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儒家孝德的核心內涵,包括關愛父母、敬重父母、贍養父母、順承父母、侍奉父母、注重品行、顯親揚名、仁愛忠誠等,提出運用教材文本實施孝德教育、挖掘文本內涵、品讀孝德經典、開設孝德課程、開展專題研究性學習、開展主題實踐活動等措施,在語文課程中實施儒家孝德教育。
【關鍵詞】儒學 孝德教育 語文教學 中國倫理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6B-0016-02
孝德作為維系中國倫理的主要思想,為傳統中國的家庭、社會、政治秩序提供了穩定的精神基礎。然而,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由于孝德缺失導致出現不少家庭、社會問題。文以載道,語文課程在孝德教育中承擔著不可推卸的歷史重任。
(一)關愛父母,免除擔憂。“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子女應關心父母的生活,牽掛父母的健康。“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禮記·曲禮上》)子女繼承父母所賦予的珍貴生命,負有延續父母生命的責任,應愛護自己的身體。子女遠游,要和父母保持聯系。小心謹慎,遠離危險,不讓父母擔憂,便是孝。
(二)敬重父母,極盡禮節。“孟懿子問孝……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 “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禮記·祭統》)子女侍奉父母,無論父母在世或去世,都不可違背“禮”。父母在世,噓寒問暖,照料飲食起居,要極盡禮節;父母去世,要為其籌辦后事,不可草率簡陋,也不可奢侈、鋪張,有違禮節;要依時按禮祭祀,表達追思。
(三)贍養父母,態度恭敬。孔子論孝,以“敬”為本。“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論語·八佾》)說明禮以敬為本。“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論語·憲問》)所謂“敬”,是一種誠篤的心態。供養父母,恭敬是內在態度,和顏悅色是外在表現。物質上的奉養,使父母不虞匱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侍奉父母時,須和顏悅色。
(四)順承父母,愉悅雙親。孟子說:“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離婁上》)朱熹注之為:“得者,曲為承順以得其心之悅而已。”(《四書集注》)《孟子·離婁上》中有舜認為即使擁有天下的富貴,卻不如得到父母歡心的記載。舜做到“順親”“悅親”,竭盡孝道,進而感化天下人。侍奉父母,要順從父母的心志,使其快樂。
(五)侍奉父母,以義諫諍。孔子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就是子女在侍奉父母時,如父母有過錯,以微言諫諍父母。如果順著父母的錯誤,就會陷父母于不義。“……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荀子認為依從正義,而不依從父命,便是大孝大行。“從義不從父”,表面似拂逆、違背親意,實則愛親、孝親的極致。
(六)注重品行,珍惜名聲。孟子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守身,守之本也。”(《孟子·離婁上》)孝敬父母,子女必須“守身”。“守身”,就是愛惜自己。一是守有形之身,即愛惜身體及生命;二是守無形之身,就是注重品行,愛惜名譽,堅守做人的原則,切勿為非作歹,陷自己及父母于不義,使父母受辱,辜負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
(七)功業有成,顯親揚名。孔子說:“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開宗明義章》)父母無不希望子女能出人頭地,有所成就,對社會、國家有所貢獻。“立身”是為了“行道”,“揚名”是“行道”的結果。所以子女若能做到“立身”“行道”及“揚名”,是孝的更高層次。
(八)仁愛忠誠,關愛生命。“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孝經》卷七)孝悌之道,既用于家庭,也可推及國家、天下。事親是孝,事君是忠,忠于國家和民族也是孝。說:“夫子曰:‘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大戴禮記·曾子大孝》)砍伐草木、宰殺禽獸都要講求適當,輕易損毀一只昆蟲螞蟻,隨意摘取一花一草,都是不孝。孝道的層次應提升到對動物、植物的愛護,乃至對一切眾生的慈悲仁愛。
(一)運用教材文本實施教育,提高孝德素養。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文本體現了孝德文化,可充分運用,以實施孝德教育。如李密的名篇《陳情表》,情感質樸純真,凄惻感人,動人以情,曉人以大義。教學本文,要讓學生充分理解作者幼年的不幸,體會其中悲苦;理解作者幼年全靠祖母撫養,體會祖母的慈愛之情;理解年老多病的祖母全賴自己奉養,體會作者反哺報恩的拳拳孝心;理解作者報國日長,盡孝日短,孝不礙忠,體會作者的忠孝情懷。李密本為不做“貳臣”而拒絕晉朝征召,已兇險至極,可通過真誠而情深理切的孝心表白,令晉武帝動情,李密因之不僅全身遠禍,還受到晉武帝的嘉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充分利用教材文本實施孝德教育,對提高學生孝德素養大有裨益。
(二)挖掘文本內涵,提升孝德感悟能力。孝德主題文本,蘊藏豐富的思想,需要深入挖掘,以實現孝德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如朱自清的經典作品《背影》,在父子相互體貼、融匯了辛酸與悲涼的情緒中,表現了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飽含孝德純真、高尚之情。教學本文,僅止于此,似乎不夠。“‘五四是個反傳統的年代,是個‘打死父親的年代,五四文學的父親形象都是負面的;而《背影》不同,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里,它第一次重點刻畫了一位正面的父親形象。在‘滿街走著壞爸爸的情況下,這一個‘好爸爸一下子激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朱自清與父親有過隔膜,這使他痛苦、焦慮。本文是作者追憶八年前之事,時過境遷,朱自清由當時的懊悔轉為如今的懺悔。“父親來信觸發了這種焦慮,勾起了他心中的沉痛,強烈的骨肉親情占據了他的胸懷,父親那句‘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使他受到震撼,難道真的要應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古語了嗎?不,他要盡早與父親冰釋前嫌,他要借文章給老父以安慰,同時也釋解自己心中之塊壘。于是,《背影》的字里行間充滿了老父的慈愛和兒子的懺悔……作者借寫作《背影》釋解了內心的焦慮,也使父子沖突得以緩和。朱自清寫作的目的達到了。”如能對文本作如此深入挖掘,不僅讓學生認識到親情的珍貴,孝道的重要,懺悔過錯、彌補親情的必需,更能讓學生認識到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優秀傳統文化被破壞所造成的后果,從而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視。
(三)品讀孝德經典,涵養心性。一部經典的育人價值,勝過萬卷雜書。走進經典學孝、悟孝,把握其精髓,并踐行孝道,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發展。在品讀孝德經典時,應引導學生去觸摸、品味、探究、發現,調動全部生命力,融注全部人格,能直面自己的心靈,用“心”去讀,以己之心與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互交流、碰撞,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想象、補充、發展,思考作品的意義,通過體驗與感悟建構學生的價值體系和人格構架。從孝道開始,逐步讓學生形成大德,最終成為有家庭責任心、民族責任感,充滿浩然正氣的人。
(四)開設孝德課程,為孝德養成固本清源。學生孝德的啟蒙、孝德文化素養的積淀和孝德境界的提升,是在學習孝德文本的過程中發生的。為了更好地實施孝德教育,為學生孝德發展固本清源,需要開設孝德教育課程。“學校課程原本是人類文化史的濃縮與精華,起源于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需要。”孝德教育課程應向學生傳遞優秀的孝德和規范的孝行,把孝德文化中最精粹的知識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文化基因”。堅持古為今用、去粕存精的原則,精選與整合孝德文化素材,固化為文本,如課程綱要、課程標準、教材等,供教學使用。
(五)開展專題研究性學習,深化孝德理解與認同。孝德專題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文化研究,與研究者的知識、情感、態度、信仰、需要、價值觀、思維方式、認知模式等密切相關。在孝德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掌握孝德基礎知識,需要對孝德理解、思考、判斷、加工、吸收,還需正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在孝德學習中,無論是理解文本、分析資料、提煉與表述觀點,都應深入思考,理性分析與判斷,加深理解與認同,主動實踐,以實現教育的最終目標。孝德專題研究性學習,可從理論研究和調查研究等方面開展。
(六)開展主題實踐活動,促成孝德知行合一。孝德,更需要實踐,貴在學以致用。“傳統孝道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特別注重實踐,在實踐中加深對孝道的理解和體會,強化遵守孝道的習慣和行動自覺。”實踐孝德,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在家庭里,二是在社會中。
行孝,重在身體力行。如組織開展家庭行孝主題活動——對父母說一句體貼或感激的話,為父母做一件侍奉性的事,承擔一項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為父母制作一件節日禮物,每周給父母寫一封信,堅持為父母等長輩制作生日卡,調查父母為自己“取名”的含義。
開展學生孝德主題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孝德民俗文化資源狀況、孝德傳承情況調查,收集整理孝行事跡,組織開展社會孝德宣傳、孝行引導、孝心服務等活動,將孝德教育成果延伸到社會,提高學生自身及社會成員的孝德文化素質,協助打造孝德文化社區,幫助創建孝德文化鄉村、城鎮,為構建孝德社會盡力。
教育是成人之美、行善積德的事業,也是塑造靈魂的重大工程,教師對于學生道德的啟發、孝德的感悟和實踐,責無旁貸。特別是語文老師,對學生進行孝德的陶冶,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倪文尖.《背影》何以成為經典[J].語文學習,2002(2)
[2]趙煥亭.《背影》:朱自清內心矛盾和焦慮的審美置換[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5(4)
[3]王攀峰.學校課程的文化學詮釋[J].教育學術月刊,2015(5)
[4]季慶陽.孝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基于大唐盛世的考察[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333
[5]程斯輝,明慶華.孝雅教育探索——基于湖北仙桃市仙源學校教育實踐的研究[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115
【作者簡介】吳克維(1966— ),男,廣西凌云人,本科,廣西凌云縣中學黨總支部副書記,中學高級教師(副高)。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