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嵐
【摘要】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藝術院校的大英課堂應該緊隨時代的步伐,采用學生更容易接受、也更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組織教學。結合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微課以其碎片化、泛在化的特點成為了藝術院校學生學習的好幫手,而翻轉課堂則成為了藝術院校開展英語教學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微課 翻轉課堂 藝術院校 大英課堂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7-0102-01
在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21世紀,英語教學要如何改革才能跟上時代,這是高校英語教師面臨的巨大挑戰。2012年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為英語教學革新教學模式指明了方向,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微課與FCM,為藝術院校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
1.微課與FCM
微課的雛形最早于1993年出現在美國北愛荷華大學LeROy A. McCrew教授提出的60秒課程中。隨后,在網絡通信技術基本普及的2008年,美國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David Penrose 明確提出了微課概念。David認為通過將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連來提煉課程的核心概念,可以形成知識脈沖(Knowledge Burst),使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學習課程的核心內容。[1]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即FCM(Flipped Classroom Model)最早拉開序幕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由哈佛大學物理學教授Eric Mazur提出的同伴教學法(Peer Instruction),要求學生課下自學,課上開展“提問-思考-回答”的互動活動。1996年邁阿密大學商學院的Maureen J. Lade和Glenn J. Platt首次提出FCM就是“將原本在課上進行的教學活動放在課下進行”。200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園高中的化學老師Aaron Sams和Jonathan Bergmann 為幫助落課的同學補課而制作的教學視頻廣受學生歡迎,兩位老師以此為契機開始思考應該如何在班級開展此類翻轉式教學。2011年薩爾曼·可汗創立的可汗學院將翻轉課堂推向了世界。[2]
根據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許多學生之所以未能取得最優異的成績, 問題不在智力方面, 而在于未能得到適合于他們各自特點所需要的教學幫助和學習時間。因此, 只要創造出適當的教學條件, 全面地、最大限度地開拓和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潛力, 就能最終達到讓絕大多數學生“掌握學習” 的目的。
目前,這個“適當的教學條件”就是翻轉課堂。翻轉課堂以微課的視頻形式為依托,是微課的延續和深化。沒有經過翻轉課堂鞏固后續的微課必定根柢未深、浮而不實。微課是外在的學習形式,翻轉課堂是內化的學習過程。只有將微課與翻轉課堂科學的結合運用,藝術院校的英語教學改革才會行之有效、卓有成效,學生們才能真正“掌握學習”。
2.FCM在藝術院校實施的可行性分析
2.1 藝術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情況
首先,藝術院校的學生多數英語基礎不是很好,課堂50分鐘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由于課時緊張,教師只能照顧多數學生的學習需求,忽略成績好和成績差的學生,造成前者感覺課上收獲不多、后者感覺不知所云。其次,傳統的授課方式無法吸引學生的眼球,晚上熬夜做專業課作業往往成為他們在課上睡覺的最佳理由。最后,藝術院校學生們的專業課任務確實較繁重,作業多時學生們基本無暇復習英語,所以要他們在課后保質保量的完成英語作業相當有難度。
2.2 FCM在藝術院校實施的優勢
FCM的實質就是課上與課下顛倒,通過課下看教學視頻,將原本在課上講解知識的過程搬到了課后;而將原先放在課后的吸收、鞏固過程放到了課上。這種學習方式正好符合藝術學院學生的學習特點。他們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差距較大。課下自己觀看教學視頻,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水平選擇觀看的次數、速度,這種個性化學習使各水平的學生都受益良多。另外,教學視頻的長度通常在5分鐘左右,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平臺學習,這種見縫插針的泛在化、碎片化學習方式更符合年輕人的生活習慣。
藝術院校的學生雖然英語基礎不好,但課堂表現比較活躍、課堂參與度較高,而這正是FCM在英語課堂開展的基礎。通過課上參與各種教學活動,深化理解教學視頻中的知識點,可以加速知識點的內化過程。
3.FCM在藝術院校的實施策略
3.1 適合FCM的內容
教師應該首先確定微課內容,以某一單元的難點、重點為主。選題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以5分鐘左右講授完畢為宜。難易度要適中,既有一定的認知挑戰性,又沒有超出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3.2藝術院校實施FCM的亮點——制作視頻,準備微課
藝術院校的學生在設計方面的能力得天獨厚,教師在設計教學視頻的過程中,正好可以利用這一點,吸引學生加入到微課的制作過程中。這樣一來,既豐富了視頻內容,又可以最大化的發揮學生特長。在確定好微課內容后,在制作微課的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一組負責協助老師制作某一個單元的視頻。通過增強學生的參與感,使他們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大幅度提高,從而對所做的知識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可謂一石三鳥。
3.3課堂活動的設計
翻轉課堂的核心在于利用課堂時間,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內化微課內容。所以教學活動的設計至關重要。如果想在翻轉課堂進行更高層次的認知活動,教師首先要確定學生是否已經理解了微課中的內容。那么,可以通過小測驗、問答等方式進行快速檢測。在確定學生已經掌握了微課內容后,教師可以根據所教班級的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然后開展更高層次的認知活動,如討論、小組展示等。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隨時監測,第一時間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在翻轉課堂上,通過開展大量的教學活動,學生們在練習的過程中解決了觀看視頻時的不解和疑惑,熟練掌握了微課中強調的難點與重點。較傳統課堂而言,語言的輸出熟練度大幅度提高,學習熱情高漲。所以,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是藝術院校大英課堂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孟祥增等.微課設計與制作的理論與實踐[J].遠程教育雜志 2014.6
[2]楊斌等.美國大學IPSP課程混合式翻轉課堂分析與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 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