。因此我馬上停止李XX的體育活動,讓他離開了心愛的籃球活動,不僅讓他明白他的謊言被揭穿了,而且讓他明白他必須為他的謊言付出應有的“代價”。通過對李XX的反問,同時回想自己的科學課,都告訴我,李XX是一個會“選擇性”不舒服的孩子,如果不加及時教育,不利于李XX的提高與進步。
第二步,主題教育,加強共識。我利用本周班會課,以“我不想跑步,但我想打籃球”為主題,如何得到老師的同意和認可為目的的班會課。通過與學生討論得出,解決的方法有好多種,而“強詞奪理”式的找借口是不對的,并且找借口帶來的不良后果是非常嚴重的。心與心的交流,讓學生深知問題的嚴重性與改正的必要性,同時解決方法的探討,讓學生明白正確合適的進步方式與方法。
第三步,班風教育,和諧高效。構建一個會思考、敢說話、有創新的班風,這樣學生才會逐漸養成正確的、理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做法的習慣,最終在將來的生活中養成正確的處事習慣。
二、案件處理方法手段總結與反思
1. 主動出擊,靈活多樣
“強詞奪理”的學生,其特點表現出不認輸、不認錯,所以教師在問題出現時一定要主動出擊,不能暫時放置甚至只要不搗亂就忽視的消極處理方法。教師在處理這類事件時,要采用靈活的處理方式,“圍追堵截”,尋找適合學生特點的處理方式,正面問題的時候不激化新的問題,合理地解決問題。
2. 認識錯誤,達成共識
問題處理的最終結果,就是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當行為、改進的方向。因此教師在處理學生“強詞奪理”的事情時,應不僅僅停留在讓學生明白自己的錯誤上,而且要讓學生懂得改進的方向、改進成功以后的結果。當學生體會到自己不再“強詞奪理”后會成為怎樣的學生后,一定會與老師達成心靈上的共識,才能接受老師、同學的建議。
3. 構建環境,家校合作
環境可以潛移默化地產生影響,使學生從內心深處激發改進的內驅動力。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建立不找理由、接受錯誤、勇于改進的班級環境,這樣才能讓優秀班級小助手的引領帶動,激發問題學生的內心動力。問題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其家庭環境是其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教師一定要與學生的家長細致、詳細地溝通,達成幫助學生改進的共識與改進的方向。
4. “十八歲教育”,共創未來
教師評價,第一要做到學生聽得懂,第二要做到有針對性與深刻性,第三要有方向性。因此筆者在解決“強詞奪理”的突發事件時,時刻做到有理有據有節,讓學生聽得明白,這樣學生才能明白是自己錯了,找理由更是一件錯誤的事情。“十八歲教育”,是讓學生意識到,十八歲以后,自己的行為如果不改進,將會帶來什么,也就是改進的必要性、方向性。這樣,學生從內心深處激發改進動力,達到預期效果。
三、結語
作為一名科學教師,在學生的引導上受制于教學時間與教學任務的影響,但是不應該忽視對學生的管理與幫助。必須清楚認識到:
(1)學生由于不成熟性、性格的不穩定性,很容易受到其所在環境的影響。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重視班風家風的建設,同時也要不斷地學習與反思總結,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幫助方法與指導策略。
(2)重點突擊與潛移默化相結合。重點突擊,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以及問題帶來的現在的、未來的影響,讓他們明白這個問題必須解決。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家長的影響、教師的示范、學生的互助,讓學生在積極、陽光、健康的環境中不斷改變自我,不斷創造自我,最后超越自我。
參考文獻:
[1]高聰聰,李臣之.非在編教師專業發展狀況的調查研究[J].教師教育學報,2015,2(5):88-94.
[2]王漢宗.農村特崗計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以寧夏西吉縣為例[J].教育探索,2014(3):87-88.
[3]王 坤.民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建議—基于貴陽市民辦中小學校的問卷調查[J].教師教育報,2014(6):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