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玥
【摘 要】隨著我國經常經濟建設飛速發展,國內金融體系發展日益完善。金融證券投資已經成為當下人們主要的理財方式。基于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現狀,從投資者心理角度對其投資決策進行理論研究。因此,本文通過以行為金融學為切入角度,對我國資本市場中的投資策略進行具體分析,側重提出了行為金融學在投資決策中的影響與作用,并提出相應的優化建議,為我國證券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資本市場;金融證券;風險
近些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推進,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經濟規模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位置,經濟增長模式實現根本轉變,基本完成了技術粗放型向技術精密型的產業過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金融市場、投資市場和服務市場整體發展質量不斷進步,在此環境中,我國金融證券市場發展已經處在相對成熟階段,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在市場活動中起著根本作用,直接影響到證券金融市場的穩定與發展,因此,順應市場要求,建立理性、正確的投資決策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對行為金融學的詮釋與研究,結合當下證券投資者的主要心理,針對性的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決策意見,以證券市場為角度、以投資者心理為核心,切合實際的將投資策略落實到實處,為投資者更好的獲取經濟收益打下堅實基礎。
一、行為金融學的基本概念
現階段,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建設迅速發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與相應金融機制日益成熟的基礎上,金融理財投資不在是單一片面的資金投入,而是較為系統化、合理化的更為目的化的理性投資。因此,行為金融學的孕育而生代表了我國金融市場與證券市場的發展成熟程度。相對投資者而言,行為金融學是心理因素與客觀想法為主導的一門學術研究。“行為”是指投資者的心理素質與在投資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反應,進而引發的行為動作。行為金融學認為在起伏波動的證券金融市場,證券價格不受證券本身的影響,而是受到投資者自身行為的主導。另外,行為金融學認為證券市場并不能充分反映該金融體系的實質性與控制性,證券的價格信息會受到更為深層因素的影響與波及。比如:國內貨幣發行政策、實體產業發展規模和結構、商業金融機構發行證券整體規模、進出口企業貿易開展指數、外貿伙伴國市場開放程度,等等,均會與證券金融市場發生直接或間接的經濟作用,并在不同時期表現出價格的波動,進而影響到宏觀經濟的活躍狀態。
二、行為金融學主要理論
(一)期望理論
期望理論是行為金融學重要的基礎理論,是反映行為金融學的實質內涵所在。期望理論與傳統金融學不同,它更注重“期望”性。傳統金融學中投資者是避免風險、是厭惡風險的。對風險造成的損失產生嚴重的恐懼心理,這也是傳統金融學對投資者回避風險的基本詮釋。而行為金融學中的期望理論,發映出投資者的投機心理,行為金融學中將投資者歸納為行為投資者。他們大多數對風險來臨抱有一定期望,多為“風險越大、收益越大”的投機心理。在高收益面前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學的投資者基本雷同,但在風險危機面前,行為投資者更關注風險危機的可變性與逆轉性,這也是期望理論的基礎核心所在。這種“期望”往往是對風險與危機的期望也是目前我國多數投資者的心理體現。
風險危機的可變性客觀上看是存在的,因為風險存在和發生作用的過程中,也對周圍的環境因素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引起外界環境的同步變化,于是,風險的強弱、種類、作用范圍也發性了動態的演變,投資者可以在這個時間范圍內獲得轉機。另一方面,風險演進過程中,也可能沿著負面方向發展變化,不利于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中獲利出場。
(二)羊群效應理論
羊群效應是當下我國股市較為常見的跟從行為,羊群效應理論中深刻地將其“盲目跟從”與“理性跟從”進行合理性詮釋。其中,“盲目跟從”多為新入場的初級投資者,他們對證券市場并不十分了解,對其股市的波動性與必然性了解不夠。在實際的運作操作中經常受到某個人的決策影響,進而產生一味“冒風跟從”的行為。這種跟從行為的結果性極為不穩定,對未來風險的不確定造成了投資者相應的利益損失。而“理性跟從”區別與“盲目跟從”的片面性與盲從性,理性跟從是羊群效應積極面的重要體現,是指投資者對證券市場與股市價格波動具有一定的掌控能力,通過對某人的正確決策的研究分析,最后做出建設性的理性跟從,在風險避免與利益收益方面取得較大成效。因此,羊群效用理論反應出利弊兩方面結論,作為投資者應該理性、客觀的做出自身的投資決策,以免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1]。
資本市場中,無論投資者個人還是投資機構,跟從現象是普遍存在的。特別是個體投資者,即便擁有一些獨立思考和風險處置資源能力,同巨大的金融市場和不斷變化的金融風險相比,總是處于被動和薄弱地位,在私人投資周期中不可避免地參照周圍投資角色的行為模式。
(三)后悔理論
后悔理論是行為金融學中投資者心理的重要體現之一,后悔理論的產生與確立的主體是投資者自身的投資決策失誤。例如:在股市牛市中沒能及時入手與選對心儀的股票,在該股票暴漲的時候沒有及時跟進,進而產生極度后悔的心理;在股市熊市時,對下跌股票沒能進行及時拋出,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利益損失,產生后悔感覺。因此,后悔心理在行為金融學中有其相對的兩面性,即利益獲得的后悔、利益損失的后悔。這兩種后悔心理實質上沒有明顯區別,但本質上卻截然不同。利益獲得后悔更注重人性的貪欲與對利益的渴望,而損失后悔則是人性正常的心理呈現。所以,對后悔理論的研究定位對行為金融學的實質掌握尤為重要。
三、金融投資策略的心理特征問題
行為金融學可以通過對投資者的心理研究,分析出當下投資者在證券投資中的認知偏差。這種認知偏差對投資者的正確投資決策影響頗大,也是造成以后風險危機產生的主要因素。其具體主要分析如下:第一、代表性偏差。代表性偏差是現階段我國股市較為常見的認知偏差,主要體現在“以過去判定未來”,投資者認為自身以往經驗豐富,完全可以憑借自身經驗來對投資決策進行預判,從而導致錯誤性預判與決策失誤。第二、框架效應。是指投資者在進行證券投資時對同一件事物做出不同的處理方式,進而導致不同結果的產生。(下轉第151頁)
(上接第149頁)這種變相式過程也會對投資者錯誤投資決策的產生提供條件。第三、賭徒思維。賭徒思維也是當下我國多數投資者的普遍體現,在賭徒思維中投資者會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對金融市場的影響,進而做出“賭博”式片面投資跟從,這種冒險式投資決策缺乏相對的理性化,是指單一片面的認為政策信息與金融市場掛鉤而進行投機決策,該錯覺與幻想對投資者利益影響頗大。第四、過度自信。在投資者進行實際投資決策時,往往對自身的決策能力過度肯定,認為相關機構出臺的新政策可以極大的刺激股市,進而“信心滿滿”的盲目跟從。這種盲目、自負的心理因素極易造成投資決策的失誤[2]。
四、基于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策略
(一)反向投資策略
隨著我國證券市場體系逐漸完善,當下小盤股收益明顯區大于大盤股。所以,在規劃與建立投資組合時應該側重于小盤股,將小盤股范圍集中為市盈率與市凈率相對較低的股票中。首先,低市盈率對策。例如:通過對滬深500成分股作為定向投資域,將ST股票拋除。并選取當日成交額偏大于2000萬的股票來防止已停牌股票的入選,之后再每個行業中選擇一支市盈率在整體排名中最低的股票,以此作為投資組合,將最大的持倉股票設置為十只。并將時間區間確立為7年。之后將該數據信息結合果仁網進行策略分析回測,得出結果為:低市盈率策略年度收益為35.56%,滬深500為23.5%,照比滬深500指數的年度收益高出很多,由此可以判定低市盈率策略的可行性與有效性。其次,低市凈率對策。同樣按照上述方法,將市盈率排名分析更換為市凈率排名分析,得出結果為:在0—15的年度收益率是9.85%,15—5為5.06%,30—40為16.23%,40—60為21.02%,60—20為25.14%,從該結果中可以看出市盈率因子的可行性略高于市凈率因子。最后,市盈率+市凈率雙因子投資對策。分段為0—25的年度收益率是8.15%,20—40為7.16%,40—60為19.83%,60—80為25.02%,80—100為28.64%。從該數據反映中可以看出,位于高分排名段位的收益有其較大提升。因此,可以斷定雙因子對策的選股邏輯照比單獨使用單因子對策更為奏效[3]。
(二)利用行為偏差
行為金融學認為市場信息存在相對的滯后性與失效性,并不能全面徹底的對真實信息進行反應。大多投資者會根據自身心理因素與環境變化進行非理性投資,這種投資決策的最大主導與控制皆來自外界因素。外界因素改變直接對投資者心理造成影響與沖擊,進而產生改變投資決策的念頭。這就導致了金融市場的價格偏離理論價格。因此,投資者在進行實際投資時,可以將證券市場價格偏離理論價格的偏差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并結合金融證券市場實際情況,對投資決策進行更為合理、針對性的預判。即對低估證券進行買進、將高估證券進行賣出,這樣可以短時間內獲得較大的超額收益[4]。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當下證券投資者具有較強的冒險性與盲目性。通過以行為金融學角度分析我國資本市場中的投資策略,從中得出諸多經驗與建議。通過對投資者心理因素的充分了解,及時掌握證券市場的變化發展,采用科學、合理的學術分析研究,為我國金融證券市場的穩步發展奠定堅實的保障基礎。
【參考文獻】
[1]倪雙琴.從行為金融學角度分析我國資本市場中的投資策略[J].文存閱刊,2018.
[2]李博.基于行為金融學視角對資產泡沫的分析及其對中國的實踐意義[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3]唐志強.論中國證券投資者的“羊群行為”——基于行為金融學視角[J].河西學院學報,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