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戎
摘 要:兒童的社會性是在其生物特性的基礎上,與社會生活環境相互作用,逐漸掌握社會規范,形成社會技能,學習社會角色,由自然人發展為社會人的社會化過程中所形成的特性。留守兒童的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在外務工,不能與兒童共同生活,監護人作用弱化,這將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產生諸多不利影響,文章在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特點,探究監護人作用弱化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提出政府、家庭、兒童教育機構發揮作用給予農村留守兒童人文關懷,促進兒童社會性健康發展。
關鍵詞:留守兒童;社會性;監護人;人際交往;影響
一、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基本特征
兒童社會性發展具體表現為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適當的社會行為規范的習得;學習其社會角色的職責,正確發展自我意識;發展恰當的社會態度,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發展人際交往能力。
(一)留守兒童自我調控能力的發展
自我調控是個體對自身的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握。學齡前兒童期是自我控制品質發展的敏感期。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和外在教育因素的介入,兒童對行為規則的理解與掌握逐步深入與內化,形成自覺的規則意識。親子之間的相互行為會影響兒童的自我調控能力發展。留守兒童因與父母分離,親子之間的相互影響降低,隔代監護容易對兒童遷就和放任,導致孩子調控情緒和行為的意識薄弱,故其抑制性控制明顯差于同齡的非留守兒童。
(二)留守兒童生活習慣與行為能力的發展
兒童生活習慣與行為能力的發展是兒童自我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方面。由于父母與孩子長期分離,留守兒童缺少了生活中可模仿的父母的榜樣和指導,四歲之后留守兒童自我服務能力的發展弱于有父母指導的兒童,但父母外出務工也讓部分留守兒童生活獨立性增強。
(三)留守兒童人際交往的發展
人際交往是兒童社會化能否順利實現的必要條件,人際交往還將影響兒童的人格發展。留守兒童家庭成員與兒童的關系、兒童之間的關系是兒童重要的人際關系,對兒童社會性發展影響深遠。
1.留守兒童親子關系的現狀
調查發現在父母與留守兒童關系方面,男孩比女孩與父母的密切程度更高。父母對男孩更為牽掛,對女孩有較多擔心。父母與男童的聯系多于與女童聯系。留守兒童年齡越小,家庭的親子關系越淡化,留守兒童年齡越大,兒童逐漸能用語言與父母交流,五到六歲兒童較三到四歲兒童與父母的語言交流次數與質量都更高,因此其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也更為親密。
2.留守兒童與同齡群體交往的特點
兒童同齡群體交往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途徑。留守兒童在處境孤獨、被拒絕、被欺負等方面比非留守兒童更為突出,留守兒童人際關系較為緊張,應該注重留守兒童同伴關愛的培養。
(1)留守兒童與人交往缺乏信心,主動性不強,
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支撐與指導,膽怯與他人打交道。兒童期的交往障礙會使兒童對人際交往產生逃避,不但會妨礙他們兒童期的人際交往,也會影響兒童成年后的人格發展。
(2)交往對象受限,喜歡結交處境相似的兒童
調查結果顯示:留守兒童普遍喜歡與其處境相似的兒童交往,他們有共同語言,能夠產生認同感。留守兒童遇到被欺負時尋求小學生的援助,也容易被問題兒童同化。
(3)調節情緒的能力不強,致使攻擊行為增多
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的攻擊行為多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由于缺乏交往技巧,行為容易變得放任、沖動或具攻擊性。
二、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因素
家庭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要場所,父母是兒童社會化的首要影響人。兒童期是人的社會化的關鍵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導致父母職責弱化,是留守兒童產生各種問題直接原因。在長期與祖輩或其他親戚生活中,他們的需要和情感無法得到關注,因而容易對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一)兒童留守經歷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1.兒童留守經歷
兒童留守形式有父母外出的留守、單親外出的留守。兒童留守的形式對留守兒童生活習慣、人際交往、人格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父母都出去打工對留守兒童社會性發展不利影響最大,母親缺位影響次之,父親缺位,母親在家的留守兒童社會性發展負面影響較少。
2.兒童留守時間與距離
兒童留守時間越長對留守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不利影響越大。父母外出務工地距離家鄉越近,回家的頻率相對較高,與兒童聯系較為密切,對兒童社會性發展不利影響較弱。
(二)留守兒童看護形式與質量
1.留守兒童看護形式
看護形式對留守兒童社會性發展有重要作用。母親或父親看護的留守兒童社會性發展不利方面較少,祖輩看護次之,而寄養、親朋代養的留守兒童因寄養家庭問題對兒童造成的不利影響更為突出。
2.監護人知識水平與教育理念
監護人知識水平高低直接影響留守兒童社會性發展。監護人知識水平、社會化程度越高,留守兒童社會性發展越好,監護人教育理念越先進,越有利于留守兒童的成長與發展。
三、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性良性發展的策略
(一)教育主管部門要創新教育方式,引領社會資源參與留守兒童的教育
教育主管部門要創新教育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幫扶農村留守兒童,引領社會資源參與留守兒童的教育,引導教育機構與社會公益組織聯合開發留守兒童教育資源,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快樂發展成長。
(二)父母應強化情感溝通功能
父母要轉變觀念,重視孩子的親情教育和成長。在外出致富與養育子女之間慎重考量得失。父母生活所迫必須外出打工時,最好能選擇父親或母親一方外出,給予孩子母愛或父愛,讓孩子健康成長。父母雙方如果萬不得已都必須外出,要給孩子多打電話,多安慰鼓勵,盡量減少分離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利用節假日多回家陪伴孩子,給予孩子貼心的溫暖。
(三)兒童教育機構要重視留守兒童教育,開展多種形式的人文關懷兒童教育機構是留守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場所,教育機構在日常工作中要增設留守兒童教育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留守兒童關愛活動。教師應給予留守兒童生活和學習上的幫助和指導,多和留守兒童談心,引導班級成員相互關心,積極交往,讓留守兒童體驗到集體的溫暖和產生心理歸屬感。還可與當地中小學校聯合組成留守兒童互助小組,讓留守兒童在與同伴和大齡兒童良性互動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