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鐔月
【摘 要】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漢文化在全世界的推廣,我國人民走出去,與國外留學生、工作人員走進來的交流越來越多,即跨文化交際行為越來越普遍。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許多語用失誤的情況,所以,跨文化交際語用學,作為跨文化及語用學的交叉學科,在近年來獲得了越來越大的發展。該學科在跨學科交際和外語教學中的指導作用,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對語用失誤的研究,也對跨文化交際用語交流上產生了莫大的作用。本文通過查閱大量文獻,研究總結了近數十年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該學科的研究成果,并作一綜述。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研究
隨著各國之間交流合作的日益增多,不管是在生活上、工作上,還是在學術交流上,跨文化交際都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但因為參與交流的人們語言文化背景不同,不少人由于平時外語底子不好,對外語知識掌握的不到位,或者受母語思維的影響,往往容易出現言語運用上的失誤,讓對方產生誤解,影響交流進程,甚至可能引起沖突。因此,跨文化語用學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許多專家學者也對此作出了大量研究,促進了第二語言的教學,對跨文化交際活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一、跨文化交際語用學
語用學,于20世紀30年代由莫里斯、卡納普提出,在他們的表述中認為,語言由三方面組成,分別為句法學代表符號之間的關系,回答了句子的組成規則,語義學表述符號和事物間關系,回答了意義的確定方法,語用學表述的是符號和使用者的關系,回答了同一語言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效果。隨后,語用學作為語言學的分支,于20世紀70-80年代被逐步建立,大致分為微觀與宏觀兩個學派,分別代表對語用學的不同見解。
跨文化語用,即指交際雙方中,至少有一方未使用母語交流,或者是對某種語言現象進行跨文化對比。一般來說,在非母語的環境中,使用非母語的一方在交流時多少會出現本身母語的文化特征,如語言的結構、組句規則等,均可能表現出跨文化傾向。而在對語言現象進行跨文化對比中,也會貫穿跨文化因素,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同樣的語言現象與語言行為,表達的意義及實施方式都不同。上述這些,也就是跨文化語用學的研究目標,大致包括言語行為、社會-文化、對比、語際語言等方面。
二、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
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的雙方交流中,至少有一方對對方的語言文化背景知識不了解或了解不到位,導致產生交流障礙,甚至導致誤會、沖突,可能出現嚴重后果。對語用失誤的研究始于1983年,英國的Jenny Thomas的“跨文化語用失誤”中對該理論進行的闡述和分析,并作出了定義—語用失誤是不能理解話語的含義,反映了該種失誤的成因,即為交際者不能準確理解對方話語中隱含的意義造成的誤解。而后又有大量研究證實,由于生存于不同的語言文化背景,任何人對母語以外的語言畢竟達不到對母語的熟悉程度,往往仍然會因為對目的語言文化背景的理解失誤而產生語用失誤,這些人中甚至會包括專門進行目的語言教學的人群。
三、國外研究歷史與現狀
在Jenny Thomas提出該學科的理論框架之后,西方許多國家學者都對這一學科進行了深入研究,都對此種現象有了較為詳盡而獨到的見解。Gumperz探討了存在于話語策略中的雙語、甚至多語交流中可能出現的誤解和沖突,為該學科奠定了理論基礎。關于沖突的緣由,Gumperz認為要從三方面考慮,即為談話的情境及不同文化對同一行為在此情境中的不同理解,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們在談話中組織信息的方式不同,以及成長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不同的表達方式。
Leech站在不同社會文化的角度,對語用失誤進行分析,尋找導致語用失誤的原因,并試圖研究其中普遍性的原則,經觀察發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于語用原則的側重點并不相同。Blum Kulka、Olshtain均結合文化的差異性研究,從中尋找語用失誤的合理解釋;其后,Blum Kulka與Kasper更是在《Interlanguage Pragmatics》中,站在語際語用學的角度,提出了負遷移可引起誤解,并討論了誤解、交際失誤、交際破裂,以及負遷移這幾者之間的關系。之后,又有學者重新定義了交際行為范疇,并認為交際行為需包括任何行為,不管有沒有言語。也有學者專門對德國及希臘人群的電話起始、結束語、慣用話題進行研究,分析其中的不同。
Peter Dash嘗試對跨文化語用失誤進行相關原因分析,通過從語境方面對語用學的重新定義,進一步明確了對語用學的具體描述,尋找語用學和語義學之間的不同,并給予有教學意義的啟示。讓學生們通過對此類語用理解的重視,幫助他們盡可能減少相關問題的發生。Field Richard W從哲學上分析語用失誤與信仰間的聯系,認為大多數人的行為被習慣所主導,所以,這些失誤主要緣由在于語用主體行動的意圖和對其背景文化知識理解的信仰,是不應該被終止的。也有許多學者針對諸如中英商務尷尬語境的面子現象、中德對話談判的爭論等各種跨文化語用失誤問題進行了詳細而深入的研究。
四、國內研究歷史與現狀
在國內專家中,1984年由黃次棟首先提出“語用失誤”的概念,認為任何語言的學習,除了知識與技巧的掌握外,還需要掌握其在不同語境下的具體運用。隨后,許多專家學者通過對英漢語言差異的研究,用定量分析法對教學中英漢語言差異進行分析,在促進雙語教學的基礎上,同時也補充與解釋了語用失誤的概念。即為語用主體未遵守人際交流準則和社會規則,不分時段、場合、身份,或者與交際對方文化背景中特有文化價值觀相悖,引起語言交際障礙,影響交流效果,甚至產生沖突,該現象被定義為語用失誤。
曹春春通過對比不同種族人群的禮貌行為及用語原則,分析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差異,對比英漢語言交流中出現失誤的例子,強調了語用能力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李悅娥等,對中英語言在問候語中的異同作了分析對比,并尋找導致失誤的原因。不少學者曾經站在各種角度對交流中產生的語用失誤作出分析后認為,不同種族的文化存在分別,價值體系、表達方式以及語用原則等均有不同,這種不同均可能導致語用失誤。
就目前的研究結果來說,語用失誤主要分為:語言語用失誤,由表層結構遷移引起,是由于語用主體對目的語的常規用法不熟悉,生搬硬套母語的表達方式,引起的語音、詞匯、語法等層面不倫不類的錯誤,及語言本身失誤,在詞匯、語法上較多見,較容易取得人們的諒解;社會語用失誤,由語言深層結構遷移導致,主要表現為語言的不得體,不符合社交場合,或者不符合交際對方所處文化背景中形成的習慣,這種失誤主要是由于不同種族、地區的禁忌語、行為習慣、交往準則、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所導致。而且,這種語用失誤,被大多數學者認為負面影響較大,難以被人接受。
五、跨文化語用失誤的反思
如前文所述,引起跨文化語用失誤的因素很多,不僅有存在于語言表層中的問題,也有存在于文化差異中的更深層次的問題,不過,在目前占主流的觀點認為,文化差異是主要原因。由于交際的兩方屬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都對彼此社會文化背景了解不足,容易導致其中一方甚至雙方都會從母語的文化角度去揣測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主體的語言習慣與語言行為,偏偏這種情況剛好發生在兩者文化相悖的地方,就會導致不良沖突,導致不理想的后果。而且,不同的文化背景,必定產生不同的價值觀,這也是存在于跨文化交流的不可回避的問題之一。如東西方的文化,在個人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上均有明顯的不同,如果一個人在對對方的文化價值觀上不甚了解的情況下,想當然的套用母語文化的價值觀去與對方溝通,勢必會產生語用失誤的問題。同時,不同民族也都有自己特定的風俗習慣,有自己的禁忌,如歐美文化中對數字“13”的禁忌,我國文化中對數字“4”的禁忌。若不了解這些禁忌,在交際中出現類似的數字已經引起對方不快時,語用主體還是沒有足夠的意識,那么,在這場跨文化交際中,哪怕沒有出現不良沖突,結果也必然不會達到理想的效果,或者說是不那么愉快的。
在對具體的失誤語料研究中,通常采用調查、對比、分析等方法,并且按先描寫后解釋的順序有條不紊的展開。但既往多年來的研究,大多針對交流過程中出現的言語性失誤進行研究分析,缺乏對各語言內部的失誤研究,也就缺乏了對目的語言內部語用的準確分析,難以指導跨文化交流的正確進行;大多是針對日常用語的交際過程進行研究,缺乏對一些專業性較強的交流領域的研究,如教學用語、科學技術用語、醫學用語等,導致研究的層次不夠深入。同時,大多數語用專家認為,正常交際中可能僅約35%為言語行為,除此之外65%都是非言語形式手段的溝通。所以,在研究中也需要重視非言語交際,以進一步加強與配合跨文化的交流溝通。就目前來說,國內的學者們對跨文化語用失誤的研究,多集中在對引起失誤的原因分析,針對這些原因的對策僅停留在設想與探討層面,尚缺乏運用于實際交流的研究,以評價其成效。
六、小結
在各國文化交流日益繁榮的今天,加強對第二語言的學習,以更好的學習、創新,以及向更多的國家展示自己的民族,是每個國家人民都需要做的事。這就要求人們多研究目的語的文化背景,從而能讓自己在面對不同國家民眾時做到及時調整自己的言語行為規范,讓自己的語言表達更為得體,使自己的語言表達能符合對方的社會文化心理習慣,提高語用能力,避免沖突,并提高溝通交流的成功率。
【參考文獻】
[1]黃曉琴.語用規則與跨文化語用失誤--漢語第二語言言語行為語用失誤原因及對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2]曹春春.禮貌準則與語用失誤--英漢語用失誤現象比較研究[J].外語學刊,1998(02).
[3]楊苗,王喬,王嘉藝.公共標識語漢英翻譯中的跨文化語用失誤探析--以蘇州部分標識語翻譯為例[J]. 文教資料,2016(8).
[4]于景梅. 提升英語學習者的文化意識--以跨文化語用學中語用失誤分析為例[J].學園,2014(13).
[5]賴軍芳,劉和林. 淺析跨文化商務交際中的語用失誤--以中日商務交際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8).
[6]何文娟,楊帆. 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跨文化非語言行為的語用失誤調查報告[J].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6).
[7]陶守存.基于文化移情視角下的二語學習者跨文化電子郵件言語行為中的語用失誤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