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方超
【摘 要】教師是人類最古老的職業之一。“教師”一詞最早出現在《學記》中:“教師者所以學為君也。”古代稱教師為“師”,與軍隊有關。從古至今,教師一直是莘莘學子的引領者,能不能將這些學生培育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很大程度上由教師所決定著,古往今來的領導者都將教育事業放在國家建設的重要地位。只有將教師隊伍建設水平不斷的完善提高,國家的教育事業才能夠長盛不衰,教師才能夠更好的行使自己的職責為國家建設教出更多的棟梁之才。
【關鍵詞】教師;教育事業;隊伍建設
一、我國教師隊伍發展與演變
在原始社會,教育是在日常生活和勞動實踐中進行的。這個時候,父母長輩就是教師。因此有“子不教,父之過”、“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之說。他們教育后代制造和使用工具進行生產,傳授勞動經驗以及社會生活的傳統行為習慣。
而教師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種專門職業是在專門的教育機構產生以后。我國的教育機構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或奴隸社會初期。這時的機構兼做養老、藏米之所。將富有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常識的老人集中起來,由集體敬養,這些老人自然擔負起了教育下一代的責任。到了西周,這時已是奴隸社會鼎盛時期。西周統治者對教育極端重視和高度壟斷,形成“學在官府”和“官守學業”的局面,培養統治階級的治國人才。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度瓦解,封建制度開始建立。由于社會變動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破落奴隸主貴族流落到社會下層,成為私學的教師。所以私人講學之風日漸盛行,諸子蜂起,私學遍及各地。逐漸形成了我國學術思想文化發展史上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秦朝建立之初,為了鞏固當時尚未穩定的大一統局面,秦始皇開始推行“以法為教”的措施。后面到了漢朝時期,由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并在漢武帝時得到推行。并在京師長安城中設太學、置明師、傳儒業、授孔術。從此,儒家思想開始在我國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占據統治地位。到了隋煬帝統治時期,創立科舉考試這一新型重要選拔制度。到了唐朝時,在儒、釋、道三家并存的情況下,全國上下尊孔業,興儒學,促進了儒學教育的發展。由于唐代末期,官學逐漸衰落,于是到了宋朝時期,各地書院盛行,其他私學機構也開始增多,促進了當時學術的發展。
到了明清時期,統治階級對思想文化的專制力度開始加強,八股取士使得思想僵化。尤其到了清朝,思想腐敗,教育開始沒落。熟讀八股文的教書先生們思想僵化,基本喪失了靈活度。清朝末期,列強在對我國進行政治侵略的同時,也沒有放慢對我國思想文化侵略的腳步。不僅是許多外國傳教士來到我國,設置教堂,以教師身份自居傳播西方思想文化;甚至在后期洋務派開辦的一些新式學堂,如京師同文館,也多聘用西籍教員。但京師同文館采用了教師聘任制,可謂在歷史上首開先河。
教師的職業歷史悠久,在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的今天,更是專業化發展的象征之一。教師職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首先是獨立化但非專業化階段化階段;其次是專門化但非專業化階段;最后是近現代社會的專業化階段。可以看出,教師職業的產生與發展是較為緩慢的,是與社會制度變化及經濟發展程度息息相關的。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無論古代還是現在,教師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當代教師而言,不僅要培育專業技術,更要肩負起傳承人類文明、振興民族希望的重任。
二、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鄧小平同志曾提到過要想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更多更有用的人才,最重要的還是得先培養出一批合格的教師。因此,教師隊伍的發展程度就成為了決定教育質量優劣程度。教師是培養人才的主力軍,我們應該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這對于培養優秀的人才資源和社會主義接班人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二)有利于提升辦學水平
要想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必須得從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所以,我們應該大力提高教師隊伍建設的水平層次,讓教師隊伍的力量充分發揮在校園人才培養中。這不僅是提高學校影響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學校響應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體現,歸根到底還是為培養人才所做的不懈努力。
(三)利于教育事業的改革
在世界高速發展的今天下,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和人才培養的力度成都已經成為衡量國力強弱的重要標準。而處在人才培養的道路上的校園培養時刻都離不開教師的教育。因此,我們應該加強自身的教師隊伍建設,這樣才能提升教師隊伍建設的水平,這不僅有利于進一步推進教育改革進程,而且能夠使我國由人口數量大國逐步邁向人才資源強國。
三、我國教師隊伍現狀
我們的黨和國家一直重視教育的重要戰略地位,并且非常注重我國的教師隊伍的建設,經過我們的努力,教師的整體素質得到了一定提升,并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我國當前的教師隊伍的建設水平還不是很高,而且也存在著分布不全面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及時的解決。
(一)師德建設有待加強
師德是教師素質的根本體現,它是教師基本素質和專業素質的直接反映,師德的優劣能夠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然而,在當前社會形勢下,一些教師將其職業定位為牟利的手段,,為了謀取更大的利益不擇手段,而最終產生職業倦怠。還有部分教師為了在學校取得一官半職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做出了違反基本教師道德規范,學術造假、和投機取巧的不良事件,這在社會上造成了相當惡劣的影響。
(二)專業素質有待提高
教師的專業素質,主要體現在教學水平和教學態度上。在教學水平方面,青年教師時代化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手段,但是他們卻存在著教學經驗的不足;而中年教師雖然具有相當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由于沒有緊跟時代,導致了其時代觀念的落后性。論及教學態度方面,一部分教師認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改變人生,這導致了他們對學生施以過于沉重的學習壓力;而還有一部分教師對于教學散漫無度,不能夠對學生做出正常的管理和要求,這使得一批學生也變得散漫且不服管教。
(三)隊伍結構有待優化
教師隊伍的結構不合理一直是當今教育界的一項重大問題。首先是學歷結構的不合理。教師隊伍雖然在努力招收高學歷教師和提高在校教師的學歷,但是仍然有一大批教師存在著低學歷的問題。其次便是年齡結構的不合理。由于各方面原因,中老年教師仍然是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而教師隊伍的年輕化始終沒能實現。只有主科的教學力度加大才能夠改善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忽略了對其他科目的重視,這就造成了很多學生根本無法認識到知識全面性的重要,成為了主科學習的“奴隸”。
四、教師隊伍建設路徑研究
(一)以體制創新推進教師隊伍建設
1、著眼長遠,制定城鎮化進程中教師發展的中長期規劃
由于一些歷史原因,我國目前城鄉經濟發展不均衡,相應的資源配置也不均衡,這使得鄉村教師流失量較大,最終導致鄉村地區師資力量不足、教育發展滯后。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要結合各地區的發展實際,設立明確的且有可行性的目標,包括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配套設施等等都需要各部門之間的通力合作,尤其注意要在體系運行過程中,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從而提高鄉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
2、調整管理的體制,建立統一規范的教師待遇保障制度
努力改善教師的工資水平,大力提高教師的地位和待遇,通過提高待遇來吸引教師在鄉村地區長期從事教師活動。將各地區鄉村教師工薪統一歸入地市一級的財政管理中。除此之外,省財政也需要劃撥專項資金來重點扶持一些落后地區的教育事業。
根據各地區的現實情況,明確各地區教師工薪水平和相關待遇標準,在鄉村或偏遠地區當教師的人予以一定程度的經濟補貼,確保教師各項權益,如五險一金要足額投入,還需要著力解決偏遠地區教師的住房安置問題、子女受教育問題等等。其次,完善教師績效工資考核辦法,規范獎金制度,節假日或者超出工作時間的工作應予以雙工待遇。對落后偏遠地區的扶持還要有一定的財政傾斜,比如提高一般性補貼和福利,提高交通和通訊津貼,提高補課費等。
3、制定科學及靈活的教師編制機制
一個相當科學的教師編制機制能夠讓教師和學校雙方受益,而想要制定出這種機制第一要依據學校目前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教師的工作量和后勤的各項工作具體事項,并且對于各項事務支出要設置專人管理,保證資金到位和資金的安全。第二,在當前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對縣級以下學校的教師編制進行改革,讓其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而逐步減少。第三,以“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和“教師資格證書考試制度改革”為契機切實建立教師退出機制。第四,采用靈活多變的編制方式,讓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的教師能夠適應不同的編制,以此來促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并且我們對于教師的培訓要保證充足的時間,不能夠因為各種緣由來減少教師對于新鮮知識的“充電”。第五,對于離退休教師我們要充分保障其生活和身體的適宜,讓他們的教育價值得到保證,為其晚年生活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全面加強落后偏遠教師隊伍建設水平
落后偏遠地區教師隊伍建設問題是教師隊伍建設總體進程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同時也是實現教師隊伍建設水平提高的難題。而這些地區的教師隊伍建設出現的問題主要體現了教師數量的不足、水平不高、結構雜亂、培訓力度不足以及專業設備的欠缺以外,還顯示出了落后偏遠地區在其他方面的一些問題和不足。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方式改善這些地區的教師隊伍建設現狀。
1、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和對教育的歸屬感
首先要加強教師的培訓力度,只有學校重視并加強培養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教師隊伍才能夠更好的發展;而良好的教師隊伍發展的標準需要一個專業化的引導,所以同時要對教師專業化的引導標準和體系加以完善;當今是媒體高度發達的時代,讓教師能夠更好地通過各種交往媒介吸收百家之長也是一種培育教師的不錯方式。其次要不斷加強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是讓教師具有相當的社會責任感,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而不斷努力。所以學校在對教師進行專業知識培訓的過程中也不能忘記了思想政治理想的培訓,讓他們能夠成為具有正確價值觀導向的合格的教師。在加強了對于教師的全面培訓以后,我們還應注意到教師的個人生活保障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只有做好后勤保障才能夠讓更多的教師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的最前線。
2、國家要完善相關地區教育法規制度
落后偏遠地區的地方政府應該進一步完善并落實相應的政策機制,改進并拓寬教師的招收和培育渠道,并且能夠對現有教師隊伍進行有力保障;其次應該增強到偏遠地區從教對高校畢業生的吸引力,政府同時也要保障好教師的經濟和社保待遇,以及做好對教師的培訓工作,建構與落實好偏遠地區教師的配置機制與有效及時補充機制;對于國家的教育政策也應該及時并堅定的執行,例如崗計劃、教師公務員制度、對口支教、免費師范教育培養師范人才等政策。
只有通過對教師隊伍建設路徑不斷的探索與實踐,其現狀才能夠得到改善與進步一創新。而在這個實踐過程中,教師自身教育行業的領導者的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們為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活動注入了不竭的創新動力。而我們作為當代青年人,也應該樹立教育報國的高尚理想,將自己置身于教育事業第一線,為教育行業送去新鮮的血液,讓祖國的教育事業能夠蓬勃發展、讓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 楊明,耿國階.創新型國家戰略下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合作治理路徑[A].現代教育管理,2014(04).
[2] 周永猛.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問題及對策分析[A].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8).
[3] 彭衛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提升學校辦學水平[C].科技經濟導刊,2016(21).
[4] 郭躍,陳恒.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困境及其破解[A].教育探索,2009(8).
[5] 安燕.欠發達少數民族地區教師隊伍建設問題與對策研究[A].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2).
[6] 洪銀興,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努力培養學術領軍人才[C].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