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娟 胡宇林
摘 要:荊州花鼓戲是湖北三大劇種之一,湖北三大地方劇種楚劇、漢劇、花鼓戲,其中花鼓戲最接地氣、最易傳唱。它源于沔陽東荊河一代,俗稱“花鼓子”,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荊州花鼓戲遇到了不可抗拒的危機,發掘、搶救和保護,具有見證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生命力的獨特價值,對于豐富和完善中國戲曲史、中國音樂史以及挖掘荊楚民間文化藝術,都將有著推動作用。從清朝道光年間開始,在江漢平原民間說唱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其他劇作的劇目、聲腔和表演而逐漸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地方藝術瑰寶——花鼓戲。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從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關鍵詞:荊州花鼓戲 藝術特征 價值體系 文化自信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并且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化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滿足文化需求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當代中國人的需求相比起以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經由主要滿足物質需求,轉化為主要滿足精神需求了。所以要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需要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這就說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荊州花鼓戲的保護和建設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凸顯。[1]
荊州花鼓戲1995年經湖北省委省政府批準,潛江市荊州花鼓劇團被升格更名為湖北省實驗花鼓劇院潛江的花鼓劇團成為湖北省近十個專業花鼓劇團中唯一的升省級劇團。1997年獲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和湖北省“五個一工程”獎,1998年獲全國戲劇最高獎“文華新劇目獎”。2003年文化部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2006年經潛江市申報荊州花鼓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經文化部推薦,荊州花鼓戲亮相央視舞臺,向觀眾們送上花鼓戲的精美動聽的唱段。我們身為新時代的青年,更應該去保護花鼓戲,并且去保護和傳承他,讓他發揚光大。
一、荊州花鼓戲的藝術特征及其價值體現
(一)音樂特征
荊州花鼓戲聲腔具有地方特色,其唱腔悠揚、甜美、悅耳。在當地人們行走在路間,勞作在田間或者閑暇無事時,都會時不時哼唱花鼓調。荊州花鼓戲音樂屬于打鑼腔系,唱腔分為主腔和小調兩類。主腔屬于板腔體。演唱的時候為“一唱眾和,鑼鼓伴奏”,唱、幫、打三者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演唱風格。小調他樂曲短小,旋律優美,起著豐富唱腔的作用。
(二)角色豐富
荊州花鼓戲有小生、生腳、正旦(相當于青衣)、花旦(又稱鐵扁擔)、丑腳。每個人物都有他的不同性格。豐富的人物使得整個劇種在表演的時候更加的生動。
二、荊州花鼓戲的歷史與現狀
(一)大荊州解體帶來的打擊
90年代后,由于大荊州的中天門、潛江、仙桃劃分為直轄市,荊州花鼓戲從一個集合體變成了各自發展和各自為陣的獨立模式。荊州地區文化界用了很多盡力和心血整合的一個和當時黃梅戲并駕齊驅的劇種,就因為大荊州的解體而失去了他的發展空間
(二)音樂改革阻礙其發展
大荊州解體后導致花鼓劇團在聲控上缺少了以前專業組那樣的領導人物,因此在“高調、四平、打鼓、析水”上出現了分歧。激進的改革型,在專業型后繼人才的培養中一直不盡人意。在其他劇飛速發展的時候,荊州花鼓戲改革的步伐不大。
(三)年輕人的關注度不夠
由于時代的快速發展,更多的年輕人會更喜歡一些新鮮的東西,對花鼓戲可能只是最粗略的了解,更大的興趣在其他事物上面。
由此可知,在接受新鮮事物的同時,花鼓戲的保護刻不容緩。王蒙曾經說過“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化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清楚了我們文化的根脈、原本”。他還認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并不表示自我封閉,需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荊州花鼓戲藝術風格獨具特色,深受一些群眾的喜愛,但是荊州花鼓戲的現狀并不樂觀,面臨著日益加劇的危機。
三、走訪調查
我們去湖北省實驗花鼓劇院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調研并且采訪了當地的居民。作為湖北省花鼓戲實驗基地,有國家一級演員胡新中、李春華、孫世安、吳培義等。他們的演出特別精湛,讓很多人所喜愛。實踐中我們拜訪了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文化獎獲得者、中國戲劇家協會成員、荊州花鼓學會理事、荊州花鼓戲的“老旦”王牌孫世安老師。
我們跟前任院長胡新中老師、現任副院長何小州老師以及現任主任答沙老師的溝通學習中。我們了解到荊州花鼓戲的起源和發展及現狀。孫世安老師為我們介紹了花鼓戲的歷史,花鼓戲經歷了最紅火的年代也經歷過低谷。老先生們對潛江花鼓戲的一直堅持,就算是最最困難艱苦的時候,也從未有過放棄荊州花鼓戲的念頭。我們深深為傳統民間藝人對文化的堅守所感動,文化不應該在歷史的長河中泯滅。
四、結論
通過湖北省實驗花鼓劇院進行調研,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以及與當地居民的訪談中發現,荊州花鼓戲雖然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只有部分人對他了解,還有很多人不太了解,甚至大部分的小朋友聞所未聞。在之前大荊州解體帶來的打擊以及音樂改革阻礙其發展,花鼓戲在老一輩的心里分量挺重,但是年輕一代卻對花鼓戲的了解少之又少,還有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由此可見荊州花鼓戲的發展并不樂觀,所以我們應該積極的保護起來,讓更多人了解到荊州花鼓戲,鼓勵更多的青年人加入中華傳統文化守護者和傳承者的隊伍中去。
參考文獻:
[1] 百度文庫
張夢娟,女,漢族,湖北仙桃,1999年3月3日,主要從事荊州花鼓戲藝術特征和價值體系的調查研究,武漢東湖學院,430200。
胡宇林,女,漢族,湖北仙桃,1998年7月25日,主要從事荊州花鼓戲藝術特征和價值體系的調查研究,武漢東湖學院,4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