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衡
摘要:《抹大拉馬利亞》是現存最完整的一部中世紀圣徒劇,敘述了抹大拉馬利亞懺悔救贖、到馬賽傳教,晚年在曠野中生活以及死后升入天堂的故事,劇中塑造了抹大拉作為罪人、見證人和圣徒的復雜形象。
關鍵詞:抹大拉馬利亞 形象 圣徒劇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0-0142-03
《抹大拉馬利亞》是現存最完整的中世紀圣徒劇之一,取材于圣經中抹大拉的馬利亞的故事。事實上,迪格比版本構建了抹大拉生活的一個完整的敘述。戲劇主要包括馬利亞早年墮入罪惡,懺悔皈依,后來她受到啟示使馬賽國王和王后皈依基督教,晚年在修道院和沙漠中的生活以及最終進入天堂等情節。抹大拉的馬利亞故事開始于耶穌受難復活的故事,因此戲劇以提庇留、希律王和彼拉多等專制統治者夸耀自己的權利開始,將耶穌受難故事和馬利亞皈依劇雙重的故事結合在一起,籍此提高抹大拉的馬利亞作為圣徒的品質。戲劇展現了抹大拉三位一體的形象:一個罪人,充滿愛而皈依的婦女和第一個重要的證人、一個典型的使徒和傳道者。
一、有罪的女人
在早期拉丁語教父著作中,馬利亞被認為是貝瑟尼的馬利亞,曾經膏抹耶穌,并且最終被認為是另一些膏抹女人中的一個,尤其是路加福音中的有罪的女人。沿著這個發展方向,就導致了與其她不同婦女的故事相混淆。格利高里一世的著作將福音書中多個女性的故事合成一個標準的馬利亞形象在西方廣為流行:抹大拉馬利亞就是城中那個有罪的婦女,后來坐在主的腳邊并聆聽他的話語;在門徒早就四散之時,她固執地守在圣墓前哭泣,尋找墓里的主,她被應允向門徒們傳播復活的消息;她就是身上有七個鬼的那個婦女。有學者認為:“從其他故事而來的女性已經覆蓋了基督新約的馬利亞抹大拉。”[1]
在迪格比戲劇《抹大拉的馬利亞》[2]中,利用了標準馬利亞的故事。在戲劇的開始時,抹大拉馬利亞出身貴族,是抹大拉城堡主人塞勒斯的女兒,她的姐姐馬大,她的弟弟拉撒路。塞勒斯忽然生病并且去世,孩子們無限悲傷。于是“俗世”“肉體”和“魔鬼”(引號表示劇中抽象概念化的人物)紛紛在自己的舞臺上“夸耀”自己,其后“魔鬼”走向“俗世”,他們召喚“肉體”形成一個小團體陰謀攻擊抹大拉的馬利亞的美德。“淫蕩女士”具體負責實施計劃。在“七宗罪”包圍了抹大拉城堡之后,馬利亞仍然沉浸在喪父的悲痛之中,“淫蕩女士”趁虛而入,成了她的朋友,“淫蕩女士”帶她離開城堡到耶路撒冷的一個小酒館。馬利亞遇到獻殷勤的青年“好奇”,他請她喝酒,并表達對她的愛慕之情,于是馬利亞沉溺于情欲之中,“魔鬼”對他的犧牲品非常高興。戲劇揭示她被“淫蕩”之罪占有(被人格化為女性的引誘者),為了一個男性引誘者而墮落。抹大拉的馬利亞的墮落主要是因為她的女性身份:
難道你們不知道你們當中的任何一個都是夏娃嗎?上帝對生活在這一時代的你們的性別宣判就是:罪責也必須和你們同在。你們是惡魔的通道,你們是禁樹的拆封者,你們是神圣律法的第一個背棄者,你們就是勸告惡魔不英勇不足以有殺傷力的女人,你們如此輕易地毀掉了上帝按照自己形象所塑造的人。由于你們的背棄,有了死亡,甚至連上帝的兒子也不得不死去。[3]
劇中多次強調抹大拉的女性身份,根據圣經的思想因為夏娃的悖逆,女性與魔鬼的斗爭固定的模式,女性的必然命運就是墮入罪惡。
除了女性命運的這種必然性。戲劇多角度塑造充滿活力的誘惑。例如,“世俗”是撒旦的同盟,他企圖追求“獎賞夫人”,于是咨詢并雇傭“肉體”和“淫蕩女士”幫忙。當“肉體”被召喚時,他不能抗拒“淫蕩女士”的擁抱和熱切的親吻,這個擁抱帶著下流的滑稽和隨后精神上萎靡的結果。《抹大拉的馬利亞》在構建墮落的人如何獲得恩典這個主題的時候,人類本能的淫蕩透過舞臺的滑稽模仿得到強化,肉體被淫蕩引誘形象地展現了抹大拉馬利亞的處境乃至人類的境遇。抹大拉的墮落類似于肉體與淫蕩的關系,進而突出惡的誘惑。
《抹大拉的馬利亞》根據現實社會中人類的經歷,完成了客棧誘惑這一場戲。“好奇”是一個情場高手,更是一個花花公子,用奉承的話語向馬利亞示愛。他向上帝保證,他對馬利亞真摯的愛,并希望她能感到他的愛,他激情澎湃地話語終于說服了馬利亞。馬利亞屈服于“諂媚”諂媚和“好奇”是因為滿足了她自己對社會優越性的渴望,這也表現了馬利亞自我意識的覺醒。馬利亞受到諂媚與美酒的影響:幾杯之后,馬利亞稱“好奇”為“我親愛的寶貝”,愿意跟隨他“到世界的盡頭”,聲稱絕不離開他并且愿為他而死。在這個誘惑的場景中,借著酒勁馬利亞向客棧里的一個花花公子興奮地表達的愛情。在撒旦幸災樂禍的說話后,抹大拉的馬利亞從愛的涼亭返回,到了一棵樹下,等候直到“某個愛人到來”。某人表明不是確定的人——而且他承認嬉戲的快樂,她用“開花”回應“好奇”像花似的舞者,表現諂媚奉承之愛的愉悅。因為這種世俗之愛為神之愛所抵制,“淫蕩夫人”一個粗俗的小丑卻把馬利亞引向墮落。抹大拉馬利亞也因為放蕩荒淫而聲名狼藉。
二、懺悔者
馬利亞的懺悔與復活事件緊密相關。她的弟弟拉撒路因病去世,馬利亞在抹大拉城堡等待耶穌使他復活。拉撒路的復活成為懺悔的轉折點。恩典就是寬恕者探索記憶中復活敘述的深層含義,復活的敘述是探究持續痛苦中對基督的認識和自我認識的根基。[4]圣經中認為基督復活的門徒同時承認自己就是背叛他的那些人。對基督的認識,自我認識相關聯,這也包括痛苦地面對過去和逐漸減少的痛苦記憶。復活敘述的論述中,使徒社會開啟對上帝過去的歷史的記憶。抹大拉馬利亞的悔悟與耶穌使拉撒路復活有直接的關系。劇中故事從729行至925行敘述了拉撒路的死亡與復活,具體的內容依據約翰福音拉撒路的死到拉撒路的復活進行改寫。為了突出馬利亞悔悟的過程,增加戲劇的豐富性,戲劇進行了一些必要的鋪墊:當馬利亞在一個涼亭附近的大樹下睡覺時,善天使鼓勵她走向美德。后來在西蒙的家里遇見了耶穌,耶穌為她祈禱,從她身上趕走了七個鬼,隨后這七個鬼進入地獄,并在地獄中挨打。此時,馬利亞心中已經埋下悔悟的萌芽。接著馬利亞返回抹大拉城堡,她的弟弟拉撒路和姐姐馬大歡迎她回家,但不久拉撒路就生病即將去世,馬利亞開始祈禱:“我,這個罪人,祈求恩典;只有憐憫能夠治愈我的疾病。”(759-760行)于是拉撒路悲傷的姐姐們,派人去請耶穌。一聽到他的朋友生病了,耶穌在自己住的地方又停留了兩天。因此等他到來,他發現拉撒路已經死了四天。在談話中,馬大和馬利亞承認相信死而復活,并且也相信他作為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彌賽亞。一看到馬利亞,猶太人已經安慰剛剛失去親人的姐妹,耶穌也哭了。他行神跡,讓拉撒路從墳墓中復活。他向馬大說,馬大和馬利亞贊美耶穌:“您是榮耀里最偉大的主。”“我們相信您救主!耶穌,耶穌,耶穌。”(921行)馬利亞在看到拉撒路重病即將死亡的時候,她喚起了自己對耶穌的記憶,想到自己所犯的罪,心生悔悟。在拉撒路死而復活的過程中徹底回歸自己的信仰,抹大拉馬利亞作為懺悔者的形象躍然紙上。
三、使徒中的使徒
戲劇富有活力地發展了由圣經和中世紀材料提供給抹大拉的馬利亞構建的潛力。圣經中的抹大拉的馬利亞是撩人而神秘與其他女性懺悔者混合的形象。她是受到教誨去告訴其他門徒耶穌復活的詳細消息,因此這在基督教的記錄中是最重要的消息,這使她獲得使徒中的使徒稱號,但是把好消息帶給她的同伴們與向公眾傳教不同。這些相當朦朧的故事的結合匯聚在未經中世紀文本和創造神話的圣徒傳記的過程中的動力。
劇中,在耶穌被埋葬之后,三馬利亞到墓前,遇到兩個天使。天使告訴三馬利亞,耶穌復活的消息,并且派遣她們告訴其他門徒,因為將要顯現。接下來馬利亞遇到彼得和約翰,他們跑到耶穌的墓前,馬利亞緊隨其后。當彼得和約翰離開后,馬利亞獨自哭泣,天使問她:“婦人,婦人,你為什么哭呢?”(1059)馬利亞以為耶穌的尸體被移走。耶穌向馬利亞顯現。
耶穌:婦人,婦人,為什么哭泣?你找誰呢?告訴我。
抹大拉馬利亞:好先生,告訴我,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哪里?我便去取他。(1063-1068)
耶穌叫著馬利亞的名字。她認出了復活的基督,并且想要去擁抱和親吻耶穌。耶穌說:“不要摸我,因為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你往我兄弟那里去/告訴他們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1071-1079)抹大拉馬利亞說:“我首先看見了主/我以為是看園的。”(1080-1081)劇中根據約翰福音“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約翰福音 20:11-18)通過戲劇動作與對話的形式形象地表現了抹大拉馬利亞是耶穌復活的見證。
迪格比戲劇的第二部分抹大拉被塑造成一個獨立的使徒。抹大拉馬利亞到馬賽傳教,主要事跡包括與異教的斗爭,使馬賽的國王和王后皈依,在曠野生活三十年,升入天堂。基督出現在天堂并且派天使拉斐爾啟示馬利亞讓馬賽王國皈依,她漂洋過海向國王傳道,然而國王拒絕了她。盡管國家的人民非常富有卻沒有人接納他們,他們只能居住在異教神廟的門廊里,來來往往的人群向異教神祭祀,于是馬利亞向這些異教徒傳道,并且借助神跡使異教徒的廟宇著火,砸碎虛假的偶像。
為了讓馬賽的國王和王后皈依,馬利亞在王后和國王的夢境中顯現,表達對他們異教信仰的憤怒,于是國王給基督徒們分發房屋和生活所需。為了給所傳的信仰辯護,馬利亞滿足了國王和王后的愿望,他們將來會有一個兒子。王后懷孕后,國王執意要去見彼得,王后堅持與國王一起去,在海上遭遇暴風雨,死于難產。在馬利亞的幫助下孩子長大,妻子死里復活,國王發出陣陣贊美之聲,最后國王帶領人們都皈依了基督。劇中抹大拉馬利亞傳教、行神跡、看病、使死人復活還有曠野生活等內容的敘述事實上是與耶穌生活的照應,直到戲劇最后馬利亞升入天堂的見證是一個神父,與馬利亞自己對耶穌的見證一致。
總而言之,迪格比戲劇中表現的抹大拉馬利亞形象深深根植于悠久而發展變化的圣徒傳統。這個傳統始于基督教會初期圣經對抹大拉馬利亞寥寥無幾的敘述。根據約翰福音的敘述,抹大拉馬利亞是第一個傳播耶穌復活消息的人,因此成為早期教會重要的形象。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對“標準的馬利亞”的論述為教會提供懺悔、宗教崇拜和冥想的具有說服力的精神生活模式。抹大拉馬利亞是耶穌身上趕走七個鬼的懺悔者,耶穌復活的第一見證這都為她從罪到神圣的突轉,與耶穌的密切關系以及最終變成“使徒中的使徒”提供了戲劇性的潛質。迪格比戲劇的作者在塑造馬利亞這個復雜形象時使用了圣經和圣徒傳的材料,同時也加入了自己的部分創造。新約福音書的敘述構成了戲劇第一部分的主要內容,圣徒傳記勾勒出了戲劇中馬利亞的生活、傳教活動以及沙漠中的冥想。因此,馬利亞的形象成為文化變革時期分水嶺上的一個復雜形象。
參考文獻:
[1]Jane Schaberg.The Resurrection of the Mary Magdalene: Legends, Apocrypha and the Christian Testament.New York: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4.
[2]戲劇文本引用均出自The Digby Play of Mary Magdalene. At From Stage to Page -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Drama.NeCastro,Gerard,ed.
[3][美]內爾·諾丁斯.女性與惡[M].路文彬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4]Crutis Perry,John Watkins.Shakespeare and the Middle Ag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