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禎彥 蘭斌 成紹武
一、TBL教學模式的基本思想及不同點
基于團隊的教學模式(Team Based Learning,TBL)是美國教育學家Larry Michaelsen于2002 年提出的一種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相結合,促進學習者團隊協作,注重學生的創造性、靈活性與實踐性的新型教學模式。該模式在歐美發達國家課程教學中得到推廣應用,對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綜合素質上的作用得到初步證實。其教學效果也主要表現在:①TBL的核心價值是通過組建團隊,使學生積極參加團隊活動,相互信任、鼓勵,在合作學習中提升個人能力以及建立自主學習的觀念。②TBL遵循隊內異質、同質原則,每個團隊按照年齡、性別、性格、成績、能力等因素的差異性劃分為固定團隊,注重隊內的互補性和多樣化,有利于增強團隊的凝聚力,隊間亦可對比。③TBL教學的理念主要是團隊合作者,預習教師規定內容,資源共享、溝通交流,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
二、PBL教學模式的基本思想及不同點
1969年,一種以問題為中心、學生為主體、小組討論為形式的教育與學習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首次被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提出,通過采用教師課前提出問題—學生查找資料—分組討論—教師總結的學習情境模式,緊緊圍繞具體而復雜的任務和問題展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反思式學習,培養學生高級思維能力,逐漸改變傳統統一培養理念,真正地實現教學相長。在認知方面,PBL注重學生自主收集資料、制訂方案,通過課前和課上合作學習解決問題,強化所學知識。在最終測評方面:與TBL隊內互評、隊間互評不一樣,PBL主要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次數、質量以及提交的書面報告進行綜合評估,有效激發學生自主獲取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TBL+PBL在“醫學科研思路與方法”課程中的優勢體現
“醫學科研思路與方法”是醫學本科生科研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課程,在整個課程學習中,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吸收往往處于被動狀態,實驗課程更是走馬觀花,按照步驟完成,很少能碰撞出具有創造性的思維火花,更沒有一個清晰、系統、深刻的科研思路,難以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創新意識及原創能力等科學精神,若想在繁重的工作之余進行醫學科研就顯得舉步維艱。
PBL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和討論來解決問題,鍛煉自學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開發了學生的潛力和創造力,將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這適應了當今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另外,TBL是在PBL基礎上改革創新并逐漸興起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強調的是在有清楚學習目標的課前及課上的學習。
綜上分析,無論是以問題為出發點的PBL模式,還是以知識為著力點的TBL模式,都能很好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協作意識以及表達能力的提高。因此,TBL+PBL教學模式在“醫學科研思路與方法”課程中的應用,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教學互動,從多方面反饋授課的質量和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從而整體上實現教學效率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胡兆華,艾文兵,簡道林.TBL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及其在我國醫學教育中的應用現狀和前景[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8):105.
[2]宋志宏,任 明,高國全,等.構建TBL教學模式 培養醫學生溝通與合作能力[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2):113-114.