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江 田喜芝
【摘 要】淄博博山的自然資源、歷史因素、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使博山成為名符其實的琉璃之鄉。同時,博山琉璃種類繁多,精妙奪目的工藝,曾引領中國琉璃風尚。然而,由于傳承至今甚少,成文資料極缺,人們對琉璃的不重視以及認識不夠,再及琉璃生產環境較為惡劣、琉璃產品造型傳統,導致在日常生活對琉璃這個概念,人們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整合琉璃資源,使其產業化和品牌化成為傳統博山琉璃的重要出路。
【關鍵詞】博山;琉璃;品牌
淄博博山這座城市架在一座不曾熄滅的火爐上。提到博山,往往繞不開琉璃。
不管你走進任何一個山東紀念品店,琉璃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對博山人民而言,琉璃之鄉這一稱謂,不僅標榜著昔日的歷史與榮光,更是支撐生活的重要部分。
提到“琉璃”二字,想必絕大多數人會立即想起《西游記》的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戰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凈”。沙僧在與八戒初次見面、是敵非友、激憤交戰前“簡介”自己的幾句話:
只因王母降蟠桃,設宴瑤池邀眾將。
失手打破玉玻璃,天神個個魂飛喪。
玉皇即便怒生填,卻令掌朝左輔相。
卻冠脫甲摘官銜,將身推在殺場上。
多虧赤腳大天仙,越班啟奏將吾放。
饒死回生不典刑,遭貶流沙東岸上。
殊不知僅是因為失手打碎了一只琉璃盞,功勛卓著、一時風光無限的天宮卷簾大將被貶下界來拜唐僧為師,從此開始了漫漫西途取經之路。言為心聲——雖屬小說情節所繪——從中我們可以清晰的領受到,在作者多處的時代里,人們心目中的琉璃是何等珍貴的器物。
為什么偏偏是這這樣火里來,水里去的東西代表博山,與博山緊緊的聯系到一起呢?
地利催生“火爐”業
舊時,博山又稱顏神鎮。在清朝曾唯的《顏山雜記》記載中,無論從商業還是社會治安的角度來看,博山都顯得尤其重要,其中的“窯冶”就是指陶瓷和琉璃。
自古以來,民生以農為本,博山自然條件的約束,三面環山的地理條件,可想而知,博山若想有發達的農業,幾乎是不可能的。雖然博山的自然條件限制了農業這一發展途徑,但是博山另一資源彌補了這一不足,盡管三面環山,但山丘之下,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分布廣、種類繁多是博山礦產資源的重要特點。正是有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原料條件,為博山琉璃的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
其實在工業方面,博山很早就依賴著(陶瓷)窯、(琉璃)爐、(煤)井三大行業的發展。煤炭始于唐代,陶瓷興于宋代,琉璃不晚于明初,而清代時,這三項已經成為博山的三大支柱產業。根據《博山區志》記載:博山有瑩石礦2處、重晶石礦9處、長石石英礦3處、鐵礦20處、銅礦2處、鉛礦2處。因而古法琉璃的各種原料,博山基本都能自給自足。
到了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隨著博山爐、窯、炭三大行業的興盛,已有“珍珠瑪瑙翡翠琥珀琉璃街”的昌盛景象,商業飲食亦是“車馬輻輳,萬商云集”的空前繁榮。依靠著這些“火爐”行業,博山人民將生活烹調的有滋有味。
“物以稀貴”多則贅
中國傳統琉璃藝術的發展吸收了玉器、陶瓷和漆器等藝術形式特點,生產的器型樣式新穎,色彩絢麗,出現了磨花、金星、刻花、攪胎、套料、琺瑯彩繪等裝飾手法,將琉璃藝術的裝飾性發揮到極致。特別是康乾時期,中國傳統琉璃藝術發展到了巔峰。自此色彩的多樣性成為主要特征,色彩純正艷麗,“白如冰品,紅如火齊”,出現了淺藍、深藍、寶藍,鵝黃、秋黃、桔黃、乳黃,玫紅、紫紅、粉紅、淺粉、淺紅等幾個不同層次的色彩變化。琉璃套料技術的運用使單色、復色、多色交錯輝映,琉璃器看上去更顯得流光溢彩,令人目不暇接。
改革開放以前,琉璃產品精美絕倫,但數量稀少,導致價格不菲。究其原因,全國琉璃隊伍只有數百人,博山琉璃名師更是少之又少。在產品的市場競爭中,無論從國際還是國內來看,從清朝到民國三十年這段時間,幾乎沒有能夠與博山琉璃相抗爭的地方或廠家,但其規模有限,仍舊沒有太大的發展。
改革開放后,以博山美術琉璃廠為核心,大量各類琉璃作坊、工藝工作室遍布城鄉,行業快速發展,但作業水平參差不齊,市場混亂,產品多為固定板式,針對需求制定和執行生產的能力不足,由此導致琉璃產品的質量和水平也隨之低下。如今博山的大街小巷,各個規模的琉璃店鋪中,雖然幾乎每家都有色料貴重的琉璃器皿:雞油黃、雞肝石、金紅、洋青,但或因器形單一,或因價格高昂,這種高端的琉璃作品一直處于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
博山琉璃產業為突破自身的缺陷,投入技術研究有之,進行政策扶持有之,建立產學研體系有之,但最重要的,是進行品牌傳播。我們希望用宣傳的力量,向更多的人,展現琉璃的魅力。
博山擁有著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琉璃文化資源,同時文化資源是產業開發的基礎,產業開發是文化資源的延伸,文化資源的產業開發形成現實的文化產業。博山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孕育的琉璃文化資源如若轉化為文化產業,其中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打造文化品牌。而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繁榮的重要標志——文化品牌,又是文化軟實力的具體體現。能夠樹立起獨特的文化品牌,是國家或地區文化產品在競爭中逐漸步入成熟的表現。在國際上來看,德國以精益求精的工業產品制造享譽全球,日本以二次元的動漫和周邊著稱,還有美國發達的電影工業好萊塢,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等等,在世界上已經具有不同凡響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并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例如德國“雙立人”的廚具品牌,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個國家的標志性品牌。從國內來看,伴隨文化產業被重視,不少地區加大對自己特色品牌的構建,如“張小泉剪刀”、廣西的“印象 劉三姐”、云南的“納西古樂”和“麗江金沙”等等,這些品牌卓有成效,成為地區乃至全國文化建設的亮點,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因此,博山琉璃面對市場琉璃產品同質化嚴重的情況,首先注重發展特色,并且思考如何與本地特色聯系起來,制造出真正的博山琉璃,而不是千篇一律毫無特色的琉璃產品。無論在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要使相當一部分的產品打上地域文化——博山琉璃的烙印。
博山琉璃除了需要文化藝術內涵、文化內涵之外,還要將主要競爭力放在產品和產業的創新上。思考新時代琉璃的發展方向,在內容還有形式上,在畫種還有題材風格上,都亟需“創新”的思考,以兼容并蓄的態度,積極將國內外優秀工藝吸收進來、借鑒,然后融合為自己的特點,在堅守前輩藝人的傳統工藝技術的前提下,吸取國外先進琉璃制作工藝,追求現代工藝的精髓,使各種商業文化和時尚文化與傳統工藝相結合,使傳統琉璃在新時代中煥發勃勃生機。
博山琉璃可謂民間藝術。如若按常理來推,發展民間藝術,特別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那種民間藝術,應該是非常簡單的,就像子承父業,是一種血緣性的家族傳承。但是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傳統藝術琉璃同樣需要在今天找到出路。在泱泱中國琉璃藝術發展史中,琉璃千百年來凝成的造型和顏色帶來的藝術美占據了很大的分量。在古代,琉璃是貴族社會的奢侈品以及地位的象征,是一種貴族性質的藝術體現形式。在如今,琉璃是工藝品,是日用品,是裝飾品,它融于我們的日常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探索琉璃藝術的出路尤為重要。而整合琉璃資源,使其產業化和品牌化成為傳統博山琉璃的重要出路。
【參考文獻】
[1]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北京知識出版社,2014.
[2]日下公人著.范作申譯《新文化產業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89.
[3]田曉帕.中國民俗學概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