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妄圖侵略東北的野心暗藏,連在奉天發行量最大的報紙都是日本人辦的,這種強勢的殖民權力場域很容易讓東北的政治失聲、經濟失聲,也包括文學失聲。在遼寧現代文學發展史上,《盛京時報》“神皋雜俎”的辦刊方針具有一定積極的歷史意義和文學意義,用副刊的作品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向現代文學的過渡。提倡女子獨立、女權是新文化運動后新思潮的主要代表思想之一,“神皋雜俎”在討論這一話題方面比較開明,除了很多小說以當時的女子為主人公,描繪她們在新舊文化沖突中的選擇外,還有很多議論文也一直以男女平等等為話題,進行創作。
關鍵詞:遼寧文學;傳播;反殖;《盛京時報》
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以后,中島真雄(日本報商)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創辦了《盛京時報》,為的是同沙俄中東鐵路局在哈爾濱創刊的中文報紙《遠東報》抗衡。因此,從某種角度上說,《盛京時報》的創立是日本政府得勢于中國北方而出現的一份觀察我國東北政治經濟社會的重要媒介。這份發行量一度達到十八萬份的報紙在無關乎日本利益的報道中本著客觀、中立的態度記錄著沈陽(奉天)、東北乃至關外的政治經濟社會實況。一旦觸及日本本國的利益,該報的初衷暴露無遺,如對“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等大事的報道,很多學者從史學角度考證過當時《盛京時報》的相關報道,如齊輝、林曉嬋的《論“九·一八”事變前后<盛京時報>的輿論宣傳與勢力擴張》、《<盛京時報>與九一八事變》、王曉嵐、戴建兵的《<盛京時報>關于七七事變報道研究》等,《盛京時報》上的相關報道在輿論上毫無立場的一邊倒向日本,并與日本本國的報道如出一轍。如果說日本辦報的初衷是對抗沙俄,將日俄戰爭延伸向新聞傳播領域,那么長久以來對日本本國利益和殖民權力的訴求就是其打算長期占有東北乃至全中國的野心昭示。
“神皋雜俎”作為《盛京時報》的文藝副刊是1918年1月12日出現的,主編即是1916年來到沈陽的旗人穆儒丐。當時整個第4版都集中地刊登文藝性作品,形成了自成體系的文化版面,是《盛京時報》的一個重大性突破,從此“神皋雜俎”也在東北現代文學乃至全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歷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日俄戰爭、直奉大戰帶給東北的政治社會只有混亂,日本妄圖侵略東北的野心暗藏,連在奉天發行量最大的報紙都是日本人辦的,這種強勢的殖民權力場域很容易讓東北的政治失聲、經濟失聲,也包括文學失聲。但文學畢竟不是政治的附屬物,如果我們還糾結于文學與政治、政治與審美的二元、黑白對立判斷模式,而不將文學與政治、政治于審美的百般糾葛置放在更廣闊、更開放、更深厚的學術視野,那么文學獨立話語便無從考察。即便“神皋雜俎”主筆穆儒丐在“九一八”事變后與《盛京時報》的主筆菊池貞二在對日問題的態度一致,但這絲毫不影響副刊上關涉文學、文藝、文藝理論的獨立探討。
新舊文化的碰撞是中國20世紀初的陣痛,遼寧也不例外,只是和新文化運動中心北京的轟轟烈烈相比,遼寧算是比較安靜的,甚至可以說比較低沉,至少在1919年五四運動剛剛結束,“神皋雜俎”是沒有什么反映的。整個1919年“神皋雜俎”依舊按部就班地刊載小說、戲評、文苑等,很多作品語言依舊半文半白。是傳播的廣泛性問題嗎?和很多當時的保守派一樣,很多編輯人員一時還接受不了五四新思潮,甚至很多文章都是反駁新思潮的,如1919年5月24日“神皋雜俎”諧文欄目刊登署名新穎老人的文章《時髦寫真》:“不敬父母不尊師,不拜祖宗不謁廟,喟嘆婦不聽夫言,吁嗟子不尊父教,非我口過話喪時,請看如今新世道。”1可見當時還是有很多保守派接受不了“新世道”。因此,在“神皋雜俎”的很多編輯、記者當中,他們大都是本著改良的思想,不是徹底拋棄舊禮,也不是完全一味地接受新思想,而是將傳統與改革融合,堅持兼收并蓄的原則,1923年副刊關于新詩與舊詩的爭論也是基于此,也有很多小說創作是反對舊禮教的,反對包辦婚姻等等。從這個層面上講,《盛京時報》的“神皋雜俎”在今天看來要比一味反舊立新或是完全保守的期刊報紙有意義的多。而且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盛京時報》對于時事的介紹、評論都本著客觀的描述,1919年4月8日《盛京時報》頭版刊登了列寧的畫像,題為“風靡德奧之過激派首領列寧氏”。可見《盛京時報》對于當時各種流行的主義采取客觀描述,不惟一種主義的中立態度。
由于報紙要考慮發行量,漫畫與照片的使用能使讀者形象地了解國內、國際形勢,適于報紙傳媒的獨特性,豐富了副刊的內容。1919年5月2日,副刊開始刊登漫畫,而且多為諷政之作,也有大量對國際形勢的形象刻畫,由于圖像的特殊性,本文只例舉漫畫的標題及文字。
提倡女子獨立、女權是新文化運動后新思潮的主要代表思想之一,“神皋雜俎”在討論這一話題方面比較開明,除了很多小說以當時的女子為主人公,描繪她們在新舊文化沖突中的選擇外,還有很多議論文也一直以男女平等等為話題,進行創作。如“討論”專欄刊登的金國光的《男女平權之理論與征實》,該文指出日本伊藤枝女士說過“自來男子都以女子之身體當作財產的一部分,全是從母系制度變為父系制度相反而成”,英國十九世紀也有婦女不平等的現象,但西洋、美國提倡改革后,這種現象就好轉了,“我們老大的中國,在這新潮激蕩的期中,一般先覺的士女們也漸漸喊起男女平權的口號來了。……自十五年十月,已經公布實行,這也是男女平權的先兆了。” 并且舉例美國的婦女現狀,證實男女平權的結果。
注釋:
1 本文所引《盛京時報》的原文無標點,標點為引者加的。新穎老人:《時髦寫真》,《盛京時報》,1919年5月24日。
作者簡介:馮靜(1981-),女,遼寧鐵嶺人,碩士研究生,遼寧社會科學院文化傳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