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鏡羽
【摘 要】民族地區的經濟結構是國民經濟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民族地區往往因為歷史或者是自然的因素的限制,在整體經濟結構轉變的過程中,其經濟結構轉變顯現出了自己獨特的問題。本文以新結構經濟學為基礎,嘗試對民族地區經濟結構,主要針對產業結構轉型進行分析。
【關鍵詞】民族地區;經濟結構;轉型
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種國家經濟政策和體制的框架下,民族地區不斷縮小與全國的經濟發展的差距。在經濟結構轉變的大趨勢中,其經濟結構也在發生轉變。并在這個過程中,顯現出獨特的地域性、民族性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在經濟結構的建設或者是在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的動力不足。
一、經濟結構與民族地區經濟結構
對于經濟結構的概念,《政治經濟學詞典》將其表述為兩種含義:一是指由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表現的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二是指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社會再生產各個方面的組成和構造。從生產關系角度,經濟結構表現為生產資料所有制構成;從國民經濟構成來看,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分配結構、交換結構等方面;按所涵蓋范圍的大小,經濟結構則包括總體結構、地區結構、部門結構等內容。經濟結構被看作是一個由通過各種方式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經濟要素所組成的復雜系統。
民族地區經濟結構作為經濟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更具體的系統,是受到民族性(包括民族地區的生態、文化環境)影響的所有制結構、產業結構、分配結構、消費結構等有關方面內容在特定區域的具體的排列和組合,具體包含著勞動者素質結構、就業結構、投資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分配結構、流通結構、消費結構和區域經濟結構等子結構。它們相互制約、相互轉化,并由此而發揮功能,以運行機制作用于總體經濟運動。概括而言,民族地區經濟結構是包含著制度規定的經濟體制在總體經濟中的具體化,經濟結構與民族地區經濟結構既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也是抽象和具體的關系。
二、民族地區經濟
1949年之前,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是社會經濟形態、生產關系及生產資料占有形式多樣,民族間差異和差距大,多種經濟制度和社會經濟形態并存;采集漁獵、游牧業,以及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農業經濟文化類型并存,經濟結構主要以農牧業和家庭手工業為主。到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國家采取了“慎重穩進”的方針,在具體步驟、時間、方式、方法上關照到民族地區的特殊性和差異性,主要是實現了生產方式的跨越式發展,但在經濟結構上依然是以農牧業為主,現代工商業在經濟中所占比重沒有明顯增加。“大躍進”和三年調整時期,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了高度統一的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少數民族地區在短期內實現了生產關系兩次重大變革,即由最初前資本主義的各種所有制過渡到個體所有制;在個體經濟還沒有充分發展和穩固的情況下,又快速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階段。在國家投資的帶動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結構單一的狀態得以改變,一大批工商企業得以建立,基礎設施結構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改革開放到90年代初期,中國經濟進入轉型期,加快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但是經濟政策進行的時空差異,造成了東西部經濟結構的差異擴大。1992-2000年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受到了來自宏觀(東部地區優先發展戰略)、中觀(企業轉型問題)、和微觀(主體缺位)三個層面的影響和制約,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現代工商業并沒有得到任何數量和質量上的增加。21世紀前10年,是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時期,這使得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狀況得到改善,經濟結構優化,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自2010年以后,中國經濟結構轉型遇到了動力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經濟結構轉型進入了第二階段,主要針對國有企業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針對區域結構、要素投入結構、排放結構、收入結構和產業結構等進行效率優化,這也將使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結構得到深一度的改善。
中國產業結構的演變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1991年):改革開放到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確立階段,三次產業呈現快速增長勢頭;第二階段(1992-2014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階段,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與此同時,中國加入WTO和經濟全球化的快速推進,給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更大的空間。整個演變過程符合產業結構演變的規律,第一產業比重下降迅速,且已經下降到較低的水平,從長遠發展看,第一產業比重還將下降,但下降速度會較為緩慢,第二、三產業在經濟增長中占主導地位,且第三產業增長潛力巨大,從2012年開始,第三產業比重超過第二產業比重少數民族地區產業結構的轉變基本遵循著產業結構轉變的整體步伐,但是轉變在普遍化問題的基礎上也顯現出各種具有地區、民族特性的問題。民族地區的經濟結構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問題:1.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過大,結構單一,產品附加值低;2.第二產業內部發展不平衡,工業總量小,增長滯后。由于民族地區資源稟賦以及建國后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民族地區工業發展主要依賴消耗自然資源重工業,生產技術薄弱,產業結構層次較低,輕重比例失調,經濟增長緩慢;3.第三產業發展不充分,水平較低。目前民族地區服務業的總體規模較小,傳統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高,新興服務業較少,發展目標不明確,服務業始終在低水平上徘徊;三大產業的科技含量低,各產業的關聯效應不明顯。
三、新結構經濟視角下的轉變
經濟體的經濟結構內生于它的要素稟賦結構,持續的經濟發展是由要素稟賦的變化和持續的技術創新推動的。新結構經濟學認為,要素稟賦是指一個經濟體擁有的各種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的豐歉,一國稟賦結構的升級的最佳方法是在特定時刻根據它當時給定的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發展它的產業。不同的比例程度會形成不同的要素優勢。一個經濟體的要素稟賦結構會隨著發展階段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一個經濟體的產業結構會隨著發展階段的不同而不同。每一種產業結構都需要相應的基礎設施(包括有形和無形)來促進它的運行和交易一個經濟體的要素稟賦結構會隨著發展階段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一個經濟體的產業結構會隨著發展階段的不同而不同。少數民族地區在經濟結構上主要就是依據要素稟賦的差異,形成了與其他地區的分工格局。
不同的生態環境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進而影響了不同民族的經濟文化類型和經濟結構,在自然生態環境的限制下,民族地區的經濟結構發展還受到歷史、政策等原因的影響,表現為經濟起步低、工業基礎薄弱的特點,所以,為了使民族地區能夠持續穩進的實現經濟結構轉變,首先應該做的是根據民族地區自身的要素稟賦優勢首先應該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基礎產業結構。
經濟發展階段并非僅有“窮”與“富”(或“發展中”與“工業化”)這種兩分情況,而是一條從低收入的農業經濟一直到高收入的后工業化經濟的連續發展,經濟發展的每一個水平都是這個大的發展過程中的一點。對于民族地區而言,第一產業的問題在于結構單一和產品附加值低,這樣導致的農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性低的問題應該成為主要的切入點。在低收入的民族地區,農業經濟所占比重較大,大多數人從事農業。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生產比重超過平均水平可以被看作是正常的,且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在農業生產上本身占據比較優勢或者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并不具備開展大型工業、制造業的條件,可以適當放寬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的比例。對于第一產業結構而言,要確定農業經濟在本地區的地位。同時,農業生產應該逐漸的工業化、技術化、精細化,以此產生更多的經濟剩余支持工業化。主要途徑是以農業為中心點,進行相應的精細加工、分類制造。我國大部分的民族地區都處于地勢邊緣地帶,由此產生的地緣優勢也為產品出口奠定了扎實的基礎。西部地區正在通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快速提升實現著對先進地區工業化進程的追趕,因此從動因分析來看是積極向好的。更為重要的是,對于民族地區而言,產業結構主要以農業經濟為主,就業結構相應的是農業就業比例大于工業大于服務業,所以在實現農業經濟基礎化和精細化的基礎上,主要應該是將農戶的投資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變,一方面逐漸緩解農業的相對過剩的狀態,另一方面能夠刺激當地服務市場需求的增長,培養內部的投資主體,實現從傳統的單一結構的農業種植向現代化的多元農業經濟轉變。
計劃經濟體制將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在全國經濟發展中進行定位,即根據國民經濟布局,少數民族地區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資源型支持。由此一來,少數民族地區的工業發展主要依賴消耗自然資源的重工業,產生了輕重比例失調、經濟增長緩慢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要素稟賦既然決定了少數民族地區在國民經濟的分工中是扮演著提供資源支持的角色,那么主要問題就在于如何提高生產效率和避免“資源詛咒”。這就需要地區政府依據國民經濟的需求狀況,合理的干預本地區內礦產資源的開發,同時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完善的投資金融結構。
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基礎設施的相應改善需要協調投資行為,并對由先行者產生的、無法被私營企業內部化的外部性問題予以補償,政府需要主動緩和協調問題和外部性問題,在經濟結構轉變的過程中,促進結構的轉變并且使已經轉變的經濟結構能夠帶動地區經濟長期增長,在經濟發展的每一個水平上,市場都是資源得以有效配置的基本機制。
【參考文獻】
[1]孫泰巖,韓美蘭.淺析民族地區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模式[J].商,2015(07):242
[2] 黃健英.當代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簡要回顧及幾點思考[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3(02):17-23
[3] 林毅夫. 新結構經濟學的要義[N]. 企業家日報,2013-09-21(W01).
[4] 林毅夫(蘇劍譯).新結構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5] 鄭長德.基于新結構經濟學視角的民族地區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4(12):112-123
[6] 鄭長德.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30(10):43-49
[7] 景建軍.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研究[J].經濟問題,2016(01):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