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園明
摘 要:本文根據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三大維度的界定,從中選取體育品格作為研究的重點,采用案例的形式進行解析,并且總結提煉小學生體育品格培育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體育品格;堅持;合作;規則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8)05-0040-02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由體育情感與品格、運動能力與習慣、健康知識與行為三個維度建構,其中體育品格的具體表現為:能堅持、善合作、守規則等[1],這些表現都是學生核心素養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實際培養的過程中又存在實施難的現狀,一線教師如何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具體落實值得研究。為此,筆者對體育品格的培育進行案例剖析,并提煉了相關策略。
一、策略一:情緒綜合調控,鼓勵堅持不懈
案例1:筆者用水平三(六年級)的學生組織了一場跨越式跳高比賽。按照體育課的四列橫隊簡單將學生分成了4大組,然后宣布進行跨越式跳高積分賽,起跳高度男生為65cm,女生為60cm,每一高度3次機會,3次不過即為失敗,下一高度升5cm,跳過一個高度計1分,最后小組所有成員分數相加,總分最高的小組獲勝。
比賽戰況簡析:(1)起初因為是比賽,學生都全情投入,信心滿滿,想證明自我;(2)隨著高度的不斷增加,失敗的學生便被淘汰,出現一系列問題,產生了怎么也跳不過、失去興趣、發火抱怨高度太高等負面情緒;(3)積極情緒高漲的小組越戰越勇,消極情緒充斥的小組越發消沉。
體育是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活動。在教學中不難發現,學生會因為成功的體驗而越戰越勇,反之則意志消沉。如案例1中,學生的情緒變化導致其能否積極堅持參與比賽而產生了不同的結果。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對此,可以分兩步來調控學生各方面的情緒,從而培養能堅持的體育品格。
1.因人而異的個人挑戰
獲得成功體驗能激勵學生挑戰困難,針對這種心理特征,教師應該設計差異化的挑戰,讓學生無論在自己擅長或不擅長的項目中,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從而能堅持練習。
改進措施:用鞋盒代替統一的橫桿
讓學生自己帶好5~6個鞋盒,根據自己的情況用鞋盒組合設定高度,不斷挑戰自我極限。這樣一來,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既安全,又能進行個性化練習。學生看著自己一個個壘高的鞋盒也自然產生成就感,讓每個學生都能明顯感受到自己的進步是個人能堅持品格挖掘的關鍵。
2.團體分層的集體比拼
案例1中,教師按四列橫隊分組,學生差異較大,導致身高小、能力差的學生無法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必然會使其產生負面情緒,而不能堅持練習。
改進措施:先組內比賽再組間對決
先讓學生按四列橫隊自然分組,內部一較高下,根據水平高低分出四個檔次,然后教師安排四個區域,讓每隊對應檔次的選手在相應的區域進行比賽,得分最后記錄到原小組的總分內,小組分數高為勝。如此一來,和水平相當的選手進行比賽,大家都有體驗成功的機會,并且為原小組貢獻力量,減少了負面情緒的產生,成就了學生能堅持的品格。
二、策略二:合作意識的養成,促進學生交流
案例2:在進行水平一(二年級)的學生前滾翻教學時,筆者組織學生合作練習,并講解示范了保護與幫助的方法,要求一位同學進行練習,另一位學生檢查動作糾錯并做好保護與幫助,最后進行小組評比,看哪一組能更好地完成任務,進步最大。
練習實況簡析:(1)學生保護動作不按要求做,有的甚至戲弄同伴發生矛盾;(2)直接無視合作要求,無視同伴的練習,不糾錯保護與幫助;(3)最終小組評比時,因沒有好好合作得不到好評的小組內部發生矛盾,相互責怪。
有人認為,把幾個學生放在一起練習就認為是合作(如案例2),其實這只能稱之為小組練習,因為這樣的分組未必能達到效果,反而容易產生矛盾,甚至導致傷害事故。因此,教師應科學地組織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交流,從而養成善合作的體育品格。
1.讓學生學會互相欣賞
如今的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都較為自我,簡單化地開展小組練習就會出現案例2中的情況。在互相欣賞中尊重同伴,是開展合作的前提。
改進措施:分工觀察打分,學會欣賞。
筆者將前滾翻的四個技術環節分別設置評價標準,安排5個學生一組,1人練習4人分工打分。在打分的基礎上去發現、比較,看看組員的動作質量如何,哪一個環節比自己好,最后找比自己動作好的同學幫忙糾錯。這樣,每人都有一份責任,在觀察、評分的過程中欣賞到了他人的長處;在幫助他人的時候也體驗了助人的樂趣。如此一來,為善合作的品格養成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讓學生明確自身職責
案例2中,低年級學生并不能深刻體會前滾翻保護與幫助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讓學生更重視自己的這個小崗位呢?
改進措施:加強崗位評價,落實責任
首先,教師規范展示保護與幫助的方法,并示范如何對保護與幫助的學生進行打分;然后,組織4位學生一組,兩人進行合作練習,另外一人為練習同學打分,一人為保護與幫助的學生打分;最后所有組員兩項分數相加評比,總分高的小組就會獲得勝利。這樣一來,保護與幫助的學生明確了自身的職責和要求,并在評價中感受成功的快樂,真正獲得了合作體驗,進一步促進善于合作品格的形成。
三、策略三:規則意識的強化,轉變學生行為
案例3:在進行水平三(五年級)籃球行進間運球教學時,教師組織了一場運球接力比賽,要求學生從起點出發“S”形繞過障礙物(15米)返回起點雙手把球傳遞給下一位同學繼續,各小組每位成員都完成一次即算比賽結束,速度快的小組為勝。
游戲現場簡析:(1)有學生因為落后,不繞障礙,直線運球以減少跑動距離;(2)運球不熟練的同學雙手抱球跑;(3)傳遞球給下位同學的時候還未到傳遞處,老遠就將球拋回;(4)因為這些不守規則的行為發生,學生相互扯皮。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行為規范、加強規則教育的關鍵時期。案例3中,雖然教師提出了相應的比賽規則,但是學生卻出現了很多犯規的行為,比賽變成了“賴皮賽”和“追責賽”,有效抑制這些行為才能養成守規則的體育品格。
1.規則意識的建立
體育課堂中,教師為快速組織,往往會把比賽方法說得很明白,而對規則的講解和執行則一帶而過,造成學生規則意識的薄弱,因此,規則意識的建立需要老師特別強化其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
改進措施:學生自定規則
案例3中,教師可以不急于公布規則,而是反問學生:“你們覺得需要哪些規則來讓比賽公平進行?”學生的作答便會使得規則的建立更加民主和有說服力,在學生說規則的過程中,規則意識就逐漸建立起來。在比賽的過程中,教師重點關注學生規則的遵守,第一次組織比賽后,教師讓學生及時反饋出現的不守規則的行為,并取消犯規小組的比賽成績。第二次比賽前,再一次討論和完善規則,請學生裁判員來參與監督。這樣,學生犯規的行為逐漸消失,守規則的品格便會逐漸形成。
2.規則的激勵作用
規則給孩子的印象一般是刻板的、約束的,如何在守規則的前提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規則人性化地刺激每一個層次的學生積極參與練習呢?
改進措施:增加特殊條款
案例3中,根據學生情況,第一次比賽結束后在規則上附加“特殊條款”,“特殊條款”面向“守規族”小組和“犯規族”小組制定,要求“犯規族”小組起點退后1米,“守規族”小組向前移1米。如此一來,在合理范圍內的“不公平”便會激勵所有學生在守規則的前提下參與比賽,爭取獲得勝利。這樣激勵式的約束,才能更好地促使守規則品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