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凱鋒
摘 要 審計質量是審計工作的核心內容。全面提高審計質量,既有利于規范企業的會計行為,不斷提高其財務信息質量,同時也能更好的發揮審計的監督作用,推動審計事業不斷向前發展。文章分析了企業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企業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對策,即從控制組織、控制人員、控制手段及控制過程等四個方面構建保障機制,并指出了加強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內部審計;審計質量;質量控制
一、引言
我國的審計制度是伴隨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需要而產生,并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內部審計(以下簡稱“內審”)是現代審計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審計事業興亡的重要力量。內部審計的關鍵工作是質量控制。內審質量控制是指內審機構為實現審計目標,規范審計行為,明確審計責任,確保審計質量符合內審規范要求而建立和實施的控制政策和程序的總稱。它是一個動態的、連續的過程,包括事前的調查、計劃,事中的實施,事后的報告、檢查等環節。
二、加強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重要意義
1.加強內部審計質量控制有助于內部審計功能的良好發揮
首先是高質量的內部審計為本單位各部門對工作情況做出客觀公正的結論,為本單位領導進行科學合理的決策提供了條件,充分發了內部審計的監督、鑒證和控制職能;其次,較高的審計質量可以有效的降低審計風險,有助于防范和化解本單位的財務風險,增強科學管理意識;最后,加強質量控制可以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在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的作用,既能維護企業合法利益,又能防止企業資產流失。
2.加強內部審計對于內審發展具有關鍵的作用
強化內部審計質量控制,首先是有利于提高審計部門的地位,樹立良好形象,為以后更好地開展工作、履行職責提供了理想的環境;其次是有利于審計隊伍素質的提高,通過對審計工程中的委派工作、指導監督、后續教育和培訓等環節的強化,以更好的適應時代發展對內部審計的需要;最后有利于我國內部審計與國際慣例接軌,使內部審計工作適應形勢發展需要,這樣我國的內部審計事業才能更好地應對WTO的挑戰,早日融入世界審計主流。
3.加強內審控制為我國內審準則的制定提供實踐基礎
科學的理論來源于科學的實踐,在強化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實踐過程中積極地總結經驗教訓、尋找規律,同時吸取國外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和先進管理模式,努力創造適合我國國情有自己特色的內部審計質量控制體系,為我國內部審計質量控制準則打下堅實的實踐基礎。《內部審計質量控制準則》的頒布是我國審計事業“三化”建設的需要,也是我國內部審計走向世界的需要。
三、我國內審質量控制中存在的問題
1.內審機構設置不合理
獨立性是保證內審人員客觀、公正地從事內審活動的先決條件,是內審工作的基礎和靈魂,內審組織形式是獨立性的基本保障。但現行內審機構設置模式形式多樣。如有的內審機構設在人事部門;有的設在辦公室;有的把內審機構和監察部門合并在一起;有的未設立專職審計崗位,由其他崗位人員兼任;有的由一人兼任會計負責人和審計負責人;有的貌似設立了獨立內審機構或專職內審人員,但在工作上仍聽由原在職崗位部門領導安排等。上述內審機構設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內審的獨立性,無法保證內審業務工作的自主性和權威性,從而無法保證內審質量和規避審計風險。
2.內審隊伍素質不高,知識結構不合理
現有內審人員懂財務審計知識的較多,掌握現代管理知識、科技知識,具有一定綜合分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較少,普遍缺乏計算機審計技能,知識結構相對陳舊、單一,應對復雜審計工作局面的能力較弱。職業道德欠佳。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內審人員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品質,不能持謹慎、客觀的態度進行審計評價,對查出的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隨意性較大。內審人員安排隨意性較大。首先,在內審人員錄用時,考慮內審人員知識結構和勝任能力較少,安排閑置人員較多,內審機構成為“老弱病閑差”職員的安置場所。其次,在審計方案編制中,對人員的組成缺乏科學的分配控制,使人員的經驗、知識結構與項目審計目標不相匹配,審計作用難以發揮。
四、提高內審質量控制的對策
1.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監管和支持作用
隨著政府職能的逐步轉變和企業自主權的進一步提高,我國企業的內審工作應當由行政型的法規強制管理、分散管理,向社團型的行業自律管理、集中管理轉變。為此,應進一步加強內審協會的組織建設與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內審行業管理體制,通過行業自律管理強化內審質量控制。當前,內審協會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強化內審質量控制:加快內審規范的制定和完善進程。在已經頒行了的《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內部審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及十個具體準則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內審規范體系,制定包括內審準則、質量控制準則和后續教育準則在內的完整的內審規范體系;進一步提高內審規范的可操作性程度,在借鑒國際慣例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與國情相結合,在規范制定過程中履經公允程序,提高其代表性程度,切實提高內審規范的被遵循程度。
2.設立內審質量檢查委員會
該委員會具體負責組織開展質量控制相關問題研究,制定《審計質量控制指南》,組織實施對內審機構的定期(如三年)質量檢查,總結推廣質量控制先進經驗,獎勵優秀審計項目,處罰質量低劣的審計項目等。質量檢查主體以同業互查為主,也可以采取招投標方式,選聘會計師事務所,必要時實施與政府部門聯手監管、重大業務事項報備等措施。質量檢查初期可以針對一定規模以上的內審機構實施,逐步推廣至較大范圍。該項檢查應列入法律條文,以提升質量檢查的層次和保障性程度。
參考文獻:
[1]張萬全,隋玉明,姜春碧.我國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商業經濟,2008,(3).
[2]王宇.提高內部審計質量完善內部審計工作[A].中國內部審計學會.全國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理論研討暨經驗交流論文匯編[C].北京:中國內部審計學會.2004.
[3]劉良才.提高內部審計工作質量探討[J].會計之友,2008,(10).
[4]柴湘蓉.淺談提高內部審計質量[J].西南金融,2007,(4).
[5]王玉英.淺議內部審計質量控制標準[A].中國內部審計學會.全國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理論研討暨經驗交流論文匯編[C].北京:中國內部審計學會,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